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词类文本教学策略的探究

2019-09-10 07:22吴益民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小学语文

吴益民

摘 要:诗词教学历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文章结合小学阶段现行教材(苏教版)内容及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从朗读、想象、写作背景、拓展训练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诗词类文本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词因语言凝练、思维跳跃、感情丰富等特点,给生活阅历尚浅的小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诗歌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展开想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诗歌和学生的特点,我们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策略进行诗词教学。

一、注重朗读,感受音律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诗词,更需要朗读。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多为经典诗词,或充满童趣,或富含哲理,或意境优美,或慷慨激昂,那行云流水般的美,让人赞叹。朗读是亲近这类文本的最佳途径,在诗词教学中应当始终贯穿。

(一)感受诗词停顿

读诗歌和读其他体裁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但韵味无穷。古人写诗作文,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丰富的标点符号,但他们非常重视断句、停顿,现在我们读到的诗词都已加了标点符号,分行分段,在朗读时易于停顿。诗歌的停顿有其一般的规律:五言诗,一般可划分为“二三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诗,一般可划分为“四三式”,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当然,停顿划分并不唯一,还可细分为“四言两顿”“五言三顿”“七言四顿”等,但在小学阶段以“二三式”“四三式”这样简单划分的居多,在教学时可以将一般的规律教授给学生,并以此吟咏,感受其妙。

除了一般规律,有些诗词还有其独特的停顿,如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三句话中各带一个“兮”字,像这样的语气助词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气息适当延长,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和时间。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除了在标点处停顿,根据意思,还可以在“看”字后面稍作停顿,因为后面的内容皆由“看”字统领。所以说,诗歌停顿还应充分考虑单篇作品的特殊性,以做出正确的停顿,为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意韵做铺垫。

(二)感受诗词节奏

严格来说,诗歌的停顿和节奏无法割裂,但是细品之下,两者尚有区别。要读出节奏,除了注意停顿,还需注意轻重缓急,即我们经常说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这就需要轻声吟诵,细细品读。

古代没有拼音,所以在私塾里大家都用吟诵的方式去记忆,因此古人养成了吟诵这个创作及表达的基本习惯,并且传承了几千年。比如词,词又名“长短句”,整首词中句子有长有短,从形式上看比古诗更加灵活多样,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读起来则有快有慢,富有节奏。

例如,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最接近诗的词了。全词27个字,比七言绝句28个字仅少了1个字而已,在“青箬笠,绿蓑衣”一句有了变化,因此有了词的特点,强调了节奏。这部分的朗读,教师务必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以读出节奏变化。若是后两句连起来朗读,这节奏的变化就有了歌的味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朗读时,当重音落在“不”字上时,体现了词人归隐的坚定决心,而“青箬笠,绿蓑衣”两小句应当读轻快,表现出临江垂钓的渔父之乐。诗歌教学只有通过密咏恬吟,把握诗句的抑扬顿挫,方能读出诗歌的节奏。

(三)感受诗词押韵

押韵,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古典诗歌,又称韵文,押韵是其一大特色。苏教版所选诗词多为一韵到底,在教学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放声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谐。

句尾押韵。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和谐,这样容易记得住,传得开。如古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押“ong”的韵;古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押“u”的韵;现代诗歌《秋天》《老师,您好》押“ao”的韵……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除了句尾押韵,古典诗词还讲究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等,使诗句读起来更有韵味。比如《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中的“青青草”就是运用了叠字,读起来非常有味道。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千门万户曈曈日”“篱落疏疏一径深”“个个花开淡墨痕”“萧萧梧叶送寒声”等。“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篱落”一词,“意欲捕鸣蝉”中的“意欲”一词则采用了双声。“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襄阳”,“天光云影共徘徊”中的“徘徊”则采用了叠韵。这些词的音韵富有特色,读起来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感受其中的奥妙。

二、启发想象,感悟意境

苏轼曾盛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在中华文化里就是两种关系紧密的姐妹艺术。正是诗词中大量使用意象,构成画面,产生意境,才有了画卷一般的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意象,通过朗读、启发想象等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出画面,从而走进诗词的意境。

(一)在想象中明象

象,即物象,是一种不依赖人的客观存在。风花雪月、雾雨雷电、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凡是诗人看见的皆可入诗,成为物象。但是一旦入诗就带上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成为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一种惆怅凄苦之感,“殘月”“孤光”“清秋”则给人一种孤独相思之味。历经千年,一些常用的物象已经变成了特定的意象,如“梅花”代表高洁,“红豆”代表相思,“长亭”代表送别,“鸳鸯”代表恩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言渲染,还原画面,描绘出诗歌的意象。

