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2017-05-18 21:24赵彬羽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问题

赵彬羽

摘要: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出发点,解析校企合作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实际调查,指出目前校企合作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83-03

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新时期的顶层设计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撑,提高了社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

一、校企合作内涵与要求

校企合作是指通过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和环境,以职业、技术、资本为载体,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在宏观上体现了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在中观上,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在育人功能和教育资源上的协作与整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和集成性;在微观上,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性特征。

笔者认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核心是把职业学校和企业打造成校企共同体,并将校企共同体的四个要素:企业、学校、教师、学生有机整合起来,找到这四个方面的利益契合点,加强“四方联动”,实现校企合作各方的共生共赢。因此,校企合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托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此外,在具体操作上还必须明确校企合作的实践性要求。加拿大合作教育的六条评估标准便可资参考。其内容为:①工作位置经学校开发或认定是适合的学习场所;②合作教育学生从事的是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观察;③合作教育学生的工作是有薪的工作;④学生在工作中的进展是由学校督导的;⑤工作中的表现是由雇主管理和评价的;⑥总工作时间要占学术学习时间的50%,最低不低于30%。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各地区、各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深入考察当前校企合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该校职能部门、学生、教师、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从该校随机抽取的320名中职在校学生,共發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为95.94%;访谈对象包括合作企业领导、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教师。调查发现,该校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教融合的程度还比较有限,校企的深度合作还面临诸多问题。现将校企合作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归纳如下:

(一)企业参与度不高,合作主动性不强

调查问卷显示,有35.50%的学生认为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在对合作企业的访谈中,也有企业负责人谈到对校企合作“比较被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参与动力不足,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的长远规划中,甚至有的企业将参与校企合作视为间接的利益损失,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不够。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原因,首先是难以保障企业的正常合作利益。其次是学生的“跳槽”行为。再次,企业面临很大的学生管理风险。最后,在校企合作的决策方面,企业的“发言权”相当有限。企业并没有真正作为决策主体进入职业教育之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校受软硬件条件限制,对校企合作力不从心。

在硬件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地、实训装备、实习基地建设与实际需求差距大,在总体上还无法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在问卷调查中,52.77%的学生认为实习实训装备差,有54.72%的学生希望能改善生产实践或实习场所的条件。软件方面则表现为,一是学校缺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合作发展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二是服务意识不强,技术开发能力较弱,对企业的吸引较差。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对学校的投入不足,在财政拨款、经费使用等方面存在“短板”;二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地方政府缺乏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规章、政策,在制度设计上缺少具体操作细则和指导规范。另外,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反馈体系缺失,导致一些地方对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不到位,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各方的约束力较弱。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强

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环境脱节。调查发现,32.25%的学生认为师资力量薄弱;在解决实习任务难题的时候,向学校指导老师求助的仅仅为35.85%,而倾向于向企业师傅求助的比例高达78.87%;在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方面,53.21%的学生认为指导力度一般,甚至有6.42%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指导教师的指导;有45.66%的学生希望学校选派优秀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究其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来源仍然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理论知识多而实际操作少,这就造成了教师在专业技能上的“先天不足”;二是教师的校内教学任务重,与企业的接触少,花在研究技术革新、行业发展与企业需求上的精力有限;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导致此类学校的教师无法获得像普通教育教师那样的待遇和成就感,在专业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提升的积极性;此外,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欠佳,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强。

(四)学生参与意愿低,实习效果不佳

首先是学生参加意愿低,参与动机不纯。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参加意愿低的比例达到54.72%,在参与动机上,有25.28%的学生选择了获取物质收益,说明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参与的内生动力。45.28%的学生认为实习内容与专业不对口,在企业学不到能提升专业技能的本领,使得校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低的原因,首先是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没有严格的考核,没有将实习成绩真正与毕业、升学挂钩,未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其次,存在将中职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的情况。另外,实习各方的责权利界定模糊和监管缺位。对实习阶段的教育目标、培养标准、实习内容缺少明确的规定,对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正常诉求渠道不畅通。

三、校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认识,加强顶层设计

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强政府统筹,从立法、行政、组织、舆论等方面完善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落实各项校企合作政策,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让社会、家长、学生看到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观念,提升一线操作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崇技重能”的风尚。

(二)优化合作,打造校企共同体

建立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合作机制的核心,是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應积极探寻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和动力源,激发其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力与动力。建立校企共赢、共生、共享的动力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保证企业获得参与校企合作的正常回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晰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达成合理的分工和务实的合作。建立对话协调机制,合理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适时开展联谊活动,保障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地开展。

(三)苦练内功,建设名师团队

一要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教师要根据自身专业需要,紧跟行业发展,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切实提高专业技能;二要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社会招聘、企业兼职、行业培训、顶岗锻炼等多种形式培养更多具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三要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教师分享基地建设的成果;四要鼓励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科技创新等活动,努力创设专业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各项条件。

(四)产教融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要构建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体的新型课程开发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应建立实习档案,学生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对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全过程跟踪,严格按照协议执行,并记入学分考核。为保障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安全,企业应严格评估实习环境的安全系数,学校应安排购买劳动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

责任编辑:曹鸿骅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