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20-08-03 02:02赵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赵敏

关键词:六安茶谷;传统音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途径

摘 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二者内在天然联系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道路。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具有最无障碍的交流优势,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必然。“六安茶谷”建设是依据皖西实际优势资源而设计的多产业聚集融合平台,采用区域聚集、时间聚集、产品聚集三种模式,引导多产业聚集融合。可通过强化政府引领机制,引导产业资源融合;人才创意技术引领,打造区域高端品牌的途径,实现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茶谷”经济文化的双赢。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20)02-0115-05

Research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An Exam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uan Tea Valley”

ZHAO Min(College of Arts,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China)

Key words:Luan Tea Valley;traditional music;cultural tourism;industrial integration;patterns and approaches

Abstract: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t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na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and also the inevitable road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music,as a representative and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and art,has the most barrier-free advantage in communication;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becomes inevitable. The construction of “Luan Tea Valley” is a multi-industry aggregate and integrative platform designed as the actual superior resources of Western Anhui,which adopts the three modes of regional aggregation,time aggregation and product aggregation to guide multi-industry aggregation and fus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leading mechanism to guid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resources,attract the creative talents of technology and build the regional high-end brand in the region,we can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tourism industry,and promote the win-win of “tea Valley” economic culture.

當今社会,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值此社会转型之际,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规律,取得“1+1〉2”的效果,成为时代的要求。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成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转型时期皖西传统音乐的发展困境与机遇

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不断的被人民提炼、筛选、改造、再创作,形成了资源众多、种类丰富的经典传统音乐文化而得以保存下来,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及民族特色。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音乐是广泛流行于那个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而得以发展繁荣。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状态,传统的音乐文化因发展的天然滞后性而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音乐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即便是部分经典的传统音乐得以传承保存下来,但依然无法改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日渐式微的趋势。而“流行音乐文化则根据青年人的身心特点,主动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符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因而既已得到青年人的认同……而包括民歌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则在自身的改造方面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逐渐被边缘化”[ 1]。不仅是民歌,所有的传统音乐都在经受着多元现代音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音乐类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音乐的创造和欣赏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放大了传统音乐的不足之处而掩盖了其天然去雕饰的精美部分。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各种新颖、独特的现代音乐和异域风情音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为人们接受。传统音乐在演出表现方式、文化内涵展现、审美视角选择等方面,脱离了新时代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因此造成了传统音乐受众的不断萎缩。“传统音乐的表演环境、演员、舞台、灯光、舞美等条件已经不能达到目前的国际标准,传统音乐极少出现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消费环境和视野。”[2]这也是很多历史悠久的经典传统音乐申遗的原因之一。

皖西传统音乐曾在全国产生过巨大的反响,特别是皖西红色革命歌曲,知名度、影响力更为广泛,它们同样无法回避时代发展带来的传承发展危机。虽然皖西传统音乐面临着空前的发展困境,但时代也为皖西传统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的大力提倡为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正确指引;皖西传统音乐的深厚资源为融合提供了可能;旅游大众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渴望了解为融合提供了需求;现代科技为两者完美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一传承模式,走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特别是与现代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成为皖西传统音乐必然选择的发展道路。

二、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都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性强、产业边界不清等特质,这就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具有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和基础”。[3]自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为传统音乐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中华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统音乐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为皖西传统音乐再次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旅游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们的旅游也由单纯的景点观光转向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高层次文化精神享受,人们更想了解当地的风情文化,当然包括当地的传统音乐。因此,在旅游产业中融入地区优势的音乐、人文、历史等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让旅游产业因文化元素的融入而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产业则是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产业成为文化体验、认知与分享的重要形式,而文化则通过旅游产业这一载体实现传承和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音乐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性的通用语言,音乐可以成为无障碍的、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之一,成为旅游过程中人们最易接受和感受到文化魅力的艺术方式。特别是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和多样的艺术风格,更容易走进旅游者的心灵,引发旅游者情感的共鸣。因此,传统音乐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大优势地方资源的“联姻”必将促进传统音乐和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从而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再次发展繁荣而创造条件。

三、皖西传统音乐文化与“六安茶谷”旅游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六安茶谷”建设是六安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于2014年8月启动,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先行区、主战场和增长极。“茶谷”项目的规划设计高瞻远瞩,做到了高起点、高标准和前瞻性。“茶谷”立足区域内的优势特色资源,以我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作为产业基础,纳入霍山黄牙、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茶谷”鲜明的产业特色和以茶为主的旅游魅力,统筹域内茶、竹、石斛产业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时,坚持引导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林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最终实现各种优势绿色产业的聚合,绿色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发展产业集群。把“茶谷”建设成为产业谷、景观谷、休闲谷、生态谷、文化谷、科技谷。以“茶谷”建设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切入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六安茶谷”经济带内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独特性,因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影响深远而广泛,如皖西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一直在国内被广为传唱。

