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佥载》新兴助词研究

2021-12-07 22:24滕华英
关键词:朝野助词古代汉语

滕华英

《朝野佥载》新兴助词研究

滕华英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朝野佥载》有四种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是新产生的小类,用来表示动作和事件的状态和情貌。研究表明,唐五代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形成、新助词全面产生的一个重要时期。

《朝野佥载》;助词;语法功能

引言

吕叔湘(1985:序)根据文言和白话的消长,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大阶段。唐五代是汉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语法成分。《朝野佥载》是唐人记载唐事之作,保留了许多当时的口语语料,是研究唐代语言发展状貌的可靠资料。因此,本文以《朝野佥载》的助词为例,探讨汉语由文言过渡到白话的中间阶段的助词面貌。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次提出“助字”的概念。自此以后,很多学者对助词加以界定和分类。马建忠、王力、太田辰夫从语法位置的角度来给助词下定义。陈承泽、黎锦熙侧重于从语法意义的角度来定义助词。曹广顺(1995)和黄伯荣、廖序东则侧重于从语法功能、语法意义的角度来给助词下定义。各位学者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助词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本文就《朝野佥载》助词进行专书语法研究,在对《朝野佥载》中新兴的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进行穷尽式的计量统计基础上,描写分析它们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等使用分布情况,从而概括出《朝野佥载》中新兴助词的特征,借以体现过渡时期新兴助词的面貌。

一、《朝野佥载》动态助词体系

动态助词是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助词小类,用以表现事物的动作状态。新词类的出现取代了旧有的词汇和语法手段,让句子结构趋向于简洁,表达效果更加清楚明白。《朝野佥载》中主要有“得”“取”“着”“却”这几个动态助词。

(一)得

“得”本为动词,“获得”的含义。排除用于人名的例子外,《朝野佥载》用“得”100余次。从先秦时期开始,“得”就用于带有“获得”义的动词之后,构成连动结构,表示通过某种动作获得某种结果。《朝野佥载》中“得”主要用于这种情形,构成“动+得+宾语”的结构。如:

(1)遂向余杭访得其家,妻子不认,具陈由来,乃信之。

(2)后往往于殿上掘得巫蛊,皆逆韦之辈为之也。

(3)乃觇所食处,于舍后山足下,因凿有麸金,销得数十斤,时人莫知。

(4)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

(5)阳滔为中书舍人,时促命制敕,令史持库钥他适,无旧本检寻,乃斫窗取得之,时人号为“斫窗舍人”。

上面的例句中,“得”表示通过某个动作获得某种结果,与古代汉语的用法一致。以上宾语可以省略,构成“动+得”结构,如

(6)进急,乃吐款云“三十头牛总是外甥牜孛牛所生,实非盗得”云。

同时,《朝野佥载》中出现“动+得+补语”的结构,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得”用于动词和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词汇意义虚化。

(7)庄走出被趕,斫射不死,走得脱来,愿王哀之。

此外,《朝野佥载》中出现多例“(不)得+动”的结构:

(8)谣曰:“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只畏不得登。”

(9)此突厥强盛,百姓不得斫桑养蚕、种禾刈谷之应也。

(10)阿姑婆见作天子,傍人不得枨触。

(11)见衙府如平生时,不知其死,逢故人为史,谓曰:“因何得来”具报之,乃知是冥途。吏为检寻,曰:“君平生无修福处,何以得还!”

(12)我老翁不识字,无可教汝,何由可得留,深负愧汝。努力好去。

(13)以一只履击王头破,抓面血流,妃闻而出,郑氏乃得还。

这些例子中,“得”作为助词,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可能性。

(二)取

“取”在古代汉语中是动词,表示“取得”“得到”“娶亲”的含义。《朝野佥载》中用“取”90次,有70余次单用在“取+宾语”结构之中,作为谓语动词,表达以上含义。与其他动态助词的发展过程一样,《朝野佥载》中“取”还有10多次用于“动+取”和“动+取+宾”结构中,在联动结构中充当并列动词和述补结构中作补语,逐渐虚化。

“动+取”结构如:

(1)以刀刲取,药封放之。

(2)一子八岁而卒,妻敛以时服,庄剥取,以故席裹尸。

(3)湜曰:“所亲为谁吾捉取鞭杀。”

“动+取+宾”结构如:

(4)知元乃拣取怀孕牛犊及猪羊驴等杀之,其胎仍动,良久乃绝。

(5)即以刀当心直下,破至阴,割取心掷地,仍趌趌跳数十回。

(6)尚书曰:“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分析以上用例,不管是“动+取”结构还是“动+取+宾”结构,“取”都有“获得”的含义,出现或者省略的宾语都指具体的事物,既是第一个动词的宾语,也是“取”的宾语。然而,《朝野佥载》中还有一例,值得注意:

(7)奉敕追三樵,随侯傍道走。回头语李郎,唤取尔朱九。

这是当时的一首民间歌谣。“唤取”动词连用,“取”不表示任何“取得”“获得”含义,词义已经虚化,基本可以看成一个助词了。

(三)着

“着”在古代汉语中是动词,是“穿着”“戴着”“附着”的含义。《朝野佥载》中用“着”20余次,绝大多数用例继承了古代汉语这个用法,单用,表示穿衣戴帽等。如:

(1)国人不着衣服,见衣服者共笑之。

(2)至时,候见一人着青紬襦,遂邀为设饮食。

(3)道逢一道人,着衲帽弊衣,掐数珠。

(4)见武三思着枷,韦温、宗楚客、赵履温等着锁。

“着”从汉代开始虚化。汉译佛经中出现大量“动词+着+处所”的结构,表示物体通过某个动作附着于某地。“着”引出放置物体的处所,同时也是前面动作的一种结果。从意义上说,它还带有明显的动词性。《朝野佥载》中仍然延续着这种结构。

(5)或以涂马鞭头控上,拂着手即毒,试着口即死。

“拂着手”虽然沿用这种“动词+着+处所”结构,但是这里“着”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动作使物体到达的处所,动词性意味减少,基本可以看作介词。又如:

(6)迁父灵柩就洛州,于隧道掘着龙窟,大如瓮口。

这句中,“掘着龙窟”中“着”相当于“