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吸收知识的路径探究

2018-01-29 06:37王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23期
关键词:名著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王军

【内容摘要】名著,是经过了时间考验以及读者考验,最终被人们认可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来吸收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名著

名著,之所以被公认为名著,是由于作品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缘故,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来吸收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一、引导学生学习名著的框架结构

一篇名著,通常有很好的架构,令读者看到文本以后,便能产生好奇心,愿意跟着文本的线索阅读下去,直至读完全部的文本,读者依然觉得“回味无穷”,感觉故事的结尾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名著框架结构的想法。

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可得到结论,这篇课文的线索道是于勒。故事的一开始就是“我”的父母在想念于勒、故事的高潮是“我”的父母发现船上一穷酸的水手似乎就是于勒、故事的结局就是“我”的父母装作不认识于勒并不再与他见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把“我”的父母和于勒之间联系起来的关键是什么呢?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是什么呢?经过思考,学生发现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当“我”的父母认为于勒可能很有钱时,就会想念他、想见他。两者的矛盾冲突就是于勒没有钱,不能满足“我”的父母的要求。在起到矛盾冲突以后,“我”的父母还认为于勒的穷困会让他们丢脸、影响他们现在的生活、甚至还可能会来讹诈他们,于是就装作不认识于勒,并远离于勒。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掌握应用一条线索贯穿故事,故事中的人都与线索有着或者紧密联系、或者有着矛盾冲突。随着线索的展开,铺述出一个完整故事的写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吸收名著中章架结构的写法,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的框架来理解文本,这是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文本描述走向的关键。

二、引导学生学习名著的描述方法

一篇名著,通常有着非常好的描述方法。名著通常能用最能呈现故事的视角来描述故事、能用最能激发读者感情的方式来描写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吸收名著的描述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学生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如何推动故事的:首先,小说要找到一个描述的切入点,《孔乙己》这篇课文是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描述故事的,这种视角,能让人以第三方的视角来看待故事的发展。其次,这篇小说通过了这个视角来看待人物,写出小伙计眼中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小伙计的眼中来看待孔乙己这个人的外貌、衣着、动作。学生可以借小伙计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孔乙己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却没有钱,于是就没有属于当时主流读书人的“体面”。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文本应用白白描的手法叙述了小伙计眼中孔乙己的特征:他有着青白的脸、乱蓬蓬的胡子,在小伙计的眼中孔乙己没有钱好好的打理自己的外貌;并且孔乙己虽然穿着读书人、体面人才穿的长袍,但是长袍“又脏又破”,似乎衣服十多年没有洗。这种语句形象的说明他的社会地位非常尴尬。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视角,可以呈现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学生可以从文笔的视角来追踪故事,了解故事的感情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文本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了解通过优化语言艺术的应用可加强语句描述表达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学习名著的艺术思想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由于名著的文本呈现了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内涵是超越时代的、能充分反应人性的、能反应出社会本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中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名著内涵。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孔乙己》时要引导学生看到孔乙己与周围人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因为他是读书人,所以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能出去好好的打个短工,和社会上的“短衣帮”打成一片;而他又没有钱,维持读书人该有的社会地位。文本通过对比来说明他是社會的边缘人物,这一描述为孔乙己未来的命运作好铺垫。教师要让学生看到,孔乙己让自己成为边缘人物,是他自己决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了解在中国,人们认为“读书人”应当是与普通人不同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应当是去当官,去做大事的,读书人不该去做种田、打工这样的事情。孔乙己就是用这样的想法约束着自己,即使落魄得衣食不周,也想维护读书人的尊严。而此时已为封建统治的末世,在末世中,人们只在乎金钱和权力,每个人都只重视钱和权,此时整个社会都不会在乎读书人的操守,更不懂得尊重人的尊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从孔乙己这个人的遭遇读出,什么叫做末世,末世中众生相是什么样子。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本要表达的内涵,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文本中事件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理解文本表达的意境。学生只有读懂了文本的内涵,才能理解,一篇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是在于它深刻的描写了深会、人性的缘故。

总结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框架结构、描述方法、思想内涵,学生如果长期应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名著,就能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水明. 语文名著导读活动模式的构建[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4).

[2] 洪秀莲. 浅谈如何引导中学生有效阅读名著[J]. 语文学刊,2011(02).

[3] 李谋山.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教学浅探[J]. 中学教学参考,2009(34).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城南实验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著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