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教研”转型

2016-07-12 09:59田慧生
人民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教研改革课程

田慧生

教研工作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研工作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教研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研系统要紧跟教育改革步伐

党的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和规划,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党在教育上的重大论述,是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它明确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人,而培养人最为重要的途径是“立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根本共识。然而,一些地方的教研系统还没有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到这里。如何转变观念,为这一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提供有效的咨詢,是我国教研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教育发展“两基本、一进入”的规划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入才强国概念,即在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大批高端拔尖创新型人才。

“两基本、一进入”为教研工作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如何发挥支持和服务作用,也是摆在教研系统面前的一个重要挑战。

第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纲要》在提到教育体制改革时——改过去以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的要求,明确提出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这实际上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即改革越来越逼近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地带——人才的培养,这是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心所在。

未来10到3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换言之,就是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教研系统将会而且必须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第四,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纲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显然,这三点基本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智育、过于注重知识学习以及学生片面发展的弊端而提出来的,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全面修正。如何通过教研工作落实这些基本要求,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

第五,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一直是教研工作的核心。《纲要》对教学改革提出了三大基本要求: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三大要求,不仅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状况,也恰恰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为我国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研工作还需要作出更多努力以发现可资教师借鉴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第六,明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纲要》对我国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有鲜明的表达:“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学校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对我国大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总的价值引领。有效的教育是适合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教育,是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根除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培养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这一目标要求很高,需要教研和科研部门共同做好支持性工作。

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主要标志的内涵发展阶段。教育公平问题是

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从大的方面看,教育公平的三大差距,即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缩小还需要政府做工作。理论上,国家和政府能够解决的是形式公平问题,更深入的则是实质公平问题。有人认为实质公平需要在形式公平达到高级阶段之后再考虑,但教研要尽早关注实质公平问题,尤其是学生学习机会的公平问题。

教研工作要关注学校内部、课堂内部的公平问题,关注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怎样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只关注成绩排在前面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把发言机会、展示机会都给他们,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孩子的学习权利和交流机会,这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教研工作要引导教师关注课堂中的不公平,引导教师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工作也能找到自身新的生长点。

所谓的高质量、高水平,除了要保持较高的学业质量、学业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要多样化、丰富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主动适应学生的需求。在新形势下,教研系统要对教育质量进行“再概念”,并在新的质量内涵下改变教研的工作重点、思路乃至教研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使教研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哪些问题拖了教研工作的“后腿”

站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审视教研工作和教研系统,发现我们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基于已有的调研,现在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工作定位不准。首先,一些地方因为教研室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编一些考题、教辅、考纲等,就以偏概全地把教研室作为考研室、评研室,完全定位在服务考试、服务学业成就的提升上。其次,一些地区,包括一些部门对教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引领作用认识不到位,忽略了教研工作为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服务的职能,致使教研工作聚焦具体的事而非教育事业,聚焦微观的教与学而忽略了大的形势与方向。最后,教研工作推进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优质教研力量大都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学研究力量相对薄弱。

教学研究工作的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工作机制有待创新。教研系统多年沿袭下来的管理体制和一些基本的工作机制,与一系列的新要求、新挑战和新形势都难以匹配,并存在反应过慢、路径狭隘、思维陈旧等问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教研工作必须在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提高教研工作的政策高度、理论深度,创新思维,拓宽路径。

教研重点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新期待。长期以来,教研人员对一些一线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重大理论改革和实践问题思考不够、研究不够。事实上,教研工作绝不仅仅是帮教师备好课,也绝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做一些技术性指导和探讨,而是要建立大教研的概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汲取科研的长处,把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求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展开深入的、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为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的落实提供实践性智慧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研的方向,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教研队伍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服务精神有待提高。从我国教研系统的现状来看,教研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怎样把这支队伍打造得更加专业、更有战斗力,是每个教研部门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各级教研队伍需要强化培训,使之在教育观念、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服务精神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研工作经费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保障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教研体制没有理顺,有些地方对教研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方的教研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保障条件。因此,进一步督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教研工作,把教研工作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保障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教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当前我国教研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现教研工作全面转型的着力点

在新形势和新挑战的背景下,必须改革我国的教研体制和机制,提升我国教研系统的水平和活力,更好地回应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增强教研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教研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的内涵发展阶段,其工作重心就是增效减负。真正的增效减负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依靠系统的教研工作,依靠教研团队的专业和智慧。从这一角度看,教研工作更具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教研系统更应该大有作为。

大量的实践表明,优质的教研工作是教学质量的倍增器,能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引,教研队伍扮演的最主要角色应该是教学质量的守护者、守望者,其天职是去守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这样的使命感,教研工作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会把目光聚焦在一些细微之处,而忽略了自身应该发挥的最为重要的作用。这并不是说,教研员不需要做微观层面的工作,而是要见微知著,把工作做得更有高度、更有质量、更有引导性。

在一定程度上,教研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学水平高低。这一观念在整个教研机构中应该广泛渗透,教研队伍要具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承担时代赋予教研队伍的重任,为提高质量、守护质量服务。

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再立新功。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五个统筹”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落实这“五个统筹”,教研工作要再立新功,扮演新的、更重要的角色。

