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2018-01-28 11:44韩德春曲泽静雷勋平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供给教材工程

韩德春 曲泽静 雷勋平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一、供给侧改革与高校质量管理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最初是用于经济领域,其核心是从供给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同样也适用于高校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高校教育中,需求侧是企事业单位,学生是供给方,学生掌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是产品,而作为向社会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高校则是供给和需求的中间方。[1]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是做好“中间方”角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2]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实施创新的、有效的、精准的教育供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质量新时代的召唤下,目前企事业单位对质量人才的需求旺盛。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然而由于国内质量人才培养工作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目前高校质量管理人才的供给不管在质量方面还是在数量方面,远远满足不了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充分做好中间方这个角色,根据需求侧(企业)对质量人才的要求,从供给侧(学生)切实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二、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话题。目前高校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需要明确三个问题:What,即培养目标是什么,培养的质量人才需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是质量人才的有效供给问题;How,即如何培养质量人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这是优化培养要素资源配置问题;Who,即靠谁来培养质量人才,这是组建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问题。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就质量管理人才供给、培养要素资源配置、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分析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质量人才供需错位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自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上,而对经济发展的质量重视不够,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及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食品质量、环境污染以及各种疾病等问题频频出现,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成为企业产品生产的重中之重。

然而,目前我国质量人才稀缺,企事业单位中仅有的部分质量工作者均来自其他领域,对质量管理理论与技术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与掌握,质量工作效果差强人意。虽然截至2017年8月底,我国已有21所高校依托不同的行业开设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但受总招生人数限制,各高校目前该专业计划每年招生仅有60人左右。而且,由于学生、家长、社会目前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低,甚至不知道该专业的存在,导致各高校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一志愿报考率比较低,学生基本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受此影响,一方面生源针对性不强,学生基础(尤其是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另外一方面,学生存在负面情绪,对专业兴趣不高,转专业现象较为严重。可见,现阶段我国不管是在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数量还是质量方面,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二)要素资源单一、匮乏是改革的动力之二

我国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各高校均处于对该专业发展的探索初期,缺乏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不管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等教育要素资源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中间方的高校,在提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均面临着严峻挑战。

1.师资队伍学历较低、实践不足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标准化工程、电气自动化等质量管理工程相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师学历普遍较低,虽然师资引进呈现多元化,但普遍对质量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了解,且教师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另外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基本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缺乏在生产一线从事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的经历,理论教学相对较强,而实践教学及实际操作技巧传授较少。这些都必将影响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与学校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不符,更难以提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性质量管理人才。

2.课程教材体系不完整

由于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为我国新开专业,质量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层次较浅,专业建设体系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很多核心专业课程可选教材单一,甚至没有一本匹配的教材。以《供应商质量管理》课程为例,目前国内在此领域还没有出版统一规划的教材,教师往往选择《采购与供应管理》作为授课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来看,该教材并没有突出如何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与监控这部分内容,与课程大纲相比,这些教材中的知识点过偏,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加之授课教师缺乏质量工作实践,难以从自身的角度对知识点加以补充完善,因此很多类似核心专业课的开设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失去了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

3.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学生由学习者向职业者转变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铜陵学院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没有专业的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开展的深入程度不够。[3]校内虽然可靠性环境检测实验室已正式对外开放,但鉴于各方面的原因,利用率较低;另外部分课程的校内实验需要借助其他学院的实验室来完成,由于不同学院间规章制度的差异,沟通协调起来比较麻烦,实验的开展程序比较繁琐。校外实习基地虽然开发了一部分,但专业针对性不强,学生反映收获不是很大;另外依托个人人脉也联系了一部分实习基地,但实习单位出于管理、成本及技术保密等考虑,接收学生实习的意愿并不强烈,基地的稳定性差。因此,如何找到学校与企业利益的交叉点和平衡点,形成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模式僵化、效率低下是改革的动力之三[4]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僵化、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课堂教学照本宣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的往往是课本上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的内容,课外知识和相关知识扩充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低、积极性差、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也是很多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呈现多样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由于教学团队中各专业教师知识背景不同,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各教师专注于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工作,对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联系性掌握不够,一方面导致课程开设顺序存在不合理之处,且有部分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程缺乏先修课程的引导,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对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存在不同教师重复讲授现象,如《质量管理学》与《质量分析与改进》两门课程由两位教师分别在不同学期进行讲授,但实质上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课程实验方面,这两门课程均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这也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另一种表现。

三、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发展建议

结合铜陵学院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发展现状,本文就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高校供给侧改革,加快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步伐