(二)在想象中悟意

学习诗词,了解其中之意是关键。但是诗词语言精练,意象含蓄,情感丰盈,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读为形式,以想为手段,带领学生感悟诗词大意。

古人注重“炼”字,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炼”字的明证。因此,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些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字眼,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展开想象,理解意思。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经过“入”“到”“满”“过”等的比较后,想象“绿”给人带来的视觉及心理上的感受,从而体会“绿”字的精妙;再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可紧扣数字“一”展开想象,由“一枝红杏”想象到满园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景色。

(三)在想象中入境

诗词皆重意象,讲究意境。一个个意象通过诗人富有诗意的描绘就构成了意境。王国维有“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然,对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要对诗词进行鉴赏,进入“境界”,确有揠苗助长之嫌。但是,诗词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读出画面,感受意境,的确是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目标之一。

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词中吸引读者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有那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天空白鹭,江上渔舟,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作者将这一个个意象用精练的语言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平和高雅的意境,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悠然脱俗的志趣。现代诗歌《长城和运河》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曲折蜿蜒的万里长城和银光闪闪的京杭大运河,意象的选择与描绘直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构成了一个气魄恢宏的意境,激发了当代学子的豪情。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把这些意象串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画面,营造出诗歌鲜活的意境。

三、依托背景,探究意蘊

诗言志,词言情。诗词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诗词中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或悠然,或悲愤,或慷慨,或壮志难酬的情感以及志向。在教学时,教师要依托背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体会作者在表达时所流露的志趣、情趣,体会诗词潜藏的意蕴。

(一)了解作者生平,正确理解作品本意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地解读诗词的内容。如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不须归”不是因为作者不能归,而是因为不想归。原本作者钓的就不是鱼,而是那份悠闲自在,表达出作者对山水江湖、自由恬淡生活的依恋。张志和因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被任命为待诏翰林,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经历官场起伏,他已心生倦意,便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家。因此,“不须归”是作者不愿再次入朝为官,萌生醉心山水之意。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品味诗人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

(二)了解时代背景,挖掘作品言外之意

诗词中大量用典,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除了与诗人、词人的个人风格有关,还与历史环境、个人遭遇有着极大的关系。比如辛弃疾,由于他是来自北方的“归正人”,故颇受猜忌,动辄得咎,有些复杂的感情、过激的言论不便直接吐露;又由于他饱读诗书,胸藏万卷,所以他便在词里大量用典,这往往有出神入化之妙。这种做法扩大了词的意蕴,也提升了艺术张力,但是也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等典故在教学时是需要适当讲解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虽然未用典故,但是在学习时,我们也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细品。通过诗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战外山村平凡一家的温馨生活场景,白发翁媪因为和乐的家庭生活而陶醉。作者是否真的陶醉?他一生主战,抗击金兵,结合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作者为何而醉?这言外之意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四、适当拓展,增加积累

诗歌重在积累。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当然,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抓住意象,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有了方法,背诵起来就事半功倍了。除了要注重课堂积累,还应注重课外积累,正所谓 “功夫在诗外”。如同一作者的名篇或同一题材的名篇构成以一带多的群文学习、专题学习等。

(一)同一作者的诗词比较,进行群文学习

诗词作品带有诗人强烈的个性风格,将同一诗人的作品组合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诗风、词风的特点。如学习王维的《鹿柴》后,可将《鸟鸣涧》《山居秋暝》《竹里馆》等诗作一并拿出来学习,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学了陆游的《示儿》,可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作一起拿出来学习,以更加深刻地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二)同一题材的诗词比较,进行专题学习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烙印,相同背景下出现的诗词往往有一定的相似性,将这些诗词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这对尚未接触古代文史的小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1.同一主题,感受不同的表达。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诗人对永恒的主题(如爱情、友情、爱国等)总是津津乐道,也会进行别出心裁的表达。同是送别、同是关乎友情的:王勃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李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留恋,高适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同是爱国: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有陆游《示儿》的悲,有李清照《夏日绝句》的忠烈,也有岳飞《满江红》的壮烈。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主题,可以形成强烈的思维张力。

2.同一词牌,表达不同的情感。同一词牌,在形式上相近,但在内容和情感上不同,进行同一词牌的学习,既可以感受不同内容、不同情感之妙,也可以加深对这一词牌的认识。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组合学习,除了感受李清照少女时代与暮年时期的不同心境,也可探究“如梦令”这一词牌的语言特点。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首是老当益壮、豪气干云,一首是情意绵绵、字字血泪。同一词牌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大大地提升了阅读古诗的效能。

综上所述,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当带着学生浅吟低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指导学生探究背景,帮助学生背诵积累,这样不仅能让浓郁的诗情画意在课堂中氤氲,也能让语文的本色在诗歌课堂中彰显,更能将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之心逐渐唤醒。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小学语文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