重构口诀教学新格局

2009-01-18 06:01于艳清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葫芦娃口诀乘法

于艳清

“乘法口诀”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很多老师的潜意识中,“口诀”只是单纯地为计算服务的,于是,“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进行计算”成了他们建构课堂的两个核心观点。如此一来,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课堂的“工具性”得到充分显现,但数学口诀本身所带具的“知识性价值”却遭到严重抑制,学生接受起来了无生趣,因此,我想通过自身的尝试,来对“乘法口诀”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突破和超越。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本质。与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等数学知识一样,“乘法口诀”也有其生长、发展、成型的来龙去脉。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在探究活动中初识口诀”,“在合作学习中自编口诀”,“在多维训练中巩固口诀”。我希望《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的教学成为对“自主探究、充分探究、成功探究”的生动诠释。下面,就两段教学实录来谈一谈我的想法。

课堂实录1

打开课件,课件展示(种葫芦的老爷爷和葫芦七兄弟)。

师:深山里有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和他的可爱的葫芦娃,我们一起数一数总共有几个葫芦娃?

生:一共有7个葫芦娃。

师:你观察到葫芦娃的身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了吗?

生1:第一个葫芦娃身上的数字是7,第二个葫芦娃身上的数字是14,第三个葫芦娃身上的数字是21。

生2:后面的葫芦娃身上的数比前面的葫芦娃身上的数多7。

师:7、14、21,接下来数字应该怎样排列呢?

生3:21再加7是28,28再加7是35。

师:谁还能接着往下排?

生4:35再加7是42,42再加7是49。

师:14是几个7相加?21是几个7相加?35又是几个7相加?……

生齐答: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7个7是49。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大屏幕上的几个数都和哪个数有关?

生:和7有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大家会编7的乘法口诀吗?老师相信大家,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并请组中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口诀写在白纸上,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开展编制口诀的数学活动,把编的口诀写在白纸上,反复诵读。

师:快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学生汇报、交流、纠正。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创编出来的乘法口诀和数学家讲的一模一样,将来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数学家呢!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的引入环节中,我力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氛围中生成探究材料,并且在按规律找数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口诀原型。而当我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后却觉得很茫然:美丽的童话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快乐,也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目光,而大多数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可爱的葫芦七兄弟的身上,对老师让看数字找规律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所以后边的活动效果也没有预想的好。也许,我当时就是缺了这样一句话:“今天,葫芦七兄弟与小朋友一起学习来了,你看,葫芦七兄弟身上就有知识,你愿意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吗?”我想,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语言也许就能让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通过开展个人自编口诀、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评价修改口诀等数学活动,本节课的重点“7的乘法口诀”对学生而言再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充分体验数学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褒奖乃至数学家的肯定时,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和巩固。

课堂实录2

师:7是个神奇的数,我国古代很多问题都和7有关,请看屏幕:(课件出示古诗《游山西村》),这首唐诗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把它算出来吗?

生1:每行7个字,一共有4行,四七二十八,一共有28个字。

师: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与7有关的实际问题呢?

生2:教室前边那幅画上的每朵花有七个花瓣,有七朵花,一共有七七四十九个花瓣。

生3:我们班学生坐3排,每排7人,一共坐了21人。

师:妈妈要求小丽每天认识9个字,一个星期要认识多少个字?

生:七九六十三,要认识63个字。

师:四只七星瓢虫背上一共有多少个黑点?

生:有28个小黑点,我用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一下子就算出来了。

师:还记得这七色花吗?(配音呈现“一朵花儿七个瓣,两朵花儿十四个瓣……)请同学们下课以后把这首儿歌继续编下去。好不好?

生:好!

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的多维应用颇具深意——远及计算古代唐诗字数,近到当前计算一周识字个数。对知识应用的不同设计,意味着对知识价值的不同定位,同时,与课堂引入环节相呼应的儿歌续编又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萌发出新的探究热情。“7的乘法口诀”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单纯接受的数学术语,而是充分体验的数学成果。

教后的体会和反思

(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自由找规律

传统的教学之所以满堂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不相信学生,生怕学生不会学,学不会。其实,只要教师认真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就会发现学生的潜力和自我探究的能力是非常大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编制口诀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参与的热情、思维的活跃程度、自主探究的能力都是令人惊喜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二)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

数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数学问题。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用到7的乘法口诀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7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乘法口诀的文化内涵和现实色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导入中的“葫芦娃的童话故事”,应用中的“唐诗字数、识字个数、瓢虫背上的黑点数、儿歌续编”等内容均取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现实生活有哪些与7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得数学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成了主体的反思。“能编几句就编几句”的口诀创编,使得学习过程不再限制重重,而是余地宽绰。“读了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哪句口诀好记,哪句口诀难记,有什么窍门”的口诀解读,使得知识建构不再整齐划一,而是个性感悟。总之,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让乘法口诀的学习充满乐趣。

我想,这节课应该是对《乘法口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超越。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让数学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运用新理念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合新课程的需要,扎实、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猜你喜欢
葫芦娃口诀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口诀与加法
葫芦娃勇闯葫芦谷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口诀中的规律
把加法变成乘法
怎样熟记口诀
巧用口诀求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