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职产教融合的政策源流与推进路径

2021-11-23 16:27刘任熊黄利文尚维来陈曙娟许胜兰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刘任熊?黄利文?尚维来?陈曙娟?许胜兰

摘 要 通过追溯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政策渊源及变迁历程发现,半工半读教育形式、推进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产教结合进入法律规范层面、校政行企协同推进、凸显企业主体性地位依次成为我国不同阶段的产教融合政策特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角审视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结合南京市三家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实证案例,归纳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推进路径,发现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一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在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教师工作站,打造双师素质队伍;校企双向人才互动培养交流,破解学生实习实训难题。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7-0060-06

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呼声与行动不断。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于2018年2月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9年,国家层面专项文件密集出台。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之后,各省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地方落实意见。截至2019年底,全国超过2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本地落实文件或地方意见。除此以外,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综合方案中,也对产教融合着墨颇多,如:国务院于2019年1月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作为重点突破口之一;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于2020年1月发布《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提出“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20年8月发布《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策划“开创产教融合发展新局面”;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多次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大学科技园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层次集成载体,是高职院校联结产学研、开展社会服务和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平台。大学科技园已然成为衡量产教融合深入度的显性指标,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渊源若何?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有无规律可循?本文试结合实证案例予以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源流

通过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形成及发展渊源的探索,可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大体经历过初步探索、恢复重建、巩固发展、多样化创新和不断深化五个阶段。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7年):探索“半工半读”教育形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将总路线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树立“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接管旧中国职业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进旧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改称为技术教育,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在此政策前提下,我国踏上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和产教融合探索之路。1952年3月出台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提出坚持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1955年4月,第一次全国工人技术学校校长会议形成《关于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决议》等文件,随之,校办农场(或工厂)的产教结合新形式成为一种政策表述方式。刘少奇于1958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重要讲话,提出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具体做法是“全日制与半日制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1]。自此,全国范围内掀起教育改革浪潮,产教合作的萌芽有了合适的土壤,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学生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工厂、学校、学生均自给自足。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产教结合戛然而止。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恢复重建阶段(1978-1990年):推进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青壮年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严重缺乏,适龄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当时的普遍现象。通过政策手段恢复重建职业教育,是摆在当时国家面前一项紧急且重大的战略任务,帮助广大青年劳动者补上文化课和技术课,目的就是要让适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个现代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逐步推动着文化教育事业恢复发展。1979年2月印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劳总培字[1979]6号)指导技工学校办学的方向和目标,要求技工学校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觉悟高、现代生产技能强的技术工人[2]。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的这一条例,明确了产教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出教学与生产相依相成的职业教育理念,并首次以法规性条文、国家意志的形式,初步勾勒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雏形。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伴随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实行日渐密切。1985年5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85]21号)倡导“各单位和部门自办、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3]。此后,连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包括1986年11月颁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劳人培[1986]22号)、《关于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促进就业前职工技术教育发展的意见》((86)教职字011号),1989年5月頒发的《关于技工学校深化改革的意见》(劳培字[1989]20号)。文件明确了隶属劳动部门的技工学校的办学行为规范。在文件的约束和激励下,对口企业为师生安排生产实习和实践岗位。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得到满足,产教融合的内涵得以深化,具体表现为:技工学校实行“专业教育和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办学层次从“生产与教学结合”一跃而为“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4]。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巩固发展阶段(1991-1998年):产教结合进入法律规范层面

党的十四大拉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随着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国家进一步对职业教育作出宏观规划。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要求“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5]。1995年10月颁发《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教职[1995]12号),号召“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产业部门的联合,积极实行校企结合”[6]。这一系列政策表达了国家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坚定决心。

职业学校的办学主体不唯一,在1996年出台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里得到肯定。基于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理论研究者的呼吁,我国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地位。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职业教育领域亟须为产教融合的制度建设寻找法律依据,法制化成为该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7]。从政策提倡到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

(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多样化创新阶段(1999-2013年):校、政、行、企协同推进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现有的职业教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其规模有待拓展,结构有待完善。2002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提出,只有“政府主导、依靠企业”,行业积极发光发热,社会力量主动介入,办学格局多元化,才能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8],同时提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协同深化产教融合的组织布局。2004年4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要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探索校企全程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的新途径[9]。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为培养适应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应当着重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10]。同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提出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11]。2011年8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强调“行业组织在产教合作中的指导作用”[12]。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3]。这一系列政策延续性强的文件都直指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凸显企业主体性地位,促进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

