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沉默现象分析

2020-08-09 12:34郭玲华
读写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郭玲华

摘 要 从性质上看,课堂沉默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两种类型。本文中的课堂沉默,主要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消极沉默。消极沉默有多种原因,既有传统文化“沉默是金”的影响,也有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还有教师无效的提问、“话语霸权”、对学生“异常”言行的误解等因素。破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沉默,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甘于“示弱”,把课堂还给学生;赋予每个学生均等的话语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沉默现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9-0156-01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更加强调民主和平等的“对话”。在课程改革这种背景下,课堂沉默似乎显得与新课改理念格格不入。事实上,将课堂沉默全盘否认的做法是片面的。根据性质分,课堂沉默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两种类型。积极沉默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学生对教师讲解时的仔细倾听,以及提问后的积极沉思。消极沉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思想游离状态。学者赵明鸿认为,我国课堂沉默现象主要以消极沉默为主。本文中的课堂沉默,主要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消极沉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沉默的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沉默现象,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多种教学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因素:课堂沉默的根源

法国思想家福柯说:“话语作为一种行为与事件,它至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发生,因此话语具有社会性。”这种语言表达观点,对现代人影响较大。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传统文化中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述而不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的教诲,对沉默的青睐更胜于福柯的语言表达观,具有社会普遍性特点和存在价值。

(二)学生因素: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教师在小学低段学生心目中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他们可能不听父母的话,但特别听教师的话。他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他们特别崇拜教师,渴望与教师交流,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为此,他们常常在课堂上通过积极回答问题引起教师的注意,用行为表达自己对教师崇拜。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事物有了自己的主张,不再盲目崇拜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当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习需求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就会降低。

(三)教师因素:课堂沉默的主导者

1.教师无效的提问

有些教师提问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或者脱离书本知识;有些教师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也向优等生倾斜,导致其他学生感觉被忽略;还有一些教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一旦学生不能回答问题就批评挖苦,上述教学行为往往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和回答提问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沉默现象愈加严重。

2.教师“话语霸权”

新课程理论强调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是常常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为了课堂不“冷場”,无视学生的体验和问题,滔滔不绝,自问自答,自己行使“话语霸权”,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变得沉默无言。

3.老师对学生“异常”言行的误解

有的老师面对学生不合“常规”的发言加以阻挠,剥夺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权利。事实上,学生课堂上“插嘴”“抢答”、等正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插嘴”说明学生在积极思考;“抢答”说明学生反应敏捷;“出人意料的提问”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有的教师没有看到学生思想的火花,没有看到学生积极参与的表现。却误认为学生不守纪律、不懂礼貌,进行“打压”和训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破解沉默的对策

(一)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课堂沉默的影响。相比较西方重视辩论而言,我国则更加注重德行与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等话语对我们的影响更为深远,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自我省察等能力。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增强对自身思想及行为的反思,从而促进学生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甘于“示弱”,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学会“示弱”,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求助”学生: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拿不准。那位同学能给老师讲一讲划分的理由。学生认真思考,纷纷举手发言“帮助”教师,课堂气氛很活跃。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三)赋予每个学生均等的话语权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发言机会。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不经常发言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了解他们的想法,进行必要的指导。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躬下身来,静下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师生在倾听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关心,让课堂充满富于教育意义的对话,展现教育的本真状态。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