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十大素养促教研升级

2016-07-12 09:59罗滨
人民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学科

罗滨

教研机构成立之初,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补充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胜任学科教学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教研机构又承担了提升教师学历的任务,进行“补偿式进修”。之后,为顺应素质教育要求,教研机构关注教师“如何教”,开展了一系列以“教材教法分析”和“研究课、示范课”为主的“示范式进修”,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提供示范课例和研讨平台。進入21世纪,教师队伍的起始学历有了很大提升,对学科知识有了较好的把握,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研究型进修”的特点凸显,关注学科本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示范引领和问题解决相结合的互动式研修逐渐成为常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需求加大,教研部门的职能不断丰富,教研转型的特征明显。丰富教研内容、突破教研模式和方法、研训融合、教研能力提升等成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教研转型呼唤“多岗位胜任”的教研队伍

新时期,教研队伍面临四大新的挑战。

支持学校课程供给的转型升级。经过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学校层面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二是要注重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关注学科之间的关联,整合好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等;三是调整课程供给结构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和可选择的课程、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优化学校课程质量。在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学校供给端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教研员如何满足学校需求,为学校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是我们应该积极研究的课题。

支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丰富。当前,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已从比记忆、比计算,转向比创新、比想象。学生的学习目标经历了知识、“双基”、三维目标三个阶段后,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科学习关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就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做实验、合作解决问题、修订错误的过程,更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教研员如何指导教师的“教”?指导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特点,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创设高水平的任务情境、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特点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经历成功和挫折,在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把握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发展高级思维能力,逐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需要教师深度理解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内容,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供给,激发、唤醒学生。教研员如何帮助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呢?

支持基于评价反馈的实践性教学改进。为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区域需要建立学业水平评价及分析反馈制度,教研员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调研情况,结合问卷、访谈等调研方式,做大数据分析,整体把握区域学科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一是坚持素养导向的学业水平测试。既要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即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迁移创新能力;也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年级的表现进阶,要编码;以具体学科知识为载体实施任务驱动,在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考查。

二是用好学业水平测试结果,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进。教研员应指导教师根据多维度数据的分析、素养表现的反馈,明确需要提升的空间,做好学生学习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

创新教研模式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学生培养的质量。当下,教师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开发课程的能力、设计实施学生项目式学习的能力、组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持续性评价学生发展的能力等都需要提升。学校需求多样,教师群体类型多、实践经验差异大、个性化需求增加,教研员如何做到点面结合?教研员如何转变理念,提高教师研修的课程领导力,创新研修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实效性、精细化、个性化地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新形势下,教研转型迫在眉睫,教研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实现教研工作指导思想转型、工作任务转型及工作机制与方式转型,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为此,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着力开展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教研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提升”,教研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师研修从“专家报告”转向“众筹学习”。

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教研转型,提升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员标准,着力提升教研队伍的专业能力,努力锻造一支“多岗位胜任”的教研队伍。

教研员应具备的十大素养

区域教研部门既要为学校和教师发展服务,更要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参谋,发挥专业智库作用。教研转型的核心是主动求新求变,顺应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当前,教研机构要发挥“现代化立交桥”作用,在政策与课堂、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国际教育与本土教育之间发挥联结、转化作用,服务教师的分类、分科、分层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研制教研员标准,明确教研员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加强教研员能力建设。2012年,全体教研员从给优秀的教研员“画像”开始,自下而上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从教研员的专业意识和情怀出发,聚焦学科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关注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等10大素养、20条具体内容,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见下表)。

专业精神是教研员工作的内驱力。包括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怀。体现区级教研机构对区域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以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体现教研员不断自我超越的工作态度和教育境界。

专业知识是教研质量的基础关键。包括学

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师教育知识和课程知识。教研员只有专业知识精深、课程意识强,重视对课程育人的研究和指导,才能提高课程育人水平。从而更加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為教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指导和服务。

专业能力是教研品质提升的保障。包括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研究与指导改进能力、质量评价与分析反馈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教研员团队只有围绕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拓宽研究的广度,增加研究的深度,才能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加强“学”与“教”的关键问题研究,基于真实问题、客观事实和可靠数据,科学地进行教学分析并指导,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在教研转型过程中,教研工作的重心不断下移,教研员角色不断演变,对教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职责范围也逐渐扩大,教研员只有具备了这十大素养,才能胜任新时期教研工作,从执行教学政策转向发展地方课程政策,从课堂指导转向全方位专业支持,从基于经验的指导转向基于实践的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教研工作才能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问题,关注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关注校内与校外结合,带领团队开展跟进性实践研究,帮助教师从被动适应教育改革到主动参与、教师发展从个体研修到群体协作,构建区域教研转型新范式。

加强自我修炼,提升教研能力

面向未来,教研员要坚持素养导向,加强自我修炼,多维度提升教研的核心能力,高品质服务区域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

第一,建立团队共同的价值追求,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这是教研工作顺利转型的基础。

第二,根据职能定位优化教研员队伍结构。通过引进入才调整教研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通过引进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提高团队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普及+私人订制”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例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统筹规划教研员研修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面向未来的教研培训”“学科核心素养与研训创新”“教研员课程领导力与研训创新”等全员系列研修帮助教研员转观念、转方式、补短板,“私人订制”的访问学者项目满足教研员的个性发展需求。

第四,通过机制创新、提升教研能力。教研机构内部建立“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的立体化工作模式,通过“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基于学业水平分析反馈的教学改进”“学科教研基地”等课题和项目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培育学科名师团队。探索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优势互补的“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模式,实践“公共必修+选择性必修+任意选修”的教研机制,提升教研员的教研能力,满足教师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

未来,我们应坚持共享发展的原则,整体提高教研机构的工作能力,增强教研队伍的活力。在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取向”的同时,建立部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区域课程改革的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重点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持续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