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中提高知识点识记效率的教学探讨

2010-10-26 05:23范凤英黎玉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比作记忆法解剖学

范凤英,黎玉辉

(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内蒙古 扎兰屯 162650)

解剖学中提高知识点识记效率的教学探讨

范凤英,黎玉辉

(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内蒙古 扎兰屯 162650)

解剖学理论枯燥、乏味、难记,但只要恰当地运用记忆技巧,就可提高对知识点的识记效率。

解剖学;识记效率;方法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通向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科目。该学科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抽象;不易理解,很难记忆;内容繁杂,名词众多,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来源于人体解剖学。大多数学生初次接触医学课程时,多少都有些不适应,而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熟记大量人体组织、器官、系统的解剖学知识,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率就成为解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提高知识点识记效率的方法,现简述如下。

1 口诀记忆法

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例如在解剖学“脑神经”这一章节的讲解中,需要记忆12对脑神经的顺序及名称(见表1)。让学生将表中所列神经的顺序及名称全部记下来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能第一天记住了,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那么我们如何记忆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编成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这样将口诀重复数遍,再进行回忆,就不会有困难了。再如手部皮神经的分布范围是“正中神经皮支分布于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掌面的皮肤;尺神经皮支分布于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指、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两个半指的皮肤;桡神经皮支分布于上肢背面、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个半指的皮肤”。学生都知道该知识点应记住,但书看过一、二遍之后,合上书本,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这就是记忆方法不对造成的。如果我们把该内容编成口诀来进行记忆的话,那就容易多了:“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神一指半,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中指半。”这样,一个难记的知识点就被轻松而容易地记住了,并且长时间都不会被忘记。另外在讲授血液循环时,可通过“血液循环分大小,大者左室到右房,小者右室到左房,血在肺内变鲜红”的口诀方式来讲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舌的味觉感受部位也可以用口诀“舌根苦,舌尖甜,舌背两侧有酸咸”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

表1 12对脑神经的顺序及名称

2 比较记忆法

在记忆相类似或相反的内容时,可将这些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便记忆。此法原理虽然简单,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及较宽的知识面。例如我们在解剖学中讲解“内脏运动神经”一节时,就可以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行比较(见表2),以便增强记忆效果。

表2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再如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等,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归纳、记忆。其实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比较的过程本身就是强化记忆的过程。

3 比喻记忆法

比喻记忆法就是对某些知识点形象地加以比喻,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可以使原本抽象乏味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趣味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记忆效率。如:把内耳迷路的构造比喻为一列火车停在一个封闭的隧道内,山即是颞骨,山洞隧道相当于骨迷路,火车相当于膜迷路。再如在讲授女性生殖器官时,将人体的头颈比作子宫底;将躯干比作子宫颈和子宫体;将上肢比作输卵管(其中,再将肩部比作子宫部、将臂比作峡部、将前臂比作壶腹部、将手掌比作漏斗部、将手指比作输卵管伞);然后穿一件蝙蝠衫,衣袖比作阔韧带;在前臂下放一个橄榄球,比作卵巢等。由教师做一个身体前倾前屈、肘关节微微弯曲、上肢斜向上举、手指散开的姿势来说明子宫、输卵管、卵巢在体内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形态。这样的比喻及动作可大大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建立和理解记忆能力的提高。另外将大网膜形象地比喻为“腹腔警察”,能使学生对大网膜的修复、包裹病灶、限制炎症扩散等功能进行形象记忆[1]。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恰当、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授课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听之有趣、嚼之有理、易于掌握。教学实践证明此种记忆方法学生很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点的识记效率。

4 联系记忆法

医学基础课与医学临床课是密不可分的。在解剖学授课过程中讲解相应知识点时,要恰当灵活地与临床知识相联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记忆和运用,使得医学知识有了连贯性和整体性。比如在讲到小儿中耳的解剖特点时,可联系医学临床课中所讲的小儿感冒咽部感染容易导致中耳炎的问题。这样我们就顺理成章地引入了小儿中耳的解剖特点,由此入手讲解易发生中耳炎的原理:因为小儿咽鼓管较短而宽、管径较大且接近水平位,细菌极易由咽部经咽鼓管蔓延至鼓室,引起中耳炎。通过这种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临床上小儿易发生中耳炎的道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咽鼓管解剖位置及小儿咽鼓管特点的理解,同时又促使学生养成了整体逻辑思维的能力,进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又如在讲到颅底结构时,可联系临床中颅底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这样将医学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从而增强了记忆效果。同时,将基础课的内容和临床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使学生将解剖学知识活学,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 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催化剂”。平时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讲解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因为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被牢固地掌握和记忆。比如气管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为什么?在引导学生思考之后教师释疑,是因为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走行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而短,走行较垂直。通过学生动脑、教师讲解,能使学生牢固地将其掌握。再如针对解剖学中“空肠功能”这一知识点,可通过对其形态结构的理解来进行记忆。理解记忆法就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可以使其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

6 活体记忆法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属于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解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我们在对相应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课堂讲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与活体观察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活体观察方法,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例如我们在学习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等诸多知识点时,可以把自己当成实体,然后在身上找到骨骼的位置,而肌肉是附在骨骼上的,相应的肌肉名称大多都是与骨骼相关的,只要稍加联想即可以记住,神经和动脉血管当然是在深部绕着肌肉和骨骼走行的,静脉和动脉是并行的,名称更是一动一静的区别了,而浅表静脉是可以看见的,可以边看边记,这样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在学习解剖学绪论时,让学生一边讲解解剖学姿势一边做出动作,让其他学生评价,同时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提问,解剖学姿势与立正姿势有何不同等,这样通过活体观察来进行学习,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率,而且便于学生抓住知识的精髓。

7 特殊记忆法

对某一整体,当需记忆其中大部分内容时,有时仅需记忆特殊的部分就可将其全部记住。如:鼻窦开口部位可仅记上鼻道开口的鼻窦部位,前臂肌神经支配可仅记尺神经和桡神经支配范围,七条眼球外肌只需记住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展神经支配,其余均由动眼神经支配等。

8 首字记忆法

解剖学中“骨学”这一章节信息量大、名词多且难记,若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全部知识,并非易事。但是,如果选择首字记忆法来掌握相应知识点,就可以化难为易、避繁就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种记忆可以终身不忘。如腕骨名称及排列——腕骨共8块,排成2列,每列4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我们可以按此法取腕骨8块组成骨的首字记忆为“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此外还有绘画记忆法、分析记忆法、综合归纳记忆法等,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就是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的几种提高知识点识记效率的方法,仅供同行借鉴。

总之,记忆医学知识的确是件苦差事,但是只要运用恰当的识记方法,就能提高对知识点的识记效率,就可实现轻松学习、快乐收获。

[1]王之一.人体解剖学学习指导[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G420

A

1671-1246(2010)06-0057-02

猜你喜欢
比作记忆法解剖学
比作诗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油菜花开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超级记忆法 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