(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阶段(2014年至今):凸显企业主体性地位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彰显。中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现代职业教育也应顺势而为,及时停止“外延式规模和数量扩张”,转而开启“内涵式提质增效”新模式和产教融合新阶段。

最早指明“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的是2014年6月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14]。自此,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校企双方不但要携手探索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而且要更进一层在育人、治理的制度化层面加强合作[15]。2014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2014年8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具有一定的承接性,标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纵深发展的新切入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份文件提出推动校企共同培育专业化师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号召,2017年12月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强调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校行企共同办学、主体联动、协同育人、多元治理的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16]。2018年2月《職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出台,明确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具体政策。2019年1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通过认证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叠加优惠(“金融+财政+土地+信用”)。

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扩招116.45万人,顺利完成“百万扩招”任务目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当前产业深度转型下,行业、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就是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产业的技术进步,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两者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推进路径:建设大学科技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紧贴于职业教育的固定标签,并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出现企业设立奖学(教)金、校企员工互派互兼、学校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校企成立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等多种基本形态,帮助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地嵌入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在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上述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形态里,普遍存在合作期限临时性、校企关系松散型、项目流于表层化、合作目的不聚焦等不足,不利于校企双方更好地整合资源,培养更加适合服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建设大学科技园这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度集成平台是重要路径。

(一)大学科技园的缘起与分类

1951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科技园——美国斯坦福研究园诞生,随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建立行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高校在围绕城市产业发展方面提供技术服务的集聚效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大学科技园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从立项层级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起步较早、体量较大、层次较高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绝大部分由本科高校建设与运营;二是园区体量及社会影响力稍次的省级、市校级大学科技园,由高职院校建设与运营。我国已批复的11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除2009年2月认定的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南京大学联合5所本科院校和常州市5所高职院校申报)、2010年1月认定的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宁波大学联合1所本科院校和宁波市1所高职院校申报)、2013年1月认定的温州市大学科技园(由温州大学联合1所本科院校和温州市3所高职院校申报)3家外,其余均由本科院校为申报及运营主体。

在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过程中,宏观层面的“三元(大学、企业、政府)参与论”与微观层面的“产业集群理论”为其提供了运作法理规则,综合型、研究型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的成功范式和广泛影响又为其提供发展蓝本。目前,大学科技园作为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之一[17],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从管理模式上看,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有政府主导型、大学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混和型四种模式可供选择,由于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普遍不强,高职院校主导或参与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大都为政府主导型,即政府相关部门在科技园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科技园区的发展方向、重要决策方针等都需要经过省市等各层级组成的领导小组决定或同意。也有少数采用混合型管理模式,即政府、企业和大学等多个主体都在科技园的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履行自己的职责,共同促进其发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地方探索

江苏省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建设,据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相关数据,截至目前,江苏省建有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9家省级大学科技园,筹建6家省级大学科技园。其中,高职院校负责或参与建设运营的省级大学科技园有6家。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三家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为例,展示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概貌,再选其中一家大学科技园为案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推进路径。

选择为案例的三家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分别由G校、H校、J校参与或主导建设,为方便表述,分别以G校大学科技园、H校大学科技园、J校大学科技园代称。三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概貌如表1所示。

为更深入探析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推进路径,对J校大学科技园做进一步分析。

1.确立指导思想

J校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主线,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立足于功能拓展和服务能力提升,集自主创新、科技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协同开发于一体,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升该校科技水平,助推驻地政府的经济发展。

2.设立总体目标

J校大学科技园紧瞄“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开发与商务应用等高科技领域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园”发展定位,建立政府主导下多赢的运行机制,发挥驻地政府产业规划、政策扶持的优势,借助J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吸纳学生就业和智力资源的优势,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开发与商务应用等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高、中端,引入、培育和服务适宜定位相关产业领域的创新企业。使科技产业园在众多企业集聚的平台上,主导科技创新、技术支撑、创业运营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3.明确建设路径

J校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企业参与、多方共建”的建设路径,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融入为合作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4.塑造建设模式

J校与驻地政府、业界龙头企业共同成立科技园管委会,由J校出资500万元成立实体公司,按政府引导、学校决策、园区运作三级管理体制对科技园进行管理,负责园区日常的运营和管理,政府以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为主导,企业龙头注入行业企业资源,三方合作建立高效、多赢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对接专业群加强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创新型课程、培养“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科研水平、促使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现“過程共管”。充分利用大学的科技优势和社会的资源优势,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和服务。

