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中的年龄翻译

2013-04-07 14:25邱晓军
关键词:古典名著吴承恩纪年

邱晓军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浅谈《西游记》中的年龄翻译

邱晓军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一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宗教的著作。从归化与异化等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詹纳尔的英文版本《西游记》中的年龄翻译,旨在从《西游记》中的年龄翻译来探讨中国古典名著中年龄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译法, 指出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文中年龄翻译需要商榷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译法。

年龄;《西游记》;归化;异化

一 引言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宗教的著作。其书以唐代著名三藏法师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这一历史事实为依据,讲述了唐朝玄奘法师及其徒弟一行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西游记》最早的英译本是于1913年出版蒂莫西·理查德(Timothy Richard)所译的《圣僧天国之行》(A Mission to Heaven)。1942年出版阿瑟·韦利(Arthur Waley)所译的《猴》(Monkey)是《西游记》节译本,并使《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在西方尽人皆知。余国藩(Anthony C. Yu))历经十四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西游记》英文全译本, 该译本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将小说中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诗词悉数译出。英国汉学研究学者W.J.F.詹纳尔(W.J.F.Jenner)翻译《西游记》的译本Journey to the West较为完整具有代表性。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等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詹纳尔的英文版本《西游记》中的年龄翻译,旨在从《西游记》中年龄翻译来探讨中国古典名著中年龄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译法, 指出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文中年龄翻译需要商榷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译法。

二 《西游记》中年龄的英译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翻译,而且是一种文化的转载,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名著,反映了中国的宗教,习俗等传统文化。年龄便是其中的文化现象之一。

中西方在计算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每过一次生日才加一岁,如汤姆出生于1986年1月9号,那么他在2008年6月时他是22岁。即中国现在所采用的周岁。中国的年龄计算则比较复杂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婴儿出生时就一岁,然后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就再累加一岁,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虚岁,即,虚岁会比周岁多一到二岁。这说明西方的年龄计算和中国传统的年龄计算存在着不同之处。所以当谈及中国传统的年龄时,可能是虚岁也可能是周岁。下面是詹纳尔对《西游记》中一些年龄的翻译。

例(1)年方十八认亲娘,特赴京都求外祖。(吴承恩,2002:136)

Only at seventeen did he meet his mother, and go to the capital to find his grandfather. (Jenner, 2003: 171)

例(2)我今年四十五岁。大女儿名真真,今年二十岁;次女名爱爱,今年十八岁;三小女名怜怜,今年十六岁;俱不曾许配人家。(吴承恩,2002:276)

I am now forty-four. My eldest daughter, Zhenzhen, is nineteen; my second, Aiai is seventeen; and Lianlian, the youngest, is fifteen. None of them have been betrothed. (Jenner, 2003: 334)

詹纳尔显然知道中西文化中年龄计算的差异,认为源文本中的年龄是虚岁,为此归化为目的语。但是此文中的年龄归化方式不可取。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在詹纳尔的版本中,许多年龄翻译的例子与例(1)和例(2)不一致。如

例(3)我那太公有个老女儿,年方二十岁,更不曾配人,三年前被一个妖精占了。(吴承恩,1925:165)

His youngest daughter is twenty and not yet married, but three years ago an evil spirit came and took her. (Jenner, 2003: 263)

例(4)悟空道:“你今年几岁了?” 老者道:“痴长一百三十岁了。”(吴承恩,2002:166)

“How old are you?” said Sun Wukong. “In my senile way I have reached a hundred and thirty.”(Jenner, 2003: 209)

例(5)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 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 (吴承恩,2002:188)

“How great is your age, venerable abbot?” Sanzang asked. “In my stupid way I have lived to be two hundred and seventy,” the old monk replied. (Jenner,2003:231)

可以看出,上例译本中将源语言的年龄当作实岁,而例(1)和例(2) 将源语言文本年龄当作虚岁,翻译策略前后不一致。

其次,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虽然简洁,但却缺失了深层的中西年龄计算差异的文化。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年龄的翻译最好在脚注中说明中西文化中年龄计算的差异,让读者了解源语言的文化,特别是含有深层文化意义的年龄,更应如此。如

