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2020-09-10 07:22谭亚丹徐坦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环境辅导员

谭亚丹 徐坦

摘  要: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对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对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内涵的阐释,有利于明确互联网发展与网络化社会背景下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发现辅导员媒介素养现存问题,为提高辅导员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升队伍整体网络媒介素养,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网络环境;媒介素养

一、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内涵

霍布斯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使用、批判性分析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工具创造信息的过程。1992年美国首届“媒介素养全国领导会议”上,與会学者讨论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获取、分析、评估和以多种形式传播讯息的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格局发生巨变,受众角色随之转变,从原来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相统一的角色。媒介素养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量与多元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现代公民的媒介素养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上,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与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及参与媒介、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上述能力也被刘勇教授定义为媒介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43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等多项内容。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对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与工作事项,结合媒介素养的不同定义进行综合考量,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应包括三个维度。

第一,媒介接触方面,辅导员应具备新媒体选择与使用的素养。高校辅导员要恰当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班级活动等。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媒介认知方面,辅导员应具备新媒体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素养。对信息真伪、网络谣言具备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准确地澄清谬误,传播正确信息,按要求和程序上报校园危机事件。

第三,媒介参与方面,辅导员应负责任地发表信息,做好高校学生舆论引导工作。做大学生的“意见领袖”,利用自媒体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热点事件,理性表达与探讨公共事务,做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效率

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做好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包括指导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组织评选各类奖助学金、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与毕业生工作、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等多项内容。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工具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如何用好社交媒体工具开展日常学生事务性工作,如何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功能服务于辅导员工作等问题均向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QQ、微信等社交软件成为辅导员联系学生、传达信息、了解学生的重要工具,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使用最多的媒介工具之一。针对学生群体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在其管理的实名虚拟群中发布通知与布置任务,群中“一对多”的传播,能够起到较好的信息传达与动员效果,针对单个学生的问题,辅导员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解答,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解决其实际问题。

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范围广、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信息泛滥等特点,辅导员在运用社交软件等新媒体工具进行学生工作信息发布时,应做到文字内容客观准确、简明扼要,考虑问题全面周到,面对学生的质疑与困惑,及时解答和反馈,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安排。同时,辅导员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各类奖助学金评定等涉及到学生身份信息的工作时,尤其要重视学生身份信息保护工作,避免通过网络途径泄露,酿成严重后果。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顺应了网络与数字化时代的办公潮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然则,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才是辅导员在网络时代做好学生工作行稳致远的法宝。

(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下,他们通过互联网认知社会生活,互联网也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方式。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使得大学生信息接收速度快,信息接受面广,话语权获得解放。但大学生群体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构建时期,容易受到网络中“西化”思想与反动言论的侵袭,辨别与抵御能力较弱。同时,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部分暴力、色情等糟粕信息严重侵蚀大学生的灵魂,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应用使大学生沉迷其中,荒废学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大学生在哪,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网络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释惑是其工作常态,辅导员与学生建立网络群,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通知与传达事情,建群的关键在于辅导员要把思想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当下开展吸引力与实效性强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易事,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媒介素养,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习惯、网络行为特点、网络内容喜好偏向、网络语言等,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在大学生集聚的新媒体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高校都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要始终将我国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牢记于心,提高政治意识,主动当好高校“网上评论员”,努力成为大学生的意见领袖,既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热点事件,理性表达与探讨公共事务,又能服务于校园舆论引导工作。然而,做好上述这项工作并非易事,需要辅导员具备较强的媒介素养、政治素养与扎实的学识。其中,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对辅导员做好舆情观测、舆情预判与舆论引导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时代,辅导员应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提高新媒体使用能力,积极使用大学生喜爱与聚集的媒介平台,熟悉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特点,融入其中,主动设置议题,与大学生交流,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清晰亮明自身观点,做到主动引导,以此来提升舆论引导质量与水平,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现存问题

