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门口

2016-07-12 09:59朱永新
人民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变革课程学校

朱永新

这是一个教育大变革的时代。

更确切地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大变革的前夜。

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未来的教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人们对教育抱怨最多,教育变革却很慢

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也不满意,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民更是期盼互联网能够成为变革教育的神器,正像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一样,来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

的确,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世界。据统计,2016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942.1万户,同比增长11.8%,总数达9.8亿户。移动互联网接人流量累计达5.4亿G,同比增长120.9%。2003年建立的淘宝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中国最受欢迎的网购零售平台,拥有近6亿的注册用户数,每天超过6000万的固定访客,每天的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了8亿件,平均每分钟售出5万件左右的商品。

而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上个世纪60年代计算机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提出机器教学,就提出“学校消亡论”了。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改变教育的努力与投入,力度也远远大于商业。但是,一直到今天,教育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报告表示,美国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美国各州网上学校总共提供53.6万门课程(每门课程都为一学期),有180万名中小学生至少选择一门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据统计,全美共有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无疑,这也只占了全部学生人数的很少一部分。

据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校形态的改变。电化教育、PPT课件等都是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学校形态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

教育变革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教育的科学基础发育不成熟。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是由远及近的,天文学是科学家族的老大哥,从人类早期的摩崖石刻上我们就看到了祖先对于星象天文的观察记录。伽利略的天文学之后,是牛顿的物理学,人类开始探索物理现象与规律。现在,我们刚刚进入生物学的世纪,开始关注生命现象。但是,总的来说,人脑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匣子,人类要真正认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教育远远不像商品买卖那样容易。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还有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变革受到的制约就更加多一些。这就是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的原因所在。

总之,教育要想解决人的问题,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要指望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革命就能把教育问题解决了。这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的。

教育变革的方向:人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

我认为,人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将是我们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選择,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一是人性化。简单地说,教育的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我们或者是以分数为本,或者是以技术为本,或者是其他的外在目标为本,很少是站在人的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的。我们的教育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首先从学校规模来说,我们的学校都是大规模,五六千人,甚至万人以上的学校比比皆是,美其名曰“规模出效率”。但是,这种思维是现代学校制度胎里带来的毛病。现代学校制度是应大工业的要求而诞生的。最早的西方义务教育制度,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规模,要用最少的投入去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自然对人性重视不够。

前些年我到俄罗斯考察的时候发现,俄罗斯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平均规模只有600人。

校长、教师、学生彼此宛如家人,学校气氛宽松而亲密。学生在家门口上学,无须择校,无须校车。最近我考察美国的ALTschool,从幼儿园到初中,在一栋楼里上课,学校规模平均也只有200人左右。

其次,从学业标准来看,我们的教育学业标准定得太高。现在我们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太高了,学生的学习太深太难,广度不够而深度有余,生活常识不够而学术知识有余。造成了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者,大部分人是陪着少数人去读书的,在学校中没有成就感,在学校中被摧毁了自信心。我一直主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业标准的难度要大幅度降低。因为大部分的人是没有必要学得那么难的。有人会担心:降低难度以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从何而来?我们的科技发展从何而来?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按照正态分布曲线,总会有一些人是对科学抱有崇敬的心理,总有一些学生有学术的追求,对于这样一些人,我们给他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学术要求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大部分的人都达到那样的标准。让大部分人成为他们的“陪读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现在教育里很大的失误就是对所有人都提出了清华、北大的要求。所以,不妨把标准降下来,让大部分学生学那些对他将来发展真正有用的课程,帮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格。一句话,让我们的教育更有人性的光辉。

二是选择性。这里的选择性与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也就是说,主张教育更多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选择。现在教育有太多的“强制性”,从上什么学校,到学什么内容;从何时上学,到何时放假休学,学生和教师基本上没有话语权。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多地让人们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向谁学习。这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如我们现在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八点钟上学,很多学生六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这本身不符合人作息的特性。有些人就是猫头鹰型,有的人就是百灵鸟型,每个人个性不一样,习惯不一样,为什么硬要在同一个时间让人去做同样的事情呢。

真正理想的教育是不应该限制选择的。因为选择是人的自由,选择是竞争的方法,有竞争才能有进步。所以,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充满着选择的可能性的,让所有人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一个方向。在保证基本品质的如提下,把选择的自由还给消费者,还给学习者,是未来教育变革的趋势。

三是多样化。与选择性相适应的就是多样化,因为没有多样化就没有选择,更谈不上自由。多样化应该是未来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如果学校千人一面,全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统一的服装、统一的教材,那就会把本来千姿百态的教育变成一种色彩,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学生变成“单向度的人”。

特色就是卓越。能不能把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能不能把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张扬?能不能不以分数成败论英雄?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曾经试想,今后可能所有学校都变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学习中心,学生可以今天在这个学习中心学这门课程,明天到另外一个学习中心去学习另外一门课程,所有学习中心都是充满个性的。许多地方现在搞“多校划片”,让很多买了学区房的人叫苦不迭。那么,在同一个学区里,有没有可能把每一所学校(学习中心)办得更有特色?这个学校(学习中心)这个课程特别棒,那个学校(学习中心)另外的课程特别棒,这样我可以今天在这儿学习这门课程,明天在那里学习另外一门课程。我的文凭也不再是某个学校的文凭,而是整个学区的文凭。不要以为我这是天方夜谭,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前不久我考察了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密涅瓦大学,这所大学就是一所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学校。学校办在一个写字楼里面的第九层,第一年课程在旧金山完成,四门课程分别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和多元模式交流,主要是方法论,不学习具体学科内容。后面的三年,每学期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城市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挑选学习的主题。

