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性

2016-03-31 01:43侯凤鸣
考试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创设笔者

侯凤鸣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自然学科,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思维和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有效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法。

1.适当补充教材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少量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小学自然教材中需要补充教学内容的地方很多,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补充适当数量、贴近教学、针对性强的内容。但应注意,补充的内容不应拓宽教学范围,拔高教学要求。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实物教具,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上《点亮小灯泡》时,一上课笔者首先出示一个自制的直流电小台灯,并让它亮起来,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个漂亮的小台灯吸引住。然后,笔者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小台灯后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分别请学生回答,大部分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但对于如何使小电珠变亮学生还不清楚。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才能让小电珠变亮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能力,掌握新知就成为课堂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时放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反复实验、深入思考,用具体的、新奇的事物和有趣的、可操作的现象紧紧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创设教学活动,增强科学学习趣味性

教学活动的创设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具体条件,是备课过程中最具创造性的环节。教师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形式,使学生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探究。如《碘酒和淀粉》优秀课案例,课前笔者让学生洗净手后,将拇指与食指用碘酒消毒,为课上讲解巧妙的埋下伏笔。课上笔者让学生用手摸米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将原本必然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亲身经历的偶然事件,巧妙地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教学接近尾声时,笔者又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小魔术,引入的魔术将淀粉汁变成墨汁色。通过小魔术,让学生推测其中隐藏的奥秘,用学到的知识解释魔术的原理,新学的知识得到应用的同时,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资源的支持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等更灵活的教学活动。如同图片、视频等调动多感官的方式,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灵活性增强,从而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当然,游戏教学要结合教学环境的支持,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形式,辅助完成教学活动。

4.由生活导入科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了解科学,对科学没有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教师将知识点讲得不够详细、不够到位,而是因为很多教师在科学学科导入学习的时候,没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不能利用好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往很多教师在教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时候会跟学生解释什么是科学,科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很多学生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其实教师可以先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每次打雷的时候是先看见闪电呢,还是先听见雷声呢?这样的导入方式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很生活化,是每个学生都见过的事情,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参与教师的问题思考中,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思考,无论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都不重要。当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回答先看到闪电,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原因是因为光速比声音速度要快。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5.采用作品制作法进行教学

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做中学”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低年级科学课中使用。使用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和使用材料与操作工具的技能,对作品的大胆想象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热爱劳动的态度,并激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发明的意识。

6.关于课堂提问

6.1教师合理采用鼓励后转问的形式。既增强了回答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又让更多的学生有话语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回答学生得到鼓励以后可能会产生不听第二位学生回答的现象,所以在鼓励的同时要巧妙地提醒回答学生,注意听下一位学生的回答。

6.2适当增加追问的次数。追问的难度要比转问盼难度大很多,要让一个小学生在简短的一到两次追问下茅塞顿开,弥补原有思维的不足,对教师的引导语言的要求非常高,与此同时带来的好处非常大,学生得到茅塞顿开的体验,对其思维的促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是比较大的,因为他们得到的愉悦感等同于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追问的次数,给回答半对半错的学生第二次机会。

6.3教师应该有耐心,给予学生充分的组织语句的时间,在小学科学课的课程中,一节课的知识点并不是非常多,所以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表达能力弱是很正常的现象。当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并且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让学生有愉快的回答体验,这样学生才会愿意表达,勇于表达,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创设笔者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