研究通过设计《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电子问卷,在部分辅导员聚集的QQ群、微信交流群中发放,共计发放问卷174份,回收有效样本172份,有效率为98.85%,样本数据来自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16个省市地区的高校辅导员,其中各高校专职辅导员、团委(团总支)书记、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均涵盖在调查对象范畴(下文所提及的 “辅导员”一词包含上述学工队伍的所有教师)。问卷根据上文辅导员媒介素养所应涵盖的媒介接触、媒介认知、媒介参与三个维度共设置21个问题,通过对辅导员的问卷调查,以期客观、全面、真实地了解该群体媒介素养的现存问题。

(一)多元媒介运用能力有限

一方面,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及新媒体应用已经成为辅导员处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辅导员每天上网时间平均在4个小时及以上的占比高达70.35%,每天上网时间平均不足1小时的为0%。辅导员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互联网中与学生的联系交往密切。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最常用的交流手段有QQ、微信等社交软件,面对面交流和电话,其中高达98.26%的辅导员表示QQ、微信等社交软件是其最常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手段之一,89.53%的辅导员则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会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辅导员能够较好的运用各类媒介工具服务于辅导员工作与自我职业能力的提升。31.98%的辅导员表示总是能较好的运用互联网应用为工作服务,52.33%的辅导员表示经常可以较好的运用互联网应用为工作服务,两者所占比例之和在80%以上。同时,30.23%的辅导员总是有意识地在网络中搜索学习资料用以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43.02%的辅导员会经常有意识地在网络中搜索学习资料用以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两者所占比例之和在70%以上。

面对浩如烟海、复杂多元的网络信息,辅导员较为关注时事类信息、社会焦点信息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大学生校园生活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媒介或媒介技术的使用,绝大多数辅导员能够熟练的操作基本的办公软件与常用的社交软件,而对于微博、BBS论坛、网络直播、抖音等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编辑运营等平台及新媒体技术则只有一部分的辅导员能够熟练使用,根据样本数据统计,这部分人占到30%—40%之间的一个比例。对于专业性更强的音视频录制剪辑技术、平面设计(主要指运用photoshop等图形编辑软件制作海报等)、网页制作等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操作使用的辅导员更是极小部分了。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辅导员对除基本办公软件及微信、QQ等常用社交软件外的其他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平台的了解与使用有待加强,对专业性较强的平面设计及剪辑技术等技能有待学习与提升。

(二)媒介认知与客观事实存在偏差

辅导员群体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否保持着一定的警觉,并具备较强的信息真伪辨别能力。10.47%的辅导员总是会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31.4%的辅导员经常会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38.95%的辅导员有时候会对信息进行验证,5.23%的辅导员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基本不验证。当发现同学在网络上散播不实信息或错误言论时,61.05%的辅导员表示总是会立即联系学生,并及时纠正错误信息。27.33%的辅导员经常会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同时做好错误信息的澄清工作。只有1.16%的辅导员遇到以上情况,不会做出处理。可见,绝大部分的辅导员能够在发现问题后积极处置并澄清大学生所散布的谣言或错误言论,具有一定的处置校园舆情危机的能力,从而维护了校园的安定,营造了清朗、和谐的校园氛围。

据问卷调查显示,69.77%的辅导员比较同意媒介报道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8.14%的辅导员完全同意媒介报道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仅15.7%的辅导员对“媒介报道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示怀疑,6.4%的辅导员表示不同意“媒介报道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说法。大部分辅导员将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混为一谈,将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等同于客观的真实环境,对媒介表征与建构缺乏清醒的认知。

(三)媒介参与主动权有待加强

关于媒介参与,在网络中编辑发布信息,27.91%的辅导员总是能做到内容准确、客观、无歧义,61.05%的輔导员经常能做到内容准确、客观、无歧义,虽然这两部分的人占比已达88.96%,但仍有11.04%的辅导员在准确无歧义地发布信息方面表现欠佳,辅导员工作面向学生群体,信息发布的准确、客观、无歧义是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其媒介素养最为直接的体现。

数据显示,59.89%的辅导员经常利用自媒体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热点事件,45.35%的辅导员经常主动参与同学们在QQ群或微信群中的讨论,并表达自身的看法。问卷中大致半数左右的辅导员会利用自媒体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热点事件,主动参与同学们在社交平台中的讨论,并积极表达自身对事件的看法,但仍有半数左右的辅导员在同学们的网络讨论中并不积极或缺少行动。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辅导员在班会上或主题教育中涉及过网络中的道德规范和文明习惯、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和抵制、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大学生如何理性表达与探讨公共事务、如何搜索和利用网络资源、媒介的发展历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78.49%的辅导员在班级活动(含班会)或主题教育中涉及过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包含守护个人信息安全、预防校园贷、抵制网络犯罪等内容。