皖西传统音乐主要有以下类型:民间歌曲、民间戏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等。皖西民间歌曲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主要包括山歌、小调和号子,犹以山歌“慢赶牛”最为出色,如山花烂漫,蜚声国内。如《郎在高山唱山歌》《一对画眉咯咯叫》《送郎送在清水河》等金寨山歌,歌唱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追求。人们在风景优美的茶谷休闲旅游之际,在享受美丽生态茶园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欣赏浪漫优美的爱情歌曲,田园式的诗情画意是充满无限魅力的。皖西民间小调旋律优美,婉转流畅,歌词自然清新,乐观朴实,极富歌唱性。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哥当红军》《红军到金寨》等红色革命歌曲以及《采茶歌》《手扶栏杆》等。人们在茶谷众多革命遗址观光之余,不仅可以在红色歌曲文化演出中感怀先烈的英勇事迹,追思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歌·景·事的交融合一成为皖西民间歌曲与“茶谷”的最佳结合点。

皖西民间戏曲也极为丰富和精彩,既有清新婉转、细腻抒情的黄梅戏,又有唱腔明朗活泼、极具浓郁山野气息的西路庐剧。庐剧起源于霍山,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许多红色剧目和唱段,如《茶山新歌》《荷包相配盼红军》等,把这些深受人民喜爱的地方红色戏曲与地方茶文化及霍山革命老区的历史相结合,对皖西优秀传统戏曲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也是促进皖西旅游经济与传统音乐双赢的途径之一。

舒城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热烈奔放的皖西传统歌舞艺术,如能对其加以文化创意改编,这种开放式的民间歌舞狂欢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景点的民俗性,活跃旅游景点气氛,提高景点的吸引力,而且对促进游客对本土歌舞音乐文化的感知和认同,提高皖西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大有裨益的。

皖西的说唱音乐也很有特色,如六安锣鼓书,其唱词诙谐幽默,音乐明快活泼,以这种说唱音乐的形式来诉说红色皖西的光荣与梦想,无疑也是增强皖西茶谷旅游魅力的有效举措。

综上,“茶谷”要实现“一谷一带”建设,必然要整合“谷内”的特色优势资源,丰富“茶谷”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茶谷”旅游的品牌形象。皖西传统音乐与“茶谷”旅游相结合具有天然的优势,借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和创意思维,把皖西传统音乐与“茶谷”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皖西传统音乐的嬗变与传播,最终实现皖西传统音乐与皖西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四、皖西传统音乐文化与“六安茶谷”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则更晚一些。各地就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其间凸显的一些问题,对于皖西传统音乐与“茶谷”建设融合的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音乐没有真正地融入旅游产业。主要表现为在演出过程中,没有突出传统音乐的重要性,而是以声光电搭建的精美的舞台、舞美为主,虽然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展示传统音乐,是对传统音乐的创新表现,但在增强观赏性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音乐的核心内涵,强化了经济价值而弱化了文化价值,其实质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削弱。

2.传统音乐被同化、商品化,缺少创新发展。很多传统音乐在融入旅游产业时有被商业化、庸俗化倾向,没有实现自身的发展变化。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质是音乐文化的不断重新建构,一种文化不能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是在保留核心内核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纳不同外来有益元素,进一步凸显其特色,形成变迁、发展、建构的良性循环。“音乐文化的重新建构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扬弃,其中必然接受和传承大部分的传统音乐文化。”[4]

3.传统音乐挖掘整合不够,缺少经典品牌作品。很多旅游演出對传统音乐的文化挖掘不深,因过多的程式化而不能够真实地传递文化内涵,仅仅“形是而神非”,不能给游者以心灵的震撼。

4.参与传统音乐的主体人员极端两极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在旅游产业中参与传统音乐的人员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要么是专业的演出人员,要么是音乐素养不足的普通群众,既不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繁荣。解决方式应以区域内从业人员为主体,对他们进行音乐素养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主业水平和音乐素养。因为他们才是决定地区传统音乐的主要力量,这样既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又能增强他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进而提高他们传承和发展本土传统音乐的文化自觉。“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才会去挖掘和保护自身的文化传统。民族音乐作为各地传统文化的特色部分,只有其价值得到认同和确认,才能够保护和传承。”[5]

基于以上对存在问题的思考,皖西传统音乐与“茶谷”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区域聚集型。就是在同一个区域空间内,把区域内优势传统音乐和旅游资源相融合,形成产业集群,互为依托,互相支持,最终实现互利双赢。“茶谷”建设的设计不仅仅是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而是以茶为媒,集旅游、文化、互联网工程等多种产业集群的融合,是一种互利多赢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更深的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经典品牌,有助于以商业利益驱动创新发展,如生态谷、旅游谷、金寨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就是很好的开发模式。