5.做实建设成效

2019年12月,J校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验收,建成为重点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转化,发挥依托高校科技资源优势,在驻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大力培育以互联网+企业为产业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目前,J校大学科技园有80家科技企业、7个创业孵化基地、20个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2家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8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

三、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成效

大学科技园在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已呈现出的显著成效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教师工作站,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J校大学科技园内建有教师工作站,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互换身份的“双向门”。一方面,学校建立专业教师入站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将教师入站工作业绩纳入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职称评审指标。专任教师通过入站参与园区企业相关项目研发,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高职院校教师横向课题立项难、科研环境不具备、研发成果转化难等科研瓶颈。此外,专任教师被定期以访问工程师形式派驻到入园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行全程可控化的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双师素养。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教师工作站”定期派遣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入站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拓宽了专兼结合双师团队的培养渠道。

二是形成校企双向人才互动培养交流模式,创新破解学生实习实训难题。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创业教育教学覆盖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园区管理公司结合各入园企业的优势,派出优秀企业讲师为不同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实务》《企业设立知识与实务》等多门选修课程。融创业训练于各类专业实习实训,打造“理实一体,创就同步”的宽口径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园区管理公司利用J校拥有的国家级“流通现代化工程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各实训室,设计不同创业背景下的多种技能训练和仿真模拟供学生体验;另一方面,依托J校大学科技园内51家企业建立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发实习岗位,设计实习科目,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断感受创业氛围,接受创业预备训练。加快升级创业实践基地,支持学生在读期间体验和开展自主创业。J校大学科技园划出600平方米用于“大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中心”和“创业就业素质强化培训学院”,2000平方米用于创业就业培训。学生的创业项目经评审后,按照项目所需面积安排进入大学科技园内孵化,同时引进一批与学校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企业和项目,实现了创业实践基地的全面升级。重视园区与高校间的招聘就业工作。J校大学科技园每年组织入园企业组团参加本校及周边大学等单位举办的专项招聘会,提供6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涉及专业范围广、待遇优,为J校和邻近区域范围内的各高校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当前,高职院校在施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普遍存在专业产业联系不紧密、企业参与热情不高、产教融合方式单一化、校企合作成效浅层化等痼疾,成立并打造高层次的大学科技园,还只是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在办学中革除上述痼疾的破冰之举,从该意义而言,大学科技园可谓是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顶配”产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层次集成载体,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和应然体现,也是行业企业发挥重要育人主体功能的实然呈现,受到政府企业颇多青睐,高职院校也在建设大学科技园过程中获益颇多,假以时日,大学科技园有可能成为高职院校办学行为及产品的“标配”而融入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

参 考 文 献

[1]周应中.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9(33):12-17.

[2]国家劳动总局.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Z].劳总培字[1979]6号,1979-02-20.

[3]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国发[1985]21号,1985-05-27.

[4]劳动部.关于技工学校深化改革的意见[Z].劳培字[1989]20号,1989-05-1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国发[1991]55号,1991-10-17.

[6]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Z].教职[1995]12号,1995-10-06.

[7]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5):40-45.

[8]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2002-08-28.

[9]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2004-04-02.

[10]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005-10-28.

[11]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Z].教职成[2005]1号,2005-02-28.

[1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2011-12-30.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

[14]教育部等六部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2014-06-16.

[15]彭莉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进、逻辑起点与战略要点[J].教育与职业,2019(6):19-25.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17]刘任熊.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有效运行机制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7(32):17-20.

Deepening the Policy Source and Promo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Liu Renxiong, Huang Liwen, Shang Weilai, Chen Shujuan, Xu Shenglan

Abstract  By tracing the origins and changes of the polic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 of part-work and part-study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the joint operation of colleges by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ave entered the legal and normative level,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colleges,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and highlighting the main body status of enterprises have successively beco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a.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ege science parks have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rigin exploration, steady development, gradual growth, and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relatively late start. Combining the empirical cases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thre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Nanjing to sum up the promotio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cience park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by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started earlier has been on the right track and has accumulated mature construction laws.

Key word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motion path

Author  Liu Renxio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211168); Huang Liwen, researcher of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Shang Weilai,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Chen Shujuan,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Xu Shenglan,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and Commerce

作者简介

刘任熊(1978-),男,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南京,211168);黄利文(1968- ),男,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尚维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陈曙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许胜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专项课题“多层次一体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020GZYB06),主持人:刘任熊;教育部2018年度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大数据驱动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诊断模型研究”(18YJA880120),主持人:朱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重大课题“自洽与利导: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策略研究”(JSJM20002),主持人:刘任熊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