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018-08-27 10:47冯尚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初中语文教材

冯尚龙

美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存在:无论是景色美,还是心灵美;也无论是节奏美,还是音乐美……这些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只是缺少发现的慧眼。同样,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进而去体味、欣赏,然后热爱美和追求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语文教学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独一无二的学科优势,运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不断努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

1.符合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效甚微。心理学研究认为,培养语文审美素养需要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和内化。服从阶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去思考和发现其中的美;同化阶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可,可以发现文章中的美,但处于不稳定状态;内化阶段,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原来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创造美。大部分学生处于同化阶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学校、家庭、老师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略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审美的精神诉求,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语文学科的美学底蕴,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提出,旨在对语文教学重新定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符合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2.语文有独一无二的学科优势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性格等可塑性强,也是审美素养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人文性较强,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教学选文。语文教材选文经过大量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精挑细选,体裁上有散文、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信息量强大,可以从多种角度反映时代、民族等不同的审美理念。

(2)教材编排。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材编排体系,结构严谨、合理,层层递进,形成完整的人文体系,对初中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十分有利。

(3)课堂氛围。多样化的文学体裁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教材中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

3.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提倡“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初中生正处于情感多变的时期,对“真、善、美”的弘扬有助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语文以其极强的人文学科特点,情感因素无处不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挥文学作品中审美教育的能效,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价值,探索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内心诉求,使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深入内心,进而去利用和创造美,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

1.诵读是形成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式

裴松之注《三国志》中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学作品感知、鉴赏和创造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反复诵读。如《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在学习之前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以自身的视角去体味文章的美感。在课文第一节“缘溪行”至“欲穷其林”这几句中,陶渊明采用白描的方式,以干净利落的文笔透露出桃花源的自然之美,通过“忘”“忽”“甚异”“欲”等词语勾勒出渔人的心理变化,全文用词错落有致、朗朗上口,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读者营造了桃花源之美,也表达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

2.赏析是培养审美素养的关键

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每一篇流传下来的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只有用心去揣摩、感悟,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美感,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比如《答谢中书书》,作者用短短六十八字,将江南美景的山川自然之美呈现给读者。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都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整体,首句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简练中流露出作者高远的立意,接着作者以仅四十字来描绘富有代表性的奇丽景物,其中涉及了草木山川、飞禽走兽,各种静物和动物跃然纸上,给人一种“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每个词和句子,从而深刻理解作品中的意境和美感。

3.质疑问难促其思是实现发现美的重要方法

宋人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如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好像月光懂得作者的孤独寂寞,主动“入户”和他做伴。如果把这两个字换成其他的字有什么效果?再比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作者用一个“寻”字,为什么要用“尋”?这个字好在哪里呢?首先,作者认为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窝在室内大睡,肯定在某处赏月,但在哪里呢?因此用“寻”这个字;其次,作者用这个字表达了内心的不安,急欲“寻”求某种东西的失落感,凸显了内心急着见到友人共同赏月的迫切心情。

4.写作练习是创造美的主要途径

由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是学生由认知感悟到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升华。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局限,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首先,鼓励学生模仿练习。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可以仿写成“期待着,期待着,蝉鸣远了,秋天的脚步近了”,对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能为作文增色很多。其次,进行改写训练。比如将郦道元的《三峡》改写为散文,或者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改写为记叙文,等等。改写练习有助于学生在对原文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字的优点,体味语言用词的奥妙,不断地去同化和内化,实现对美进行再创造。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评写等,对优美的词句或者文章进行圈点评注,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都有一定的成效。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文而异,不拘泥于形式,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将审美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挖掘文本的美,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初中语文教材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