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建设质量强国,指出加大力度、推动质量学科快速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极响应进行专业申报并开始招生。但很多高校寄希望于已有专业的建设发展上,不愿花费精力开展新专业申报。因此,国家教育部应进一步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高校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加大新专业申报及建设奖励的力度,提高各高校新专业申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政策紧逼促进使高校调整专业设置,淘汰就业前景差的专业,压缩就业前景不景气专业的招生量,将生源更多地分配到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上,扩大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加快我国对专门质量人才培养的步伐。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面临着双重矛盾:一方面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高校又缺少优质教育资源。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尤其对质量管理工程这个年轻化的专业而言。针对该专业发展现状,本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对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据了解,目前我国21所开设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高校中,该专业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教。教师年轻有活力、学习能力快、与学生沟通无障碍是专业的一大特色,但教师也因没有经过社会历练而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应坚持引、育并重,通过“筑巢引凤”与“修巢养凤”两种办法强化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筑巢引凤”是指通过学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教授、博士、学科带头人或具有高技能的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来校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如聘请企业质量部长或质量经理到学校兼职授课,既可以充实教师师资队伍,又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重视程度。[5]在推进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也应“修巢养凤”,挖掘教师潜能,完成自身造血功能,如通过培训、进修或举办各种教学类竞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和报告等形式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也可选择一些实力较强、管理规范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技术,以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使青年教师尽快发展为本专业的主干力量。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兼具管理与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该专业毕业生既可从事技术方面工作,如质量检测、质量统计、计量、可靠性工程,也可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供应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等。因此,在专业教学内容方面,既要讲授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如《质量管理学》、《生产运作与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也要传授技术方面的知识,如《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质量统计技术》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并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创新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灵魂。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自2002年拉开序幕,此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铜陵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除了改革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加强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尽快编写出适合本专业的核心教材。第一,加强教材选用及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加快教材更新换代,缩短使用周期,推荐使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第二,加强自编教材编写工作。鼓励教研室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理论教师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编写。第三,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实验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更应强调实验教材的稳定性和通用性,而且必须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方法相适应、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当时可以邀请企业质量工作者参与编写,以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直接决定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制定适合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可采取如下办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一,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兄弟院校制定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二,邀请国内知名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人才参与我校质量管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了解国内现阶段质量管理发展趋势,并就现阶段我校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修改建议,同时还可借此机会了解用人单位质量相关的岗位设置及其招聘要求;三,加强与专业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对所学专业知识结构的评价以及需要补充的知识短板。在此基础上对现阶段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以改变课程衔接性和逻辑性差的现状;对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程增加先修课程,如在《质量统计学》开课之前先修《统计学》,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调整核心课程实验课时,并就相关课程新增课程设计,如增设《质量分析与改进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实践学时比例。

4.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校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内实验、专业实训、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设计等形式,总体来看,学生实践机会较多,但效果不尽人意:课内实验存在重复性,认识实习专业性不强,另外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缺乏系统的把握,无法梳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因此,可从以下四方面健全我校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提高可靠性环境监测实验室利用率。一方面可以邀请实验设备生产制造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尽快熟悉并使用实验设备;另一方面也可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开展设计类实验。二,开发实验课程,筹建新的专业实验室并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一方面可以解决借用其他学院实验室进行实验的不便之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学生也可脱离教师演示实验课程或看录像的被动局面。三,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并就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考核办法事先做好约定。四,核心专业课程新增课程设计,如《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等,通过短期的训练,使学生能对多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提高质量人才培养效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材、资料、培训、讲座、专家讲坛等电子资源在互联网上触手可得,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更多质量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大多数高校为了维护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上课,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与否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的新时代值得重新考虑。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创新“互联网+”课堂,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资源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压缩知识传授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变“知识传授者”为“网络导航者”。[4]例如,我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除了在课上进行理论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学习通”APP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堂测验和课内作业,当然,学生也可通过该APP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资源;教师采用该软件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动态、全方位管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微课、慕课、远程教育等也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不错选择。

对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而言,除了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外,在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和选用等方面均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并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动态修订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课程,打破原有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资源,高效的培养切合学生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质量人才。

四、结论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设立时间较短,各开设高校在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建设方面均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如何培育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水平质量人才值得大家深入思考。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质量人才,只有从供给端入手,结合高校发展目标、社会对质量人才的需求以及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质量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爱华.对职业院校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以海安机电专业群为例[J].技术与教育,2016,30(1):39-41.

[2]方法林.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质量、教育和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7):23-25.

[3]郭瑞,王亮.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8):117-119.

[4]杜辉.论地方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J].学习论坛,2016,32(7):77-80.

[5]曲泽静,刘晨.质量管理工程新专业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5):157-158.

猜你喜欢
供给教材工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子午工程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