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醉翁亭记》之涵蕴

2009-01-18 06:01郑向明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流泉醉翁亭醉翁亭记

郑向明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它用舒卷自如的笔调,重墨写其醉,细笔以绘景,涵蕴以抒情,从而给人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如果欲寻求其艺术表现的真谛,我想,就在于它将醉、景与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使这篇文章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也正是这篇美文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先看其醉

《醉翁亭记》通篇染醉,但是这种醉不是烂醉,而是清醒之醉,是多种情调之醉。其中包括微醺醉、醇醉与智醉、情醉之别。首先,它通篇写醉,似将一篇散文浸于酒中,令人感到酒香浓郁,读一读就五脏沾酒。你看,文章开头就将滁州山水渲染得醇香可掬:“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短短的六十五字,作者便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然大酒罐子:环滁壁立群山便是酒罐之壁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便是作酒醇美之气也。泻于山峰间的流泉,便是作酿之酒也;而翼然于酒泉之上的醉翁亭,便是酒之标识也。再加上林壑尤美是醉景,水声潺潺是醉声,峰回路转是醉态,真的好一个醉字了得。其后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令人欲醉,游人踏歌山间美景之陶醉,酒泉飘香、野蔬好味的野宴,飘动着喜乐之客们喝酒之醇醉,行文之中全都透出一个醉字。文章最后仍不忘醉同其乐,游人乐,太守乐,鸟鸣上下之禽鸟乐,这究竟是因乐而醉,还是因醉而乐,作者未明言,读者不得知,但我想这两者均有,这才使文章首兴其醉,终仍兴醉。其次,文章以智醉、微醺与情醉次第展开的。文章开首便点出主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也而寓之酒也”。这显然是醉者最高的境界,是理智寓之于酒,寓之于乐,寓之于山水,我们可以称之为智醉。随后,作者耽情于山水,写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四时朝暮,美景变幻无穷,令人美不胜收,这是未饮酒而有酒意之微醺之态。最后,作者直写野宴,谈肴论酒,说射述奕,众宾欢乐之中,白发苍颜的太守颓然其间,这是因酒而醇醉也。最后,禽鸟乐,游人乐,宾客乐,太守乐,乐者何也,当是因喜而乐,因情而乐,人人因情而醉,人人因乐而醉,此醉于天下,真情醉也。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平时看东西与醉时看东西是不同的,醉眼蒙眬看世界,那世界被无限地夸大,美者益增其美,这就是这篇以醉浸文章的艺术力量。

再看其景

《醉翁亭记》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其写景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作超时空俯瞰式描写。从空间看,先展望环滁之群山,然后专述西南诸峰,再深入两峰之间,洄旋于流泉之上,最后翱翔于醉翁亭。从时间看,作者写山间暮云日晦之变化,写春之野芳、夏之秀林、秋之风霜、冬之水石,这种写法美景迭出,作者不必拘泥于枝叶的雕刻,却翱翔在时空之上,使有限的篇幅写出无限的内容,从而使小文颇具浩然大气。其二是景与人相得益彰。写景不是空景,而是为人服务的,林壑、群峰、流泉、野花,都使人有了着落,峰回路转可供人踏歌而行,林树可供人休憩,流溪可供人打鱼,流泉可供人酿酒,野菜可供人作肴,小亭可供人野宴。于是,景中有人,人中有景,美其景,也乐其人,在一定程度上说,人也成一景。这样人景交融,也为作者写情作了良好的铺垫。其三是其景流醉。《醉翁亭记》写景离不开一个醉字,它是一种醉意蒙眬之景,是醉眼之景。但这种醉显然是意醉,而不是心醉。正由于心明意醉,所以文章思路清晰,文笔颇有条理,而意醉于景,则越发使景色写得令人陶醉,作者陶醉,也令读者陶醉,产生想到醉翁亭游乐之感。

最后说情

应当说,《醉翁亭记》不是抒情散文,也没有直笔写多少情感,但其实蕴含的情却十分丰富、十分感人。作者因水、因林、因泉、因人、因酒而醉,饮少辄醉,自号醉翁,却又明确说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个诗人时常陶醉于祖国大好河山,他愿意长久地醉倒在美丽的江山怀抱里,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醉翁亭记》中太守之醉,不是真醉,而是智醉、意醉,是一种唯美主义的陶醉。文章虽然很短,但作者这种纯洁可贵的思想感情,却深深地打动着不同时代、不同层次读者的心,使大家产生深厚的共鸣基础,这就是面对多娇的大好河山,我们欢呼,我们振奋,我们无不迷恋欲醉。

猜你喜欢
流泉醉翁亭醉翁亭记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登翠微峰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滁州醉翁亭园林历史变迁及其特征探析
过长春庙
响水流泉落花来
一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