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2018-01-23 20:11付绍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急性脑卒中

付绍艳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研究组入院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先给予肠外营养, 待吞咽功能障碍或胃黏膜应激性溃疡出血改善后再给予肠内营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住院15 d后, 研究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0.26±0.03)g/L、(36.12±3.86)g/L、(2.10±0.52)×109/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0±0.02)g/L、(32.20±3.45)g/L、(1.62±0.45)×109/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7、5.35、4.94, 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14/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8, P<0.05)。结论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可以有效为患者提供机体所需营养,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近期预后,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1.013

急性脑卒中病症会影响患者吞咽与进食, 致使机体对外源性食物营养物质摄入不够, 导致蛋白质的能量代谢出现障碍、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会致使患者病症加重, 甚至出现并发症症状[1]。本次就本院在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 分析急性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6例, 女24例;年龄46~82岁, 平均年龄(66.8±6.94)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5~81岁, 平均年龄(67.2±6.9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先给予肠外营养, 待吞咽功能障碍或胃黏膜应激性溃疡出血改善后再给予经口或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在患者入院24 h内即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院后即进行洼田饮水试验, 无吞咽功能障碍及胃黏膜应激性溃疡出血者给予经口进食;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但胃功能良好, 无呕吐及胃黏膜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 给予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且胃动力不足, 有呕吐、反流及/或胃黏膜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 给予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所有患者均由科室营养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体重、营养状况与实际病情等情况共同制定营养方案, 肠内营养液由本院的营养师进行配置, 根据患者热量的需求, 按照83.6~125.4 J/kg的标准提供营养, 由总量的1/4开始提供, 以后的每餐递增, 不够的部分通过静脉营养进行补充。在实施营养注入过程当中, 要严格遵照无菌技术操作, 床头给予抬高30°, 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38~40℃, 保证营养液的匀速

注入。

1. 3 观察指标 15 d后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采取实验室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住院15 d后, 研究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0.26±0.03)g/L、(36.12±3.86)g/L、

(2.10±0.52)×109/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0±0.02)g/L、

(32.20±3.45)g/L、(1.62±0.45)×109/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7、5.35、4.94,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出现肺部感染2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肺部感染6例, 上消化道出血8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0%(14/5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8, P<0.05)。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胃肠黏膜屏障受到损害、消化与吸收功能紊乱、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会有所增加、营养不足等均会导致患者的营养状况逐渐恶化。因此, 需要给予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 在临床上, 营养支持主要分为肠外营养支持與肠内营养支持[3-5]。肠外营养给予主要是指通过静脉给患者体外输入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液。肠内营养给予是通过口服与管饲的方式给胃肠道提供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有关研究显示[6],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的改善和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有效的促进胃肠蠕动, 有助于功能恢复, 促进门静脉系统血液进行循环, 有效的促使胃肠道激素进行分泌, 促进营养物在肠道内部被吸收。赵丽蓉等[7]在研究当中表示, 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有助于早期补充脑卒中患者机体所需营养,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较高。研究的数据显示, 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患者在住院14 d后, 研究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0.26±0.03)g/L、(36.12±3.86)g/L、endprint

(2.10±0.52)×109/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0±0.02)g/L、(32.20±3.45)g/L、(1.62±0.45)×109/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7、5.35、4.94, 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14/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8, P<0.05)。本次的研究结果与赵丽蓉

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符合。以上数据表明,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的给急性脑卒中病症患者提供机体所需营养 [8]。而在不良反應症状等方面比较,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度较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临床对急性脑卒中病症的治疗效果[9]。

综上所述, 急性脑卒中病症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可以有效为患者提供机体所需营养,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 保证营养供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焕红, 余少玲, 黎嘉雯.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16):152-154.

[2] 程旭萍, 应满珍, 张为民. 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脑卒中的疗效机制.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4):554-556.

[3] 李素娟. 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4, 21(5):436-437.

[4] 范隽韵, 单廷, 葛婷婷, 等. 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病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6, 23(5):293-296.

[5] 陈睿, 陆逸仙. 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康复期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0, 17(6):345-346.

[6] 林守虹, 陈龙飞. 潮汐式肠内营养输入法在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老年学, 2016, 36(16):4095-4096.

[7] 赵丽蓉, 程云, 魏文石, 等. 个性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5, 21(2):125-129.

[8] 陈真理, 郑天衡, 王少石. 急性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卒中杂志, 2006, 1(11):761-763.

[9] 董玺. 急性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近期预后的76例分析研究.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2(11):124-125.

[收稿日期:2017-11-07]endprint

猜你喜欢
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急性脑卒中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某中医院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分析与评价
探讨食道癌、贲门癌、胃癌及胰腺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价值探讨
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急性脑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浅谈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