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2018-09-29 11:10邹德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身心发展体育教学融合

邹德莲

〔摘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心理拓展训练的目标是磨炼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增进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的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所要提高的综合素质的目标,同样是心理拓展训练所极力推崇的目标。二者融合,有助于互相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拓展训练;体育教学;身心发展;融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58-03

心理拓展训练是通过情境的创设、体验感悟、团队互动等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设计,激发、调整、升华受训者的知、情、意等诸方面的素质与潜能,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突破自我、富有创造活力的目的的一项心理训练[1]。当前心理拓展训练已被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为更好地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境尴尬

当前,我国各学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在学校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迫在眉睫。但相对于其他升学考试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仅有一位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心理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限于条件,很多学校难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尤其是高中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课时紧、任务重、压力大,基本没有心理健康课程的立足之地。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重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仅靠一位势单力薄的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无疑是杯水车薪。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普及面更广的方式来面向广大师生,而心理拓展训练拥有受众面广、操作简单、学生易于接受的特点,非常适合面向学生推广。

(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亟须提升

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两种极端:一是片面注重体育技术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约束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单一化确定不同个体的努力方向,束缚了个性的发挥,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二是部分教师在新课改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体育教学现象,“一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学生在体育课上,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少数男生在运动,而大多数女生和一些男生不是在从事其他体育活动而是在旁观或无所事事,俨然他们被排除在体育课堂之外,体育课作用的发挥极大地受限。

(三)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拓展训练则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拓展训练能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在相同的目标下共同体验相互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多样性、针对性的活动方式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们不仅体能得到了锻炼,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生存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

可见,将心理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既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一)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心理拓展训练的目标是磨炼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增进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以提高参与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凝聚力等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所要提高的综合素质的目标,同样是心理拓展训练训练所极力推崇的目标。心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有助于两者教学目标的实现,双方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二)教学要求的相似性

心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在活动的要求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二者均采用体验式学习模式。首先,二者都需要开放的场地,如操场、体育馆等特定的环境,由教师对活动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后,全体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和模拟比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其次,二者都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能素质,特别是稳定的心理品质,才能顺利完成整个体验过程。例如,笔者开设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速度与激情”,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奔跑速度(体能素质),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活动中不慌乱、不急躁,团队成员配合默契,相互协作。

(三)教学器材的通用性

心理拓展训练活动,虽然项目种类繁多,但它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同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接近,在教学器材的使用上没有过高或特别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所采用的一些器材,如篮球、足球、呼啦圈、跳绳等均可以用于心理拓展训练课。心理拓展训练的某些活动项目,甚至比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还更简单,如“龙卷风”这一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在平坦的空地即可进行,只需准备两米长的竹竿或木棍就能满足活动所需的器材要求,取材极为方便。而“异掌同声”活动则完全不需要器材,仅凭双手就能让参与者感受同心协力的效果,这极大地方便了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开展,也不致加重学校的经济负担。

三、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方法

(一)把握学情

心理拓展训练是一项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特有的运动方式,这决定了它必须借助于学校体育教师搜集掌握的相关信息。如学生个体以往参加体育活动和身体素质训练方面所呈现出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与具体方案。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开展的时间一般是下午第四节课,学生比较疲劳,注意力很难集中,活动效果不理想。需要用更加独特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笔者在 “智取核弹”活动中,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思考如何借助一捆绳子每次以不同的方式取出在2米×2米大框框中的“核弹”,且核弹不能接触框内地面,最后評选出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该活动独特的开展方式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

(二)创设情境

心理拓展训练,毕竟不能等同于体育教学,它只是借助了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的“形”,而具有自己独具的“神”,因此在具体实施心理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敢于突破体育教学理念的束缚,适当调整并改进训练内容与教学方式。训练过程中引入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就是一个很有效的训练方式。例如笔者在面向留守生的活动中采用了一个“真情连连看”的环节,让学生现场通过手机向父母表达爱,真实的体验触动在场所有人的心灵。情境的生活化,能让学生在感知生活、体味情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兴趣,更加积极地融入教学模式和策略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更加丰富与坚毅,更加果敢而成熟。更富挑战性与更具有新颖性是心理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相互融合中的超越。

(三)引导参与

心理拓展训练的一些主体项目都是有相当难度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仅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模式。有些高难度的项目,需要参与者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才可能跨越思维定式,挑战成功。但面对挑战,有些学生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认为任务难以达成,畏缩不前。此时就需要教师多方引导,善于发掘学生表现出的任何优势,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发挥集体的力量,展示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难题。如笔者开展过的“天罗地网”活动,需要学生勇敢地穿过对手精心布置的“机关”,要求不触碰到网线在较短时间内突破重围。面对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进行细致引导与鼓励之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活动效果较好。

(四)分享体验

心理拓展训练运用的是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参与者在通过思考、尝试、实践之后获得切身的感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内心的真实体验,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参与者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总结分享。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活动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个活动,你感悟到了什么?”笔者在开展“海水分开”拓展活动时,这样引导:“面对横在眼前的一双双挥动的手臂,你是怎么想的?在克服心理恐惧,成功冲过海水通道之后,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参与者在这样的引导下通常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并表达内心的感受,分享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注意事项

1.加强学习,拓宽眼界。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体育教學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便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对学生展开正确的引导,保障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方向上的准确性。

2.做好预案,注重安全。心理拓展训练毕竟是一项融合了体能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有安全活动的前瞻性,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排除任何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3.关注个体,切合实际。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精神状态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弱点,紧密结合学生自身对心理拓展训练的诉求,制定灵活而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和目标,以达到更为满意的训练结果。

4.善于倾听,相互信任。教师要持有一种服务学生的和蔼可亲的态度,在拓展训练中努力充当好倾听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使学生敢于并善于表达自我,说出其对于具体拓展训练内容的心理感受,以便在活动中修复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它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只要肯实践、勤钻研,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2]于海涛,常会丽.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4 (3) :73-75.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泰宁一中,三明,3544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身心发展体育教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策略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