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良石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经验*

2014-04-15 10:45章亭吴剑华张如棉康旻睿康素琼
江西中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伏邪郁金携带者

★ 章亭 吴剑华 张如棉 康旻睿 康素琼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0)

乙型肝炎(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1]

康良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肝病学家,为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康老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随康老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乙肝病毒携带者为现代医学疾病概念,在中医文献中,无确切的同义病症,康良石教授复习历代医学文献,发现“伏气学说”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发病规律及临床表现相吻合,可作为论治的理论依据。如《温疫论》所指:“伏邪不溃,则不能传,不传则邪不出,邪不出则病不瘳。”临床一些乙肝病毒携带者,虽无临床表现,实则邪留于肝,与温疫伏邪不溃相似。《温疫论》又云:“伏邪既久,血气必伤”、“邪留于肝,久而致虚或再迂他病,或重染疫,能感不能化,则病愈沉愈伏。”认为无论是伏邪中溃、邪留于肝或伏邪不溃、邪伏不出,皆能令病情进一步发展。

2 治疗经验

康老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即按《温疫论》云“医必识其伏邪,握机于病象之前”的说法,依临床经验,防治病毒性肝炎邪留于肝和携带者邪伏不出的要领,重在清里解毒,及早导邪从里清利,并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创制基本方芪葜橘叶汤,方药组成:生黄芪10g,橘叶10g,郁金10g,玄参10g,葛根10g,甘草3g,栀子根30g,七叶一枝花6g,柴胡5g。方中黄芪益气扶正,且能托毒;甘草益气补中,又清热解毒,协同葛根升发胃气,并清热生津,清热解毒;菝葜、七叶一枝花散肿消毒;上药伍入行气解郁、凉血化瘀的栀子根、郁金,并用柴胡引药归经,全方攻而不伤正,补不滞邪。对表现为气虚的伏邪不溃者,则加大黄芪的用量、加灵芝、茯苓、扁豆;对表现为阴虚的邪伏不溃者,则加麦冬、石斛、沙参、白芍;对表现为湿热内蕴的伏邪不溃,则加虎贯、贯众。疗程3个月。

3 病案举例

周某,男性,17岁。2004年7月25日初诊。患者:自幼儿园至今两对半示“大三阳”,体检肝功能:均正常;HBVDNA 3.52×109copies/mL。自觉无特殊不适。稍感疲乏,大便溏,察其舌质淡红、苔白,脉弦。诊为:肝著,伏邪不溃偏于气

虚(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方用芪葜橘叶汤加减。处方:栀子根30g,郁金6g,七叶一枝花6g,柴胡5g,黄芪12g,菝葜10g,葛根10g,茯苓10g,玄参10g,甘草3g,扁豆10g,橘叶10g。复诊:前方服用12周后,患者无诉不适,大便成形,复查肝功能正常,HBVDNA降至9.1×106copies/mL,续予前方治疗。

按语:康老认为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可以潜伏较长时间才发病,属于疫毒温病“伏邪”的病机,疫邪内伏,既不溃伤,亦不传变,正如《温疫论》所指:“伏邪不溃,则不能传,不传则邪不出,邪不出则病不瘳”。《温疫论》又云:“伏邪既久,血气必伤”、“能感不能化,则病愈沉愈伏”。即疫毒舍藏于营、血分之间,邪伏愈久,血气阴阳损伤愈重,这与有些携带者,当临床症状出现时,已经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情况相同。这就提示我们治疗应及早清里解毒,导邪从里清利,虽然携带者自觉症状很不明显,但从舌苔、脉象观察,有的表现偏阴虚,有的表现偏气虚,有的表现偏于湿热,可在芪葜橘叶汤基础上随证加减治之。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猜你喜欢
伏邪郁金携带者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支持研究进展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我国女性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生育权选择探析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一指禅”爸爸
与细菌携带者决战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