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探析

2021-06-10 02:56卢轶梁剑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卢轶 梁剑

【摘 要】本文论述“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双高计划”强调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应探索“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据此提出加强德育,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德技并重,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队伍等对策。

【关键词】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130-03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挥中国特色、支持产业发展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教育部于2019年6月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院校要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对外开放的深化期,国家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的巨大挑战。在持续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实现我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千千万万思想过关、技能过硬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双高计划”实施目的之一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德技双精的“工匠型”技能人才。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对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是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育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国家经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减贫脱贫、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是“双高计划”实施的目的

“双高计划”是国家提出的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从2019到2035年,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双高计划”强调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以及“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正是高水平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重整,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需要的已不仅是能满足岗位工作要求的普通技术工人,更是具备高水平技能和高度责任感的新型“工匠型”技能人才。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却一直无法从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缺乏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主要原因。人才培养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其综合素质会对“双高计划”的具体实施与发展带来直接影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除培育高新技术、高精尖人才,更需要培育大批制造业最急需的能在千千万万普通岗位默默坚守、不断奉献、不忘初心、追求技艺的“工匠型”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是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结合新时期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进一步强调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这也充分说明了工匠型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承担起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在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传承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往往注重培养具备一定岗位技能、满足一般流水线工作的普通技能人才,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爱岗敬业、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匠人精神。职业教育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时代需求,如何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创新。面对“双高计划”发展实施的需求,缺乏高素质的“工匠型”技能人才作为推动力,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将难以获得成效。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的必要性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应配合国家实施的“双高计划”,加强对“工匠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制造者对自己产品的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技艺炉火纯青,力求达到尽善尽美,并坚守初心,持之以恒,把对技艺的不断创新和传承作为毕生的追求。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国土面积不大,资源不丰富,但却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在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细节、锲而不舍、对制造业怀敬畏之心,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工匠精神培育成果显著,不仅仅依靠学校教育,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及全社会对技能人才培育和工匠精神培育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大力的支持,甚至将工匠精神视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例如,日本不断继承并创新本土文化,提倡对制造业要有非利唯艺、尽善尽美的纯粹精神,对产品有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强调对技艺的追求要远远高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双高计划”的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的建设就是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型发展,其关键在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对技能型、工匠型人才的培育也是实现我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现代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熏陶与培育,加强技能培育与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专注和坚守,坚持传承和创新。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只有注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将工匠精神具体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积极创新“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授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专注一心、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满足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才能实现我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动力。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对策

(一)加强德育,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正所谓“德是人之本、人无德不立”,而德行和技艺是不可分离的,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德育是首要,也是根本。在进行“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自始至终贯穿于专业技能学习,依托校企合作,将校内学习过程中的道德教育与在企业顶岗实践中具体的职业道德相衔接,将“工匠”精神具体化,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通过提升技能人才的道德水平,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工匠精神是各行业能工巧匠体现出来的一种职业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锲而不舍、诚实守信、不屈不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强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店并不多,目前传承至今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历经沧桑、传承百年,主要因为这些老店除了努力传承传统技艺,还非常重视对匠心文化的传承。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在机械化高度发达的现代还能传承至今,靠的就是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对传统技艺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对工艺的精雕细琢、细致考究,正是当下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而新时代中国一些掌握核心科技的新型企业,例如中国高铁、华为、海尔等代表中国高新技术的行业品牌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占有一席之地,正是秉持了工匠精神,对自身产品工艺不断创新不断精益求精才获得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坚持,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与创新。在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才能实现品德教育与技能培养对接,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不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着重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引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道德观,融合工匠精神,使得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更拥有“德艺兼修”的素质。

(二)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进一步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这充分說明了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息息相关,围绕“双高计划”建设实施的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传授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职业院校的教育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所以更要积极探索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育充分结合起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一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意愿不强,就算与学校建立了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也大多流于形式,合作程度不深、合作机制固化、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国内一些企业的校企合作意识淡薄,认为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和企业没有关系,企业只负责教会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使得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协调统一,无法形成办学合力。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性,创新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是校企合作突破困境的关键点。

高职院校通过引企入校,让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教学中来,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企业师傅在上课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操作,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既能学习到师傅的高超技能,又能感悟到师傅身上所具备的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积极奋进的工匠精神,达到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又培育工匠精神的协同育人目的。通过在假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岗前实习,按现代学徒制模式,给学生配备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近距离地向企业优秀师傅学习,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工匠精神。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借助“互联网+”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建立市场需求与职业培训的互通,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由单一模式变为多维模式,增加“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三)德技并重,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队伍

国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期许,要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教师队伍建设,则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加快“工匠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要培育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双师”队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去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播和传承。

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加快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掌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资讯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品德和能力,成为既有理论积累又具备专业技能的行家里手,在学生中发挥示范、榜样作用。职业院校要依据国家提出的“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深入企业,通过企业挂职、驻厂跟班等多种途径,了解并掌握行业最新的资讯,积累经验,提升技能素养。职业院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建立相关的“校企师资互聘”制度,实施职业院校与企业人员双向授课。在专业领域内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行业精英、能工巧匠来担任兼职教师,传授行业新资讯、新工艺、新技能和新规范,建设德技兼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要与时俱进,充分意识到“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把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深化职业教育的主要突破点,积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队伍,加强“双师”结构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共建,通过高素质教师队伍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我国“双高计划”的实施开启了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高职院校和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更要深刻领会“双高计划”的精神,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创新“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为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

[2]王绚丽.中华传统文化助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养成研究[J].度假旅游,2019(3).

[3]彭军林,何瑛.基于工匠精神的“六位一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2).

注: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四维评价策略的探索与研究”(GXGZJG2019B065)

【作者简介】卢 轶(1981— ),男,广西机电工程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梁 剑(1981— ),女,壮族,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国际关系。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