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课堂“动”起来

2010-04-11 12:40张娜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动口动情化学课堂

张娜

(徐州市贾汪区实验中学江苏徐州221011)

让化学课堂“动”起来

张娜

(徐州市贾汪区实验中学江苏徐州221011)

摘要:课堂是教师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动情、动脑、动手、动口,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关键词:化学课堂;动情;动脑;动手;动口

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动”起来,“动”就是动情、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具体到化学学科,通过“动”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知识,不同的人在化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动情、动脑、动手、动口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一、动情——以情助学

这里说的“情”是热情、真情、深情。人大附中玉树泉老师说得好:老师永远都不要心肠变硬,因为教育需要悲悯;永远不要把情感变冷,因为教育需要激情;永远不要把心灵变木,因为生命需要灵动。

学习热情是求知动力的催化剂,能推动学习者进入智力的振奋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动情”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学科两个方面。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某节课教师没精打采,不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学生一般也是疲疲塌塌。如果教师上课精神焕发,充满激情,学生亦会如此。人的行为受感情支配,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每节课都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学生亲其师就会虔诚地学其道。

真情,可以使学生真心喜欢教师,敢和教师交流思想、学问上的事。表演性的、虚假的感情不能长久。保持一节课的学习热情是比较容易的,可以靠一种短平快的设计达到,要长久和谐,必须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而魅力的源泉是对学生无私的爱,像爱亲人那样爱学生。对学生真情关怀、与学生真情沟通,一视同仁地关注每一个人,能容忍学生的过错甚至不怕重复过错,这样学生才信任老师。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让学生学得准确学得省力学得灵动。想学生所想、无论多忙都要了解学生、耐心地解决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真情相待下会增加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深情,是师生关系长期融洽的必然结果。一届学生和老师分开了,老师留给学生什么?学生将来回报给老师的又是什么?因空间、时间、繁忙等因素,师生分开后相见的机会很少,有的可能不会再见。学生对老师的回报不会是物质的,最宝贵的回报可能就是对老师道德学问深深的留恋、深情的回忆。而老师如果没给学生留下产生真情的东西,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师生相处的日子里做什么一定不可马虎。

人与学科间的感情,是情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与学科建立感情一是由可亲的老师吸引促成的,二是学科的魅力、教学的策略。

例如化学给学生所带来的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对课本知识的验证。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来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再如用好现实生活这本教材,教师立足“生活处处有化学”,揭示生活事例中的化学知识、化学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以具体事例诱发学生求知欲,增进学科感情。

二、动脑——迸出灵感

心理专家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而循循善诱,激励鼓舞学生,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就想动脑,能够大胆地去想。

“想”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是动脑的一种表现。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而疑问的产生正说明人已经动脑了。但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是一味盲从,自己想,大胆想的功能就会慢慢衰退,这样培养出的就只能是没有个性,没有自己思维的循规蹈矩的“好学生”。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概括和反映,青少年的思维处于特别活跃的阶段,应该敢于幻想、梦想、联想、猜想,这都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当今社会,多数人生活都已经很好,学生的生活更是很优越,家长只让孩子学习,对于孩子的生活事情一概全包。学生营养成堆、资料成堆,殊不知,这造成了很多孩子生活上懒惰、学习上被动、厌学。遇到难题时,学生根本就不愿动脑子去想,更缺少创新精神,即使有时产生一点“出格”的灵感,也常因考虑“安分守己”而稍纵即逝。这样的学生将来岂能成为科学巨匠,岂能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做贡献!

