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智慧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讨

2018-04-03 05:57卫金华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石蕊二氧化碳趣味性

卫金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226000)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形式.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师的提问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即问题内容定向,形式单一.要想“问”出智慧,用提问来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师需要遵循几大提问的原则,即问题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只有掌握几大提问的原则设计问题,才能让提问更有效,课堂教学更高效.

一、利用启发性的提问,启迪学生思考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不单单是要传授知识,还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对教学内容及形式的认知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利用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他们进行启发,顺势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比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进行了学情分析:内容方面,这部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氧化还原知识的延伸,也是为灭火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学生方面,他们已经学过了氧气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氧化反应相关的内容,并且他们对燃烧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的方式?不同的点燃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目的吗?”学生们经过思考,回答:“可以通过摩擦、加热、明火点燃等方式,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能够使物体的问题达到着火点.”接下来,教师说到:“达到着火点只是燃烧的一个条件,那么要想让物体燃烧,还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学生们带着问题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展开了探究.讲完燃烧的条件后,为了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启发,教师播放了一段火灾的视频并说到:“火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为我们带来灾难.我们已经学习了火燃烧的三个条件,那么灭火的原理又是怎样的呢?”此时,学生们一边感叹火灾的危害,一边积极地交流、讨论,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基于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并利用了启发性的提问方式,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掌握燃烧的条件的同时,灭火的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由此不难看出,相比于简单的提问,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更容易点燃学生思考的欲望,推动教学活动的进程.

二、利用趣味性的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但当学生们刚接触这门学科时,难免会对一些化学理论、概念感到厌倦,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善于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让他们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碳单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重点对金刚石、石墨这两种定形碳进行了讲解.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两种碳的物理性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教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们用铅笔刀将铅笔消好,并提问:“同学们,铅笔刀和铅笔芯相比谁更硬呢?”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回答“铅笔刀更硬”.然后,教师拿出一个玻璃片并提问:“那么,玻璃片和小刀谁更硬呢?”教师让学生们试着用铅笔刀去切割玻璃片,学生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也意识到了铅笔刀无法切割玻璃.接下来,教师拿出了一个玻璃刀,并为学生们演示玻璃刀切割玻璃的过程,学生们惊讶地发现玻璃刀很轻松地就把玻璃切割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玻璃刀上有一种物质叫做金刚石,那么这个金刚石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硬度比玻璃还大?”最后,教师播放了一组课件,让学生们了解到无论是铅笔上的石墨,还是切割玻璃的金刚石都是碳,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们对这两种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趣味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两种碳的物理性质进行对比,让他们感知到“碳单质的结构不同,他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原理.在对比中,学生对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逐步建立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由此不难看出,化学这门学科蕴含了大量的趣味元素,教师要善于设计趣味性提问,来展现化学的趣味性.

三、设计层次性的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新课标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不可忽视客观规律,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利用层次性的提问手段,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思考活动中,在思考中得以提升.

比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们观察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产生的现象.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开始变红.如果参照传统的提问方式,必然会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二氧化碳会让石蕊变红”这个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运用传统的提问方式,而是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观察课件中另一个实验.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醋酸可以让石蕊变色,干燥的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让石蕊变色.接下来,教师开始提问:“哪些物质可以让石蕊变红?”学生回答:“醋酸和与水接触的二氧化碳.”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碳和水接触后可以让石蕊变红呢?二氧化碳融于水后,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呢?”学生们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最后,教师揭示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并对他们的猜想进行了验证.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了层次性的问题,将问题分解,大大减小了学生的思维障碍,学生们在逐步探究、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限于以上三种.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提问方式,灵活地将其运用到化学课堂上,从而“问”出智慧,让化学课堂更高效.

猜你喜欢
石蕊二氧化碳趣味性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五环式探究实验教学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
云南凤凰山石蕊科地衣研究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