四、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辅导员要强化思想认识,善用新媒体为工作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媒介生态逐渐形成。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在网络化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基本放弃了对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关注与使用,他们大部分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较少关注主流媒体与主流舆论,这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客观现实。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工作,绝不能放弃网络这个重要渠道,要强化辅导员对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媒介接触方面,辅导员要善于从互联网信息海洋中选择与本职工作相关,与高校、大学生相关,或与自我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在媒介认知方面,辅导员要知晓“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存在区别,具备较强的谣言识别能力,对校园舆情与网络舆情发展走势有敏感的预判能力,对网络诈骗、网络套路贷、校园贷、网络成瘾、网络个人与国家信息安全等高校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隐患领域,加强认识,做到对学生有效提醒与引导。在媒介参与方面,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并运用新媒体技术,使用新媒体工具、数字化校园开展工作,运用好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具备一定的化解校园舆情危机的能力,使新媒体工具真正实现为我所用。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據问卷数据显示,38.95%的辅导员很少接受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与培训,11.05%的辅导员则完全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与相关培训,辅导员希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提升获取和使用信息、判断和读写信息、加工和制作信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教育部43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在新媒体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媒介素养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推动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更好的担当起育人的工作职责,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旨在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部门要推动实施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工程,尤其重视提升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多层级的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培训班,邀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研究学者、业界专家等,采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关于新媒体选择与使用、网络信息安全与保护、校园舆论引导等多项内容的培训与实训教育。二是,辅导员要善于通过自我学习,提高新媒体使用技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做到主动关注大学生热议的网络话题,熟悉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走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使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实现同频共振,协调育人。

(三)提升网络育人能力,做大学生的网络“意见领袖”

辅导员要通过学网、懂网、用网来提升网络育人能力。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他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社交、娱乐、购物等,辅导员要想真正走进大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首先,“学网”。了解并熟知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热议话题等,熟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应用平台等,走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其次,“懂网”。了解互联网传播方式及其特点,学习互联网法律法规,注重传播过程中学生信息的保护等。最后,“用网”。提高对互联网的驾驭能力,准确发布信息,及时制止校园网络谣言,用好校园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校园新闻,多宣传校园中师生的先进事迹,讲好校园故事,以身边人的优秀事迹感染教育身边的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提升网络育人的实效。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客观、理性地认知社会舆情事件,对于大学生关注关心的话题,辅导员要主动发声,积极回应关切,切实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反馈,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使大学生相信辅导员,愿意跟辅导员走。

(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能力

在互联网新媒体信息浪潮中,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也充满着未知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要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为目标,提高自身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在众声喧哗,价值观多元的互联网舆论面前,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其与学生共同所在的QQ和微信群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主动在QQ与微信群中设置议题,与同学们进行探讨,并亮明自身观点。通过走“互联网群众路线”,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施以持续的教育与引导,力争在大学四年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认知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培育其较强的媒介素养以及抵御互联网不良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层出不穷,舆情危机内容涉及高校教师、学生、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一线教师,关注自己管辖范围内同学们的网络动态,增强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十分必要,做大学生的校园舆情监测员,发现大学生的网络异常言论要及时了解情况,收集舆情信息,整理舆情脉络,初步判断舆情走向,做好自身力所能及的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上级领导与学校宣传部门反映情况。同时,在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时,辅导员要适时地将准确信息传达给学生,对谣言予以澄清,安抚与稳定学生情绪,避免引起校园恐慌,维护校园稳定,并引导同学们客观与理性发表网络言论,不被网络情绪所煽动。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51,52.

[2]刘勇.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20.

[3]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0-02-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4]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4〕17号) [EB/OL].( 2014-08-28)[2020-02-20].http://xj.ahau.edu.cn/info/1031/1153.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1)[2020-02-2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44874.htm.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网络环境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