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文化实施的“度”

2020-07-14 08:25江涛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解语文教学

江涛

【摘 要】本文论述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实施旨在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认为“有利于理解文章”是文化实施中“度”的标准,提出从三个维度把握文化实施的“度”:内容上,基于理解的基础“挖、补、设、增”进行文化实施;时间上,把握时机进行文化实施;形式上,文化实施须适宜,或“点到为止”或“着重表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化实施 理解 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文化实施和渗透的重要性。实施,是指用实际行动去落实纲领、政策、计划等;渗透,是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是受作用的结果。实施与渗透不同,前者强调的是行为人为了某个目的,用实际行动作用于行为对象,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因此,文化实施是指用实际行动去落实有关文化方面的政策、计划。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实施”,是指为了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某个篇目或某个环节,使用一定的手段,让文化元素以课文为载体,植入学生的意识行为中的某种实际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适度的文化实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理解文化实施中“度”的标准

理解是学习的基础目的,学习一篇课文或读一本书,首先要从字面上理解,其次揣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意图,从而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文化实施,应该以“有利于理解文章”为标准。

就具体的某一篇课文而言,要真正理解文意、理解作者的意图,应该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感同身受。基于文化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可以使這种文化深入骨髓,从而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文化传承与理解”。此外,很多课文尤其是经典作品往往具有时代性,能穿越时空而不朽,因此还应将历史文化背景与当今文化环境进行跨时空结合来思考,以求深入理解作者之意。如此,才能读出新意,萌发新解。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教材中本身有文化背景注释,教师可以不进行“文化实施”。但若要让学生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文章和作者,还是要适当进行“文化实施”,而这可以有多个方面的“实施点”,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补充、出世入世文化的介绍、“田园诗派”的引入等。例如,教师引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归”意,明白作者为何把官场当作“尘网”“樊笼”:陶渊明生性清高孤傲、不曲意逢迎,“性本爱丘山”,在看破官场后,对官场黑暗不满和绝望,他执意离开束缚了其个性的官场。教师补充陶渊明“时隐时仕”的背景,说明陶渊明作出选择经过了反复思考,并不是随心所欲。教师介绍“田园诗派”,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虽弃官归田,却成了“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的田园诗是许多失意游子的心灵圣地、疲惫心灵的港湾,是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风景。他不为官,但对社会乃至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归”是伟大的、不同寻常的选择。不管“归”或“不归”,作为一个历史伟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社会、历史负责。如此,学生理解了陶渊明的“归”并非草率,“归”听从了他的内心,但也是伟大的回归,从而真正地理解了《归园田居》,同时也明白了人生的选择应谨慎,选择应体现人生的价值。

因此,在语文教学文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应以“有利于理解文章”作为文化实施的“度”。教师的文化实施把握了“度”,教学就不会游离课文,课文因文化而解,文化依课文而生。学生借助文化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理解了文章,理解文章的同时也理解了文化,也对文化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二、以理解为标准,做到“适度”

文化实施的度,即添加文化的内容、时间、形式是否恰到好处,要以理解作为标准。对于一篇文章,如果从构思等角度理解不了,就应考虑是否遗漏了文化背景的介绍。而如果添加了文化背景的介绍,但却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就是文化实施的“度”没把握好。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化实施应在学生“愤”“悱”之时。形式上,如果文化实施“点到为止”学生就能理解,则没有必要着重突出;如果需要着重进行文化实施才好理解,教师却只是“点到为止”,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文化实施勿“过”或勿“不及”,其内容、时间、形式都应该做到以“有利于理解”为标准的适度。

(一)内容上,基于理解的基础“挖、补、设、增”进行文化实施。挖,即深入挖掘材料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补,即补充典故、诗文、背景、作者等知识;设,即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增,即增添当今文化元素。“挖、补、设、增”都应该立足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当学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点破立意,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如《无端崖之辞》中“郢人斫垩”的故事,说的是郢人和匠石搭配高妙。换一人斫和换一人被斫都无法完成“斫”这一动作。实际是说庄子和惠子,正如这郢人和匠石,搭配高妙,不能没了彼此磨砺为乐。庄子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言之矣!”庄惠搭配的高妙,更是中华文化中人与人的相互信任、默契,也是友谊的最高境界。庄、恵二人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心里却从没有怨恨过对方,把对方当作磨砺自己的对象。当一方死去另一方也自觉得无趣。他们争吵不断,其实却也乐在其中。这不也是友谊的一种境界吗?经过教师如此挖掘,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只有足够深厚的友谊,高度的默契和信任,才能做到如此搭配。学生会重新定义友谊,加深对友谊的理解。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让文化植根学生内心。

