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上的审美教育

2009-01-18 06:01顾继芬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美的美术情感

顾继芬

美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艺术。美术教学在教育百花园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通过多种多样具有美感形式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正确的审美观点,也是培养人感受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审美意识是美感的深化和发展,而美术课就是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的直接途径,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因此,上好美术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不是为升入专业美术学校,而是经过有成效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智力和非智力诸因素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一种审美素质的教育。

美术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作品及其创造性实践活动,不同于空口说教,不同于抽象言词。它全凭形象——具有感染力的形象,包含着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的形象去震撼学生的心弦。如色彩斑斓的动物羽毛、形态各异的树叶、品种繁多的果实、植物根、茎等都是学生可以利用的好材料,这些自然物能提供广阔的造型基本因素。春天有美丽的花草,夏天鲜嫩的莲藕,各式各样的叶子——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道德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审美得到提高。而审美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水平的标志,正像马克思说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你要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在美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落实教学目的,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兴趣是学生对事物活动有选择地、愉快地接受和研究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大多学生一开始总以为学美术是轻松的、有趣的,甚至是浪漫的,而事实并非如此,众多需要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技能常使好多学生望而生畏。因而,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贯穿始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只注意个别学生和单纯技术性教学。让学生学习美术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美,时时刻刻都能发现美术的存在。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运用欣赏、工艺、绘画三大课业来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如对比、稳定、变化统一、和谐、均衡等都在其中。通过美术作品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因为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对美术创作和审美设计主体和客体的联想与记忆、知觉与思维、题材与形象、模仿与创造、情感的注入、对比、谐调、平衡、呼应联系、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艺术法则和艺术趣味、艺术个性等许多问题有切身的审美体验。尽管学生对它们的感受是浮浅的、朦胧的,但总是有实践感受和切身的审美体验。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这些体验作用于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判断水平。而学生的艺术实践由不会到会取得水平的提高,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审美教育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教学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好的美术作品的审美,同时通过作品的欣赏,也从中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的想法,即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对作品以外内容的了解,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审美过程始终伴随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活动就没有审美活动。审美的情感体验集中地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中。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中的自然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美、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美,来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感受美的能力。把高尚的审美情趣、对美的鉴赏和追求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感染学生、启迪学生,逐渐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美育和智育共进,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

猜你喜欢
美的美术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意美术
好美的雾
情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