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生活化”活用

2020-11-25 06:52⦿朱
小学生 2020年6期
关键词:品德课题生活化

⦿朱 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打破教材体系的束缚,从学生的整体理解需求出发,关注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素养,以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感受课程的魅力。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课程的教材体系特点出发,围绕开放化展示,主动给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在真正融入课程中产生不一样开放化认知感触,满足其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要求。

一、创设生活化课题:激活探知欲望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和探索认知发展规律,多给学生创设生活化课题,能够让学生在真正融入课程学习中产生多样化理解体验,形成多样化深刻感触,达到引领学生深度理解和感悟新知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围绕生活化课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引领学生在主动研究课题中发现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产生有针对性的实践运用技能,实现能力的不断提升。

很多同学在生活化课题中能主动聚焦生活实际,能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体味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如在了解社会的专题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双休日与父母一起逛大卖场、超市的时候,能够结合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感,围绕自己在购物中了解到商品种类变化,通过与服务员交谈了解当前社会人们的购买力,感受实体店与网店购买的差异等等。很显然,通过这样开放性话题引导,能够让学生从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找到有效的探知途径,能够让学生带着新鲜感主动融入生活化课题研究之中。很多同学围绕生活化课题探知,主动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要求,针对其中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修补完善,让学生从相关的探知中收集多彩的第一手资料,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创设生活化课题,能够让学生在真正自觉探知的基础上找到其中破解迷津的方法,能够唤醒学生的积极探知意识,真正让学生感受品社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学生的自我理解差异,鼓励学生运用撰写调查小论文、采访手札、报告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让他们在真正融入社会中扎到有效的表达运用切入点,激活学生的主动探知欲望。

二、建构生活化情境:丰富学习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需要教师在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中多给学生提供开放性和多样化学习路径。建构生活化情境,能够让学生从单一的教材文本解放出发,能够让他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和信心。围绕生活化情境,多给学生自我探索尝试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在真正融入情境中获得深度感触,在动态化学习资源引导下强化识记运用。

建构生活化情境,能够让学生形成多维度认知感触。如,在“关爱残疾人”的学习中,笔者以情景小品的形式,要求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出发,鼓励他们在以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和事例为原型,创作出相应的故事,以此表示自己学会尊重残疾人,学习残疾人顽强、自信、乐观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很多同学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能真正从相关的事例中找出相应的话题,能够从相关的故事中激励学生要懂得自尊、自爱和自强,帮助他们在真正融入生活实践中感受其中正能量,在弘扬主弦律的过程中切实体味自己应该做社会有用的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活化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局中人”。

教师可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多给学生足够的认知感触,鼓励他们在主动参与实践中发现可学习的元素,这样不断促进学生在主动体验中深化识记运用,帮助学生内化认知。此外,我们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深入思考,强化对新知的理解,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倡导生活化体验:提升综合素养

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注重从生活化体验中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与线索。倡导生活化体验,能够让学生由教材文本的阅读者向主动走进社会的实践者转变。倡导生活化体验,利于学生在主动亲身实践中感受社会中的真、善、美,切实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其认知感触不断深化的过程。如,在每周的双休日,笔者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社区的活动,从垃圾分类、社区休闲生活、社区志愿服务、邻里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引导学生从社会的变化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悟提升等方面出发,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整体理解感知中探寻其中的价值意义。很多同学在参加生活体验中,能够切实增强自身的观察力、思考力,能够从相应的生活化实践体验中找出其中的价值内涵,便于其在主动发展自我中不断深入实践探索。很多同学在这样的生活化体验中能够主动关注社区,能够在主动了解社会中找到自己应该关注的热点。结合学生的自我认知体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主题演讲、讲故事等多样化表达展现,让他们能主动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

多给学生主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机会,让他们在亲身感受变化和主动丰富认知思维情感中形成多维度感触。结合学生的不同理解差异,多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发现,围绕其中相应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探索,定能利于其在不断深入实践中提升其学科综合素养。

由此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更多注重从发展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积极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契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注重开放性、生活化和多样化模式的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中产生主动积极探学的激情,获得对品社学科新知深层次的理解。

猜你喜欢
品德课题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巧设美术课题 传承非遗文化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好学者贤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