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2017-03-30 02:54王斌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

王斌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意识越来越被教师所关心,学生资源的挖掘正在被教师所发现利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尝试开发“课前两分钟”资源、开发“学生讲课”资源,开发学生作业资源和作文资源,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资源;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9.03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超出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机会。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开发“课前两分钟”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服务语文教学

学生的声音、表情,发言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都是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把课前两分钟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演绎不同的精彩。每节语文课前的两分钟,由一名同学到讲台前去发言。

1.发言内容可以是演讲、讲故事、时事评论或朗诵诗歌。

2.要求发言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内容积极向上,能带给同学有益的知识。

3.背诵文章或者诗歌,要求介绍文章作者和简介写作背景。曾经有一名学生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她一口气将整首长诗背诵完毕,全班同学都赞叹不已。一首《长恨歌》,学生不但知道了杨李的爱情故事,还知道了“安史之乱”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今后学习理解唐朝战乱时期的诗歌打下了良好基础。有的学生朗诵艾青、雪莱、普希金等人的作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学生从此了解了更多的作家、作品,课前两分钟为课外阅读的选择拓宽了范围。

二、开发“学生讲课”资源,转换教学视角,丰富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听课、记笔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大多是扮演听众,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我改变了课堂结构,即安排学生讲课。

最初,我把讲课的内容限定在古诗学习上,因为古诗篇幅短小,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在安排学生讲课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备课。

备课内容必须包括作者和背景介绍、字面意思理解、思想感情归纳、名句赏析。学生根据备课要求,查阅参考书,借助网络搜集资料,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准备10分钟的讲课内容。课上抽签决定由谁来讲课,讲课时除了讲解自己的备课内容之外,还要回答学生的提问。

例如,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学生要介绍作者白居易以及其创作背景,还要带领学生理解诗句涵义,体会作者喜悦之情。最后还要赏析一句名句。其中学生讲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下面有学生就问:“为什么要写‘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讲课学生恰巧备课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但是他灵机一动,让其他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颇有几分小老师的样子。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备课时备过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当然不费力气,同学们也听得格外认真。这个知识点是教师讲课时必讲的内容,但是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比单纯让学生记笔记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开发学生资源,让学生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三、开发学生作业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发现语文人才

抄写、背诵、默写这样的语文作业,对学生来讲就是动笔不动脑的作业。作业本上写得密密麻麻,看似收获很大,其实写完之后眼酸手麻,脑袋空空。为了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我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形式。

学完《化石吟》这首科学诗,我没有让学生去写练习册或者抄写词语,而是让他们课下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吟”这种古代诗歌的特点,然后自己创作一首诗。学生一听这个作业,马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来,因为作业量不大,他们很愿意接受。有的学生写了一首小诗:

《梅花吟》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与群芳争斗开。

每到百花凋落时,悄然绽放人人爱。

虽然看上去只有短短28个字,但是这四句诗里蕴涵着学生的知识积累,对诗词的理解,对梅花的热爱。

学习完《寓言四则》,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续写寓言,我没有让学生续写,而是让他们阅读课本上提供的钱钟书对《伊索寓言》新解的資料,然后自选一篇寓言故事进行“新解”。学生顿觉新鲜刺激,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有一位同学对《马和驴》这则寓言进行了新解:驴请马帮忙分担一些货物,马不肯,驴累死了,所有货物都放在马身上,马才后悔不迭。正因为马的自私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再想想,也正是因为主人的失误,不会用人,才导致驴被累死了。这样下去,背了所有货物的马也有累死的一天,那时主人就人财两空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知人善任。学生听完这样的新解,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这种做法带来的带动效应,比教师范读名家名篇都有效。

通过创新作业形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上分享交流作业成果成了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教师通过批阅这样新型的作业,能够发现有思想的学生,有表达能力的学生,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四、开发学生作文资源,就地取材,讲评效果显著

传统作文讲评课,教师讲解作文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技法,学生总感觉是“隔靴搔痒”,讲评课起不到教会学生写作的作用。讲评作文应该就地取材,将本班学生的“问题作文”作为讲评的材料,展示全文,找出问题,探究改正的方法,征询作者意见,听取他人建议,这样的作文讲评课,有真实感,接地气,学生有看得见的收获。

例如,讲评《我回家最晚的一天》,从交上来的作文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围绕中心来写,并且不会点题。我选择了其中“跑题”最严重的一篇,读给学生听,学生们听后发表看法,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全班同学完成自我修改。原本以为修改过的作文能够大有改观,没想到的是,学生把修改的重点放在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上,而忽略了选材与中心的关系,或者点题点不到中心上。于是,我又挑选出改过的两篇作文,进行二次修改。这两篇作文是材料与中心不一致的典型文章,通过比较,学生立刻懂得材料安排要与中心一致,点题要围绕材料进行。

作者就在自己身边,作品就在我的手上,这样的修改体验,是学生喜欢的,也正是开发学生资源才会有的结果。

猜你喜欢
兴趣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