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2015-09-10 09:01叶丽
考试周刊 2015年49期
关键词:实践思考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

叶丽

摘 要: 语文是一门既具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的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传统语文课程长期采用“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这种“霸教弱学”、“以教定学”的行为不仅造成课程实践的单调性和机械性,让教学关系显得紧张、了无生气,而且有力遏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语文工具性难以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在继承传统教育有效成分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三维目标”教学活动,由此逐步显现应有的生机活力。广大教师应当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在转换角色的同时不断引领语文知识的知行统一。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以学促教 新课程理念 实践思考

随着社会形势多元化和教育制度开放式发展,校园课程教学从封闭模式中逐渐走了出来。“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而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作为课程活动的主导者、施教者和推进者,语文教师应当顺应形势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方面把“教师”角色不断转向“导师”角色,把“教学”行为不断转向“导学”行为。另一方面,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把课内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知识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努力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试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现行初中语文教师形象的简要解析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初中学龄是学生发展心智、学习知识、形成素养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性质特征,从学科联系性角度来看,是学好其他课程知识的基础;从“树人”角度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等方面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然而,由于传统意识和应试教学习惯性的影响,即使在新课程教改形势如火如荼的今天,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充当如下几种角色:一是习惯性地把课堂教学当做个人讲堂,照搬书上所说,沿袭教参所讲,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总是想方设法地引向标准答案,形成“传话筒”。二是把原本精美且极具生命韵味的课文内容,肢解成骨头是骨头、肉是肉甚至毛发毕现,让学生无法感受蕴藏其中的艺术美感和作者情感,犹如一位技艺娴熟的“解剖师”。三是体现在初中较低学段,语文教师经常把课文讲解得面面俱到,咀嚼得既细又碎,犹如一位竭尽责任的“保姆”对学生慢慢地“喂教”。尽管如此,还是担心自己没有讲解到位。如果说这种情况出现在“一书统天下”的语文时代尚可褒扬的话,那么在大力倡扬素质化教学的今天,则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甚至形成适得其反的后果。以单人之说统一众人之意,怎会不养成学生的依赖思想?个性化发展从何谈起?仅此二问,足见其根本性的弊端。

二、对初中语文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的实践性思考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真解放思想,积极转换观念,重新角色定位,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努力扮演“导游”角色,有效激发学生课程学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或者景色优美、如诗如画,或者情感真挚、令人感动,或者故事性强、人事丰满”。如果说把教材比做一个个风景胜地的话,教师则应该努力扮演好导游角色,用丰富学识带领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领略教材中的人物故事、景象事理,充分激发他们的课程学习情趣。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有的教师先结合自己的童年回忆,有声有色地讲了几个趣味小故事;接着介绍鲁迅小时候生活在清新美丽的江南水乡,那里留下了令人回味的许多故事,至今说来仍觉得愉悦和兴奋,由此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多媒体呈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景,令人有心驰神往之感。最后在如此情境和心境下,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看来,“导游”要有知识丰富、声情并茂、引发自如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游客”在游兴中毫无倦态感。

2.努力扮演“导演”角色,有效促进学生真学实感。新时期教学任务更注重“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健体”。初中学龄已具有相对成熟的认知、心智、思想和情感,教师只要创设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并给予适当引导和激发,就能达到“引而不发”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笔者作了“三问”式调查:“你爱爸爸多一点还是爱妈妈多一点?”很快得出了后者结论:“假如爸妈离婚,你愿意跟谁一起生活?”结论与上面相反:“为什么有些人爱妈妈多一点,一旦爸妈离婚,却愿意随爸爸生活?”在简短的讨论交流中,全班很快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共识——“对待孩子,妈妈爱得简单而热烈,爸爸爱得博大而深沉”。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笔者出示了自主学习问题:“本文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背影’最具体感人,为什么?”在如此“导演”下,学生“表演”得很热烈,而且真挚动人。

3.努力扮演“督学”角色,有效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教学实践的唯一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指导、引领、督促”等方面。如在教学《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时,对组歌其他8个部分的名称和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寻“真经”,而不是越俎代庖。再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笔者激励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全班梳理形成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愚公”与“智叟”各自代表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精神给予人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应如何辩证地看待“愚公移山”这一现象?在老师的充分肯定下,学生脸上无不洋溢着成功的神态。难怪吕叔湘先生说:“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经过实践和感悟,笔者慢慢参透其中的精髓要义。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种充满情感的艺术实践活动。作为艺术实践的重要者,语文教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努力做到有位要有为,有为不越位,这样才能共同演好“善教乐学”这出戏。

猜你喜欢
实践思考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统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国有企业落实中纪委“三转”要求的实践与思考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