2.时间聚集型。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各种产业实现融合。这一模式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区域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如各种大型会展、大型赛事、文化节庆等。这种模式具有丰富性、带动性和长效性,有助于传统音乐传承主体人员的培养,也有助于树立品牌意识和激发创新精神,强化产业融合深度。如大别山民歌会、淠河帆船龙舟赛、六安国际马拉松赛等,就是成功的案例。

3.产品聚集型。就是把多种产业的特色融合在某一作品之中。这种融合模式主要反映在某一产业的产品之中,如专线旅游、旅游商品、系列演出等。湘西的大型实景剧目《烟雨凤凰》就是这一类型成功的代表。这一模式在注重商业效益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过度商业化,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文化内涵,促进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并有助于品牌的打造。如皖西红色旅游专线、皖西红歌赛等,成效显著。

五、皖西传统音乐文化与“六安茶谷”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六安茶谷”建设经过几年融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传统音乐与“茶谷”建设,特别是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仍然需要继续寻求途径的突破。

(一)强化政府引领机制,引导产业资源融合

政府引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优点。六安茶谷建设能够顺利推进,正是政府主导引领机制强化的结果。其一,通过强化领导机制,成立专门传统音乐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部门、产业之间的关系,保证传统音乐发展规划、政策合理可行。其二,通过强化推进机制,加大传统音乐谋划、创新、创意及实践力度,明确传统音乐与“茶谷”融合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其三,通过强化保障机制,制定优惠倾斜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扩大融资渠道,进行资金整合,人才调配,营造氛围,保证传统音乐产业与“茶谷”其他产业资源融合快速高效。

1.产业聚集融合,形成资源禀赋的高效配置,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通过产业聚集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打破产业的边界,形成更大的规模和范围效益。因此,要改变皖西传统音乐单一的、自发的、随意的表演形式,成立大型演出公司,整合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人才、资源,与“茶谷”地方文化特色、环境特点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协调科技、文化、人才等产业公司参与,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固定场所进行音乐实景演出。如,可以在众多红色革命景区再现当年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并在其背景下演唱《红军到金寨》、《歌唱立夏节暴动》等红色歌曲。

2.人才聚集融合,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通过人才的聚集,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积聚辐射力,在知识外溢传播的过程中,为相关产业提供创造灵感,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皖西传统音乐要改变原有演出模式必然需要创新,通过各种产业人才的聚集,创新表演曲目、演出形式、舞台灯光等,才能更好的融入“茶谷”,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3.资源聚集融合,突出文化主题。皖西优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特别是传统音乐文化,最能代表皖西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皖西传统音乐为主线,把域内优势自然、文化资源加以融合,突出文化主题,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如,突出皖西红色文化主题、绿色发展主题等就是最佳选择。

(二)人才创意技术引领,打造区域高端品牌

虽然皖西自然、传统音乐资源丰富,拥有《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样影响广泛的经典音乐作品,但由于没有形成高端品牌,以至于受众偏少,影响范围狭窄,限制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品牌的关键是创意技术,通过独特的文化创意和技术的创新,充分挖掘和凸显品牌特色,才能形成独特的高端品牌。

1.培养聚集创意音乐人才。创意人才對品牌的打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求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做好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如,可以通过创意人才的创新设计,把《八月桂花遍地开》《荷包相配盼红军》等,打造成为经典的高端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茶谷”的旅游快速发展。

2.融合互联网产业,做好音乐品牌营销推介。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依托网络产业快速、持续、强大的宣传能力,把优秀的、经典的传统音乐通过影视、出版、音像、广告等进行品牌宣传推介,实现多产业互利多赢,扩大影响力。

3.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多形式音乐主题品牌。如,实景再现式、主题公园式、巡回演出式等。也可以通过主题音乐博物馆展览,传统民俗日音乐活动、实践体验活动等辅助强化传统音乐品牌的影响力。

当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繁荣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潮。曾经在全国有过巨大影响的皖西传统音乐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通过依托六安“茶谷”建设,把皖西传统音乐融入“茶谷”建设,特别是把皖西优秀传统音乐与“茶谷”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皖西传统音乐的发展繁荣,还能推动皖西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文化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沈彤. 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传承措施初探 [J].通俗歌曲,2012(10):67-69.

[2] 刘祎晨. 传统音乐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实践和创新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3] 李云.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和途径探析[J].民族论坛,2014(9):92-95.

[4] 吴成祥. 湘西吉首、凤凰生态旅游音乐文化探析——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缩影[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 吴飚.论旅游开发与民族音乐传承保护[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23-124.

责任编辑:荣 梅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