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1-12-02 07:49吴逸丹
民族文汇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初中数学教学

吴逸丹

摘要:长期以来,传统数学教学以“讲概念、解例题、做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参与体验,导致教学成效偏低。数学知识抽象性强,教法的变革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验。数学实验课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启思明理,发展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数学实验课,目标在于“做”数学,从数学探究中理解和掌握数学解题方法。

关键词:数学实验;初中数学;教学

一、设定恰当实验目标,从操作中启发思维

数学实验课教学,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要面向所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从体验中激活数学思维;应调动学生的动手意识,让学生从数学实验体验中,解决问题,获得快乐。数学实验课往往与数学理论、数学观点相对应,让学生从实验中验证推断或结论。数学实验要让学生从手脑并用中,建立深层数学认知,从实验中发现规律。

例如,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一个角的平分线有何性质?最初的实验活动主要让学生动手折纸,测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在实验中,学生能很快折叠出三角形,也能够快速完成对角两边的重合。在测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时,很多学生将重心放在精确测量上。一些学生由于所折的角本身存在误差,在测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时,得到的结果不一致,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不得已去聚焦学生的测量偏差,整个实验活动目标难以达成。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应该是“相等”的,但由于误差因素,导致数学结论存在偏差。为此,我们对实验目标进行修正:利用折纸法,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发展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纸片,分别标记顶点A、B、C。动手折叠,让AB与AC重合,得到∠A的平分线。接着,在角平分线上任选一个点,设置为D,过点D,折出AB、AC的垂线。观察折痕,分析点D到AB、AC的距离并进行测量,有何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得到∠A的平分线,又很快地选择点D,得到点D到AB、AC的垂线段。最后,对垂线段进行测量,得到“距离相等”的结论。由此,整个数学实验教学能够顺利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是相等的”这一结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从对折痕的测量中推断数学结论,让数学定理的学习更直接、更顺畅、更高效。

二、设定恰当实验内容,化解数学学习难点

数学实验课教学对实验内容的明确,要与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师在设定实验内容时,要进行整体规划,把握实验任务的难易程度。数学实验中,学生不仅要参与动手体验,而且要能够从数学实验中,认识和理解数学思想,感知数学解题方法。如果实验内容过难,超出学生认知能力,不仅费时费力,还阻碍学生对数学实验的参与主动性。因此,对于数学实验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把握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切实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让学生从数学实验中概括、归纳出数学规律,获得实验学习成就感。

例如,验证“完全平方公式”。該实验可以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认识图形的面积关系,进而增长几何直观能力。准备实验材料:边长为a和b的正方形纸片各1张,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纸片2张。实验过程如下:请学生利用上述材料,拼接一个大正方形;对该大正方形的面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学生在拼图实验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逐渐找到拼接大正方形的方法。接着,围绕拼图实验,计算该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后,对于大正方形的面积,探索不同的表示方法,通过结果相等推出面积是相等的。由此,学生经历从动手拼图实验,到利用代数方式来推断“完全平方公式”的正确性,增强了图形直观能力,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实验课教学,学生在动手、观察、验证、类比、归纳中,找到数学结论,进而领会数学原理。对于数学实验课的设计,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增进学生对数学原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三、设定有效实验过程,促进数学知识内化

数学实验课的设计,要强调学生的“做中学”。学生通过“做”,亲历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关键能力。数学本身知识点较为抽象,因此,数学实验的设计要尽可能从直观操作中便于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感知数学抽象。

例如,在“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实验中,先通过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外角和进行测量,计算得到外角和为360°。接着,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延伸到多边形,请学生动手推断多边形的外角和。显然,通过实验中对“外角和”的计算,学生很快发现“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的结论。

数学实验过程,要体现实践性。教师要结合教材及教学知识点,善用问题情境,设计便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过程。例如,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对于该实验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设置:自己动手,在长方形纸片上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观察等腰三角形并折叠、展开,请同学们想一想,所剪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等腰三角形纸片在折叠与展开后,有何发现?从实验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在该实验过程中,先让学生“手脑并用”,自主去思考如何剪出等腰三角形;再围绕等腰三角形,探索折叠与展开后两腰、两角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展开理性推断,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样,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过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三根细棒能够搭成三角形,有的三根细棒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找出三边关系,提高数学推理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并非仅限于实验操作,还要注重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的合理优化,将数学理论融入实验中,让学生从“做”数学中,学会观察、对比、推断、归纳,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前平.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2020(37).

[2]林青.由一堂初中数学实验课引发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0).

[3]杜梦琳.小学数学实验课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初中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