我们虽然不期望现在的中学生能迸发出超越前人、轰动世界的奇思妙想,但不容置疑的是,未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在我们如今的课堂上,化学课堂应该为中学生成为杰出人才打下各方面的坚实基础。

动脑习惯有个形成过程,课堂要提供动脑的机会。

例如:人们常说“水火不容”,但我们将白磷放到热水中,向其表面通入空气,水中就有火花出现。这就激发了学生思考:白磷着火点低,向其表面通入空气就有氧气了,燃烧条件就满足了。学活了知识,一切皆有可能。在学“元素周期律”时,教者着意引导学生用生活常识去观察、思考,在自然、社会和宇宙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和规律。学生浮想联翩,如七天为一周,四季变化,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日出日落,潮涨潮落,股市行情等等这些都在“周期性”上实现了本质的沟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将生活中的常识和规律联系到化学上,更进一层了解学习的化学知识,这样的联想应该有,要经常有。教师平时教学时应该加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动脑。

三、动手——探究新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它学科也有实验,但远不如化学的多。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特点的。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中《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知识时,铝离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的现象和反应方程式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深入记住此现象及原理,教师安排实验,要学生动起手来。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向相同浓度的氯化铝溶液中加入相同浓度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随着碱溶液的加入,开始的现象相同,都有白色沉淀生成,即氢氧化铝沉淀。但是随后加入氨水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的现象不同,学生就会质疑:为什么现象不同?从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得出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出本节重、难点。

教师设疑:如果将氯化铝溶液反向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呢?现象如何?为什么?学生可以继续做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此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大胆尝试,同时也参加到他们的探究中去,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些适当的点拨和必要的帮助,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探讨。通过这个自主探究活动,学生亲身尝试实验探究的意义,享受到独立尝试的愉悦经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创造了师生间相互交流的平等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化学课堂上学生动起手来,既能满足手的要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四、动口——质疑和展示

光想不说会失去释疑的机会,也失去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有些学生总是觉得还没有考虑好而不敢说。一个学生的胆量大不大,对学习的自信心强不强,最明显表现是在课堂上敢不敢积极发言,课后敢不敢与老师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就要要求学生“有话必说”。而“有话必说”的前提是教师给学生机会,教师给学生创造具有安全感的氛围。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不同意见,要捕捉其思维的智慧,不论是否正确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教师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计较问者的态度,问题的难度,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发问,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由教师回答,也可以请别的学生来回答,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要欢迎学生的诸如“我觉得应该…”、“我认为…”等见解,且在“说”时要做到大胆、大声、大度。

“问”也是“说”的一种方式,“学问”不能没有“问”,有“疑”不问则永远是疑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高中化学必修二(苏教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利用初中学习过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知识,通过四组学生实验:锌片插入稀硫酸中;铜片插入稀硫酸中;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到稀硫酸中,在四组对比实验中,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大胆提出疑问,并用疑问促进教学。在Zn/H2SO4/Cu中,学生会惊奇于: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这就把此节知识的重点明确出来了。教师从此装置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说明溶液中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形成电流,得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让学生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得出锌失去电子溶解质量变轻,而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在铜片上以氢气形式逸出。通过教师教授原电池工作的原理,学生消除疑问,并理解性地了解此原理。

在此实验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看到锌片上也有气体产生,但只有部分同学敢于大胆质疑:锌片上为什么也有气体产生?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指出:锌片不纯净,在稀硫酸中,其本身已经构成无数个细小的原电池。

由此节原理,教师可以顺理成章提出什么叫金属腐蚀?钢铁是怎么腐蚀的?怎么保护钢铁?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为生活服务,通过知识有用性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喜爱。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几组实验的比较,将教材内容学得通透生动,使教材活起来,学生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只有说出来的才是真正理解了的。教师通过对学生动口的鼓励和练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锤炼口才。不仅要用无声的语言在脑中“内化”,也需要用有声的语言去“说”。两种语言内外结合,可增进对化学理论的理解、记忆。师生间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综上所述,让化学课堂动起来,并不是很难的事。教师应不怕费事,采用多种激励方法,使学生自己动起来。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大发挥,是创设学生生动活泼的主体活动,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些体验的机会。当然也要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在化学课堂上能真正的“动”起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41-02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1.0221

猜你喜欢
动口动情化学课堂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孟冰 “动情”“动心”“动气”是写戏的三大境界
倾听夏日里最动情的声音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三动”,生成词语教学的精彩
口语交际重在“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