2.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等内容。这一部分常常在教参或者注释中出现,也是理解课文的必要文化链接和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适当补充。如果教师一指点学生就能理解,则点到即可;如果学生看过仍不懂,教师则有必要再补充。比如,一些古诗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未必懂得其含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辅助翻译和讲解,将相关文化知识与课文内容进行关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设置课堂教学情境。文化的表现形多种多样,课堂可以呈现的样式也越来越多。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利用,文化在课堂的表现渠道也大大拓宽,如融入图片、音乐、视频等。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讲述一忍再忍的一条好汉,被逼得忍无可忍,只能上梁山之时,书上用大风大雪来写悲壮。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首风风火火的《好汉歌》,通过书本文字和音乐的融合,淋漓尽致地表达中国人那种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文化人格。又如,学到内容含量较大、枯燥的古诗词或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加入视频,提供相关的文化资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资源。比如学习《庄子》,介绍庄子其人及社会背景等可以播放形象生动的短视频,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更好地去理解庄子追求的“道”。

4.增添现实文化元素。“古为今用,中西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文化上的古今互译,中外文化参照理解。经典作品往往具有时代性,历久弥新,在现代的文化环境中也有其存在的价值,甚至有引领、导向作用。例如,《拿来主义》一课,可以与当前现实中的端午节、中秋节庆祝活动,青年人热衷过圣诞节之类的“洋节”等现代文化现象,以及引导学生增強文化自信、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等观点联系起来,用书本的理论解释现今的文化现象。只要真正应用了书本知识,才是真正的理解。

(二)时间上,把握时机进行文化实施。时间不同,插入同样的文化内容,效果是不一样的。很多文章,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是缺乏文化背景的介绍,如果结合文化背景来理解,学生的理解将更深刻。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背景的插入,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后面设问或者插入,就会比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相关背景,教学效果更佳。此处是一个转折,前面一直说英雄道豪杰,这里转折说到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其用意是什么呢?原来作者此时人到中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三国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怎不让他感慨时光易逝,壮志未酬?在此处再引入背景的介绍,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最佳的。苏轼没有徘徊在这种消极中,说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梦,成又如何,败又怎样,“千古风流人物”不是一样被“浪淘尽”了吗?这里又让我们感觉到他人生态度的豁达。豁达,又何尝不是人生应有的另一种姿态呢?如此,适时的背景添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思路贯通。可见,文化实施的时间恰到好处,有利于把控理解的“火候”。

(三)形式上,文化实施须适宜,或“点到为止”或“着重表现”。大多数的文化实施应该是“点到为止”式的,学生能够关联上,理解即可。如背景、典故、诗文等常常呈现出来,学生便能理解。但也有少数文化内容很重要,学生接触比较少,已经完全脱离了那个文化环境的,如《小狗包弟》,学生对当时时代的了解应该是比较少的,要真正了解,就要有大量文化内容的呈现。当然现在媒体很发达,可以通过文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片段来呈现。只有在那种环境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处理包弟,他那种惶恐之心是怎样的,人性是怎样地被扭曲的。而今的忏悔更显人性的“真”“美”。对《小狗包弟》的理解只有在掌握了大量当时时代的资料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实施,相宜就好,有利于理解即可。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实施需要把握一个度。从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把握好了度,将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恰当的时间中增加当今文化元素,形成古今对照,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热情,让文化古今互译,让学生进行理解、鉴别,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秀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情境的构建[J].语文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4(11)

[2]寇美睿.中职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渗透式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2018(10)

[3]卢海英.中职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2018(8)

【作者简介】江 涛(1984— ),女,汉族,籍贯广西贺州,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广西梧州农业学校,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理解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