四是个性化。人性化、选择性、多样化的结果必然指向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重要路径,让每个人成为自己,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把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张扬出来,让每个人真正能够享受日常的教育生活,真正喜欢日常的學习过程,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谁是未来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学校的地位将受到挑战

学校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的。任何一个事物总是有它产生、发展、兴盛、衰落和消亡的周期,我相信学校也不例外。所以,学校的“消亡”是必然的。如前所述,现代学校制度是伴随着大工业时代产生的,它的毛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日益彰显,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开始“唱衰”学校,认为学校该死了。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叫伊里奇。他说:“多少代以来,我们企图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可是迄今为止,这种努力失败了。”他呼吁,应该使受教育者享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成为积极的消费者,应该为每一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

严格来说,学校永远不会真正地“消亡”。但是学校的转型以及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提供者的唯一地位将受到挑战,这是必然的。现在,众多的课外补习机构,从新东方到好未来;众多的网络教育机构,从沪江网到跟谁学,都在快速崛起。未来,这些机构可能就是现代学校的“掘墓人”。当然,严格地来说,或者我们用更为理性的目光来审视,他们是与现代学校一起,在创造一套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创造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

仔细想一想,学校也的确到了需要改造也能够改造的时候了。现在的学校教育效率太低,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太辛苦了。白天,孩子要进学校读书,放了学要进培训班补习,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加班加点地学习。学校教育体系和课外教育系统是并列的、互不搭界的两个世界。个别的学校教师甚至故意在课堂上留一手,与补习机构联手“创收”。为什么不能够把学校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补习教育打通呢?为什么不能够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把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引进学校呢?我想,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完全融合的。如“好未来”可能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方,为海淀区的学校承担数学课程,“新东方”可以成为英语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学生没有必要在公立学校学完数学、外语,再跑到好未来、新东方去学习了。这样校内校外打通,政府制定学业标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场所与学习内容。

因此,未来的学校将会变成一个个学习中心,未来的培训机构也将成为一个个学习中心。每个学校(学习中心)都可以办出特色,提供某一个方面的优秀课程资源。一名学生可以在若干个学习中心同时学习,有更多选择。

未来的学校应该是汇聚人类最美好、最伟大事物的中心。不同的学生在这里与之相遇,能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未来学校间的竞争可能不是学校品牌间的竞争,而是课程的竞争。也就是说,学校的文凭不像今天这样重要,课程的证书更有价值。英雄不问出身,关键是看你是否货真价实地学到真本领。据说已经有一些公司提出这样的设想:比如说,希望他们的员工在北京大学学某一门课程,在复旦大学修另外一门课程,在哈佛大学读其他一门课程。而这几门课程,都是这几所学校里最牛的王牌。一个课程系统就像是一个精心配制的套餐,点菜的水平很重要。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去饭店是点菜合算、还是套餐合算?是点菜质量高、还是套餐质量高?毫无疑问是前者。所以我想,“课程为王”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一句话,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提供方,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提供者将进入学校体系,衍生出新型的学习中心。各个学习中心通过提供好的课程,引领学生向善、美、真方向发展。

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封面文章很有意思,题目是“怎样造就伟大的教师”。文章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美国的一项研究:排名前10%的精英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排名后10%的那些教师的3倍。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里,一个好教师与一个平庸的教师,能够带给孩子的变化差异是非常之大的。学校也好,课程也罢,所有的背后都是教师在起作用。我觉得教师是教育最关键的因素,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

无论技术怎么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很难被机器替代的。一所好的学校,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它的技术有多强大,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一流的教师。

怎么样成为好教师?新教育实验关于教师成长提出了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理论。前者是指要充分理解和认识教育的意义与规律,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后者是指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让自己更自觉地走专业发展之路。我曾经与美国桂谷的ALTschool学校的普罗老师交流。他是一位才教了6年书的年轻教师,但是他已经達到美国教师的TOP1%。我跟他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很多观点还是非常一致的。我们认为,一位好的教师不一定年纪很大,不一定头发很白,年轻教师也可能很卓越,年纪大的老教师也可能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脸谱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未来的教师可能会成为自由职业者。我认同这个判断。因为,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习中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将会被淘汰出局。优秀教师将会以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方式一起成长,一起创造,一起承担课程,政府也将通过签约的方式聘请教师或者购买课程。为此,教师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

有人曾经问我,我关于未来教育的这些判断与设想,何时能够成为现实?我的回答是,“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其实,那么多学校体制之外教育机构的出现,那么多“网红”教师的出现,那么多小规模创新学校的出现,已经在向我们预示,教育变革正在孕育之中。未来并不遥远,关键是要有创新思维。许多过去不敢想象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是做得到的。在世界各国,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已经有很多人悄悄进行这样那样的变革与创造。可能在某一天早晨,我们推开教育的窗户,就会突然发现一新的教育世界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猜你喜欢
变革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卷首语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学校推介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