第一,坚持方向引领。教研工作首先要有大局观,要有全局意识和方向感。作為教研人员,在指导、引领基层教学改革时,要明确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大趋势,要准确把握国家关于教育改革总的精神要求,这也对教研人员和教研机构在自身建设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科研和教研处于分工状态,科研管宏观的战略问题、发展的政策性问题,教研贴近学校、贴近课堂,以学科为立足点与教师进行学科方面的互动,是学科层面的研究。面向未来,教研人员和教研机构不仅要做立足于学科专业角度的相关研究,同时也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形成对全局的基本判断。不仅要在学科研究层面对教师进行高水平引领,同时也要对每位教师未来的发展,对课堂、学校改革向何处去等方向性问题作出判断和引领。

时至今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还没有走出传统经典教学体系的羁绊和束缚,师生的教与学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性调整,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强制性、捆绑式引导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中原因复杂,但与教研工作有相当大的关系。很多教研员对方向把握不清晰、不准确,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除了要有鲜明的政策意识,还要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地把握教研前沿动态趋势,在思想纷纭的背景下坚持正确的方向,对教师作出正确的引领。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除了做好常规的教研工作和学科教学指导工作,教研机构、教研员要对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及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要摸清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操作方案。比如作业问题,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其实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尤其在中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称得上是一个重大的政策和理论实践问题。作业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样的作业负担是合理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的基本结构、内容有什么要求?要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策略,从而对教师的实践加以指导。还有课堂中的公平问题、评价问题等,都是教研员应该着力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教研员要把重点放在“研”上,如果没有研究,只凭经验去做指导和服务,不可能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加强改革创新。教研机构既要系统梳理和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也要对不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工作形式、机制进行大胆创新。教育的大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教研事业面临一次改革发展的好机遇,一系列新的制度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创生和完善,教研队伍要适应各种变化,以改革创新的姿态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超越。

第四,坚持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宗旨。这是教研工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不管工作方式如何变化、如何创新,教研工作的重点、服务目标不能改变。

健全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制定教研人员的资格标准。其次,建立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的评估机制。如逐步建立教研人员准入、流动、退出的评估和用人机制等,从而保持教研队伍的活力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再次,建立教研人员长效培训机制。现在教师培训越来越规范,但是教研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机制,这会阻碍教研队伍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变。最后,进一步健全网络教研机制。优质教育资源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加以推广,优质教研资源也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手段在更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突出教研工作重点,为深化课改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第一,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成为衡量教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这涉及方向引领问题,每个教研员到学校进行指导、提供服务时都要牢牢把握这一条。

第二,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全面提高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是当前教研工作的重点。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修订刚刚完成,新一轮高中课标修订也已启动。完成顶层设计之后,在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机构要承担大量具体的专业性工作。有学者指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研机构应该成为区域课程发展中心,承担参与决策、专业引领与质量监测的角色;教研员应该成为专业的课程领导者,承担政策执行者、课程设计者、发展服务者、专业指导者、质量促进者。[1]全国各地在这方面有大量的探索,做法形式多样,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课程意识和系统化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工作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和基本途径,[2]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落脚点也在课堂。教研队伍要时刻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过度掌控,教师扶着学生、牵着学生甚至绑着学生完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了这么多年,已经到了要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时候,如何有效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更放心、更放手把学习时间、空间让给学生,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理念上教师都能接受,但为什么迟迟不能从这种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缺乏清醒的判断,很多地方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实际上远没有到位;另一原因是缺少策略和方法,教师对怎么放手、怎么让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上自主缺乏必要的策略和方法。这两个方面既是课程改革也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未攻破的坚固堡垒,教研工作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功夫,通过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四,把考试研究作为突破口。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高考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坎儿”。当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教育部针对高考改革在集中讨论研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文件已经下发,中考改革文件也已出臺,但是国家下发的文件是方向性、原则性的,还没有到可以操作的程度,这为基层学校和各级教研部门研究、评价留下了很大的空间,需要各级教研部门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研究如何落实。通过深入研究,不仅提升教研机构在考试评价的方法和机制上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改变有关人员对教研队伍的偏见和看法,对于我国教研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建立重大问题研究的攻关机制。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涉及人才培养最关键的领域,靠几个教研员甚至靠一省一地的教研系统难以完成,这就需要建立重大问题的攻关机制。各地各级教研机构要跨越区域限制,通过联合课题方式,做大研究、写大文章,为我国教育发展建功立业。

第六,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教研工作。这是当前教研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区域内如何平衡、引导,尽快提升农村教研工作的力量,实现教研工作的整体提升,是我国教研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教研系统的专业联系和专业合作。长期以来,以省为单位开展教研工作,虽然抓得很实,但到了国家层面就找不到“娘家”或“婆家”,出现了各自为政及职能定位混乱的问题。现在,教育部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作为全国教研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单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全国教研系统团结起来,在更大范围带领大家一起提升和推进教研工作水平。为此,要进行纵向、垂直的专业合作、专业指导,把国家层面到省地市县的纵向体系建设好,以发挥整体和专业的引领指导作用。另外,我们也特别支持加强横向合作。现在,我国教研系统有若干区域性合作组织,整合科研和教研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联合攻关、联合研究的能力,今后要继续发扬光大。

总之,随着教研工作在组织、体制和机制上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教研系统对自身所担负的任务、使命和责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一定能够开阔教研视野,关注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更多的有效机制和平台,不断把全国的教研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注释:

[1] 崔允.论教研室的定位和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⑶

[2] 靳玉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29.

猜你喜欢
教研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