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学意识初探

2015-12-21 21:50史亚美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品析诵读语文教学

史亚美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美学作为重要元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意识;诵读;品析;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美是联结情感的纽带,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在语文教学中,美学作为重要元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如何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成为重中之重。

语文课堂对美学意识的潜移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在诵读中感受声韵美

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是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加强朗读训练,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形式上力求丰富,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做到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如教学《木兰诗》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读”,最成功的也是“读”。《木兰诗》是根据民间的传说写成,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作为乐府民歌,富有韵律,而全诗的节奏又多有变化,既有开头的凝缓沉重,又有中间的轻捷短促,还有文末的舒缓自由,颇能扣人心弦。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感受人物形象,同时也直观地感受乐府民歌的一唱三叹,体会音乐美。

二、在品析中体会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的灵魂,体验语文语言的美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感悟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

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文中深夜听泉部分这样写道: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学生最容易看出来的是“层次清晰”。其次稍难的是比喻巧妙,但是真正赏析的难点却难以道出。其实,这里最妙的是酌词炼句。所以这里适当地对学生运用反问法,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的纵深处迈进。比如当学生胸有成竹地领略到这一段文字中泉声的层次美时,可以先稍加鼓励,概括出“由轻到重,层次清晰”,但话锋一转板书:“不足为奇”,这样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当学生再次把握住这段文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时,运用同样的方法,先适当肯定:“巧用比喻,相互关联”,再板书:“小有特色”,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这时,引导学生朗读文本,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才能发现这一段话中的“酌词炼句,韵味无穷”的匠心。比如形容词的运用:“柔曼”“清脆”“厚重”“雄浑”;动词的选用:“淌”过的小溪、“漏”下的滴泉、万道细流“汇”于空谷、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绕”“拍打”,这才是作者的匠心。更为巧妙的是句式之美。大家看,这个句式“……如……者,是……”先用一个词语写声音的特点,再巧妙比喻,然后再转换成为视觉想象,展现美妙的画面之美。

三、在想象中领略意境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凭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中的小令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从“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品析诵读语文教学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