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初探

2020-11-02 02:35张瑜
写真地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合唱教学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张瑜

摘 要: 小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能真正认识和了解合唱艺术,成为终身享受艺术美感的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核心素养下,如何创新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给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合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1.181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可持续参与音乐教学,逐步形成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的重要环节,新课改指出,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能使学生的舞台经验更加丰富,提升表演的信心,并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为后续音乐学习奠定了基础。

1 科学科学的教学计划

1.1 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首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开展小学课堂合唱教学工作时,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其中的趣味性极其重要,用强烈的趣味性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工作。合唱课堂的有趣对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需求给予充分满足。例如在开展《我和我的祖国》这节合唱音乐课时,一定要全面地向学生描述歌曲的中心思想,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大意,便于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演唱。可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多组教学排练。再通过合作演唱的方式,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其次,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情感,还可启发学生在唱歌过程中,配合手拉着手、肩并着肩等身体语言。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还能将小学生的合唱能動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在合唱过程中,对音乐的情绪充分感受,促进自身表现能力与合唱能力的切实提高。

1.2 提升音准掌握技能,培养小学生音乐知识技能

确保小学生准确掌握音准,是合唱教学的难点。音准主要是指准确的歌曲旋律和音程,涵盖横向音响关系和竖向音响关系。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对教学方案进行时,教师应实施双向教学策略,既要对学生的横向音准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竖向听唱能力。歌唱的音准感更多的需要依靠听辨‘音的准确性来进行演唱,合唱课堂中分小组(2-3人)训练音阶是必备学习过程。对于训练音准的提高更是加强自我歌唱意识的提高。同时提高音的准确性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更为排练成品节目提供重要的保障。

2 丰富合唱教学手段

2.1 采用先低声部后高声部的教学方法,提升合唱教学效果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具有明快的节奏、通俗易懂。在合唱这些教学歌曲时,教师应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相结合,对合唱教学手段进行丰富,以实现最佳的合唱学习效果,以此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在歌曲教学时,教师在导入部分结合学生的发音特点,先对简单的和声练习进行尝试,然后在开展低声部的旋律教学。再将学生分为高音组和低音组两个小组,循序渐进的强化旋律的练习,最后在进行混合,引导学生相互配合既丰富了课堂气氛又加强学生之间的团体意识,这样能使歌曲合唱效果更加理想。

2.2 运用乐器等工具辅助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更生动有趣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乐器的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小学生准确掌握音调和音准。单纯的唱歌教学,会使学生审美疲劳,对一首歌曲只能被动式的接受。而将乐器的基本的演奏方法向学生传授或者利用身边的文具和书本等工具做节奏训练加强学生对歌曲节奏的稳定,之后在节奏教学中有效引入歌词,如此训练出来的氛围让课堂极为活跃。最后加上旋律营造更加生动和活跃的歌唱氛围。有趣完整的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演唱水平更有助于表演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能为合唱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保障。

2.3 增强师生在合唱教学中的互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

学生是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主体,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和学生的良好互动,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在合唱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完整的歌曲,学生边聆听边欣赏,对歌曲的情绪切身感受。并对自己的感悟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绘,由此会极大的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感悟踊跃描述。

3 拓展合唱表现形式

3.1 有效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形象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合唱资源的大力整合,指导学生对歌曲演唱技巧的掌握,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情境教学法。例如在合唱《我们是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师应与歌曲内容相结合,对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创建。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充分掌握歌曲内容。然后再分声部演奏,通过这种方式,能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完整的演唱整首歌曲。

3.2 引入体态律动,增强学生音乐思维

节奏是音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风格的音乐,也会有不同的节奏旋律。如欢快的音乐风格,往往有着热烈和快速的节奏;而忧伤的音乐,则有着沉稳和缓慢的节奏。所以,在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活动时,为了帮助学生对音乐节奏自主掌握,教师可引入相应的体态律动。例如在《铃儿响叮当》欣赏教学中,先对铃儿响叮当的舞蹈动作进行学习,有节奏地挥舞双手配合动作。然后再分段分节的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模仿相应的示范动作。这样学生边观看边练习,不单单能深入掌握各段各节音乐节奏的体态动作,同时还能促进小学生的音乐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极大提升。

3.3 编配器乐,在合作中感受音乐

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就是开展音乐创编教学。教师在合唱歌曲课堂教授中,可以用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在唱唱、奏奏、演演中,对创编带来的乐趣切身体验,以此促进自身创编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运用乐器演奏、合理编配,能使“跑调”现场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演奏合作的过程当中,将音准记牢。并且在合唱中迁移音程感受,通过有机结合与过渡,促进自身演奏水平与合唱水平的不断提高。

结语:为了充分满足核心素养下的教改需求,提高小学课堂合唱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对合唱教学情境合理设计,不断丰富歌曲演唱形式和表现形,将学生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在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还能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田晶.中国校外教育.2018(19).

[2]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张彩霞.新课程(下).2014(05).

猜你喜欢
合唱教学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能力培养的合唱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