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2021-09-13 09:57周亚林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周亚林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小學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尝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四点做法。笔者认为,教师应狠抓概念教学;利用迁移规律,使用“渗透法”开展教学;灵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应用题教学的瓶颈,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效率;课堂教学

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感到,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大胆尝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下文中,笔者将分享自己多年来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狠抓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基础知识,而数学概念是建构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生只有透彻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运用概念去分析并解决问题[1]。因此,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为概念,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概念上狠下功夫。例如,在讲解“被乘数和乘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同的加数做乘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做被乘数”的概念,笔者在黑板上贴出了“5盘梨,每盘3个”的图片,提问学生:“每盘梨有几个?一共几盘?这幅图是几个几?相同加数是几?有这样的几个加数?”经过多层设问和解答,学生理解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关系,同时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又如,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时,笔者首先利用实物(如黑板、粉笔盒等常见物体),让学生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的总和为其周长。接着,根据对实物的观察,笔者让学生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让学生用纸折叠长方形与正方形,并让其根据自己折叠的图形,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周长、面积计算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如,讲解“梯形的认识”时,笔者拿出预先剪好的三种梯形,让学生先细致地观察三种图形的形状,再测量梯形的内角和两腰,让学生在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记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以及梯形的高、腰、上底、下底、中位线等各部分的名称。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梯形的认识,笔者让学生画出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4厘米,高是2厘米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三种梯形,最后让学生剪出与所画图相同的三种梯形,并让学生把完全相等的两个(一个画的和一个剪的)梯形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三种梯形的认识,而且为学习梯形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迁移规律,使用“渗透法”

“渗透法”就是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前一部分知识时,适当渗透后一部分知识。教师不但可以在课堂内渗透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有关知识。

例如,讲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笔者列举了一道题目:“有5面红旗,黄旗比红旗多33面,问有几面黄旗?”讲完本题,笔者调整问题为“红旗和黄旗一共多少面”,并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题目能够很自然地引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样就为学生学习两步应用题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通过逐步练习,学生能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正确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

又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时,笔者先拿出12个三角形积木,将每3个分为1组,分成4组,让学生看图列式。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不但巩固了加法的计算,而且逐渐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灵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

数学不仅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达到灵活运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比如,在加、减、乘、除法计算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训练。

第一,针对性训练。针对性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归类性训练。在讲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反叙题”时,笔者出示两道应用题。A题:“红花有12朵,黄花比红花多5朵,黄花有几朵?”B题:“红花有12朵,红花比黄花少5朵,黄花有几朵?”笔者将每道题第二个已知条件的重点用彩色粉笔画出,引导学生思考:“谁和谁比?被比的量是什么?画图时,A题先画哪种花?B题先画哪种花?这两道题的两个条件都说明哪种花多?”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提升了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二,新旧题交替训练。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爱学新、易遗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解新知识时适当回顾旧知识。例如,在讲解“求差的应用题”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求和的应用题。比如,先复习题目:“某校三年级一班第一组打扫卫生,扫地的有5人,抬水的有2人,打扫卫生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此基础上,笔者讲解题目:“某校三年级一班第一组有7人打扫卫生,2人抬水,其余的人扫地,扫地的有多少人?”讲除法应用题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乘法应用题,如:“小英家第一季用电96度,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节约了,小英家第二季度度用电多少度?”接着,笔者引出除法题:“小英家第二季度用电84度,比第一季度节约了,小英家第一季度用电多少度?”这样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自然地衔接新旧知识的训练,既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第三,听算训练。在刚上课的前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难以快速集中,教师可以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听算或口算一些上节课所学的式题或文字题。比如,1-等于多少?6×等于多少?1+40%等于多少?60×60%等多少?80×(1+)等多少?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呈现一些简单易懂的文字题目让学生回答:“40的是多少?一个数的25%是25,这个数是多少?比100多的数是多少?”这样既起到复习前面知识的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学生耳听、记忆、思维、口答等能力,还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讲算式意义的训练。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文字题的运算意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分析,进一步加强对算式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灵活性训练。教师应在讲解算式意义的练习中融入这种训练。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四种方法进行训练:一是画线段图的训练;二是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三是自编、自算应用题的训练;四是一题多变的训练。以上训练不但全面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而且成功地锻炼了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应用题教学的瓶颈

第一,利用教具或实物表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等分应用题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笔者拿出25块水果糖,让5名学生站在讲台前,由1名学生分糖,不许有剩余,要求每名学生拿的糖一样多。分好糖后,笔者让分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答:“平均分的。”“分成多少份?”“分成5份。”通过亲自演示、叙述,学生既提高了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又加深了對应用题的理解。

第二,加强口头读题、说理能力的训练。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进行读题说意的训练。例如,有一道题目:“食堂买来16袋面粉,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5倍,面粉、大米一共买来多少袋?”学生读题后口述:“这是一道两步运算的应用题。题中买来16袋面粉是直接条件,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5倍是间接条件。要求大米、面粉共多少袋,必须先求出大米的袋数,也就是先求出5个16袋是多少,然后把面粉与大米的袋数加起来,求出最后的答案。”通过这样多层次的练习,学生能够逐渐提升读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第三,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能更好地抓住直接条件与间接条件的关系。例如,有题目:“母鸡有20只,公鸡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鸡?”教师提问:“20只和5只鸡是题目所给的直接条件,如果题中第一个条件不变,不直接说出‘公鸡有5只这一条件,谁能改变说法把这个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母鸡比公鸡多15只”“公鸡比母鸡少15只”“公鸡和母鸡相差15只”“母鸡是公鸡的4倍”。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他们能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直接条件,什么是间接条件,已知条件和需要解答问题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四,对比训练。教材突出了对比训练,在此基础上,笔者和学生自编了很多题目。比如,“城关小学五年级一班栽树150棵,比二班多栽30棵,两班共栽了多少棵树?”“城关小学五年级一班栽树150棵,比二班少栽30棵,两班共栽树多少棵?”两道自编题只是“多”与“少”一字之差,如果不注意审题,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对比训练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杜继东.浅析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2021(20):203.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