例(6)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吴承恩,2002:285)

詹纳尔版本中没有翻译,但无独有偶,陶渊明的《责子》中“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 。(方重,1984:56) “二八”是传统介绍年龄情况的一个说法,对于不了解中国这方面文化的人来说翻译这个年龄说法会出现一些问题。阿瑟韦利(Arthur Waley) 将“二八”误译成 “eighteen” .(吕叔湘,1980:76)而查尔斯布和葛莱蒂斯·泰勒(Charles Budd and Glays M. Taylor) 采用归化的方法译成 “sixteen”,( 吕叔湘,1980:75) 然而, “二八”却失去了原先的内涵,方重则译成 “twice eight” ,形似而又准确无误。“阿宣行志学”此句中的“行志学”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行志学”应表示15岁,而阿瑟韦利不了解中国人常常用孔子《论语》中的某些说法来表达年龄,将此句误译成“A-hsuan does his best”. (吕叔湘,1980:76)方重的译文“A-Shuan is approaching fifteen”(方重,1984:57)则确切地传达了原诗的信息。

除了实岁虚岁的区别,汉语年龄的一些独特表达方法外,汉语年龄还可使用中国传统纪年法。中国传统纪年法沿用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干支纪年。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从殷朝开始,国家使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进行时间的记录。所以出生年份在中国也可以用干支的方法来计算。

例(7)(三藏)又问:“年寿几何?”——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吴承恩,2002:240)

Then he asked the old man how old he was. “I have lived in my stupidity to sixty-one.” “Splendid, splendid, you have begun a new cycle,” said Sanzang. (Jenner,2003:290)

在例(7)中,詹纳尔了解中国传统纪年法,知道六十年一个轮回,将“花甲重逢”译为“new cycle”,但应对“new cycle”做一个解释“Chinese 60-year Ganzhi circle system”。

例(8)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吴承恩,2002:1)

In the arithmetic of the universe, 129,600 years make one cycle. Each cy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elve phases: I, II, III, IV, V, VI, VII, IX, X, XI and XII, the twelve branches. Each phase lasts 10,800 years. (Jenner,2003:1)

十二地支和十天干可以合用来表示年月日时,这对于西方人来说比较难以理解。詹纳尔此处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地支用西方普遍使用的数字来表示。天干地支纪年在《西游记》中不只一次出现,而詹纳尔的译本中出现翻译不一致的问题。如:

例(9)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戊初三月,癸卯良辰,陈玄类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吴承恩,2002:138)

In the year jisi, the thirteenth of Zhen Guan, on the day of jiaxu, the third of the ninth month, the Hierarch Chen Xuanzang assembled twelve hundred venerable monks at the Huasheng Temple in the city of Chang’an for a chanting of all the Holy Scriptures. (Jenner, 2003:173)

天干地支用于表示农历,皇帝的年号也可表示时间。为了保持中国的古代文化,詹纳尔音译贞观(Zhen Guan)己巳(jisi)甲戌(jiaxu)。然而这里与例(8)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不一致,不利于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

三 结语

《西游记》英译本的年龄翻译中存在一些问题。同一性质的数字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不一致。某些数字词译者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认识误解了源文本的意思,造成误译。本文认为同一译本同一类型数字应该统一翻译方法,必要情况下使用不同方法,则需加脚注加以说明。

[1]Wu Cheng’en. Journey to the West[M].translated by W.J.F. Jenn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3.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3]方重.陶渊明诗文选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4]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TranslationofAgesintheNovelJourneytotheWest

Qiu Xiao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The classic Journey to the West is a famous novel contain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customs and religions .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translation of age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Journey to the West translated by Jana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ur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 The aim is to study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ages which needs to be discussed.

ages; Journey to the West; naturalization; alienation

邱晓军,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672-6758(2013)05-0069-2

H315.9

A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吴承恩纪年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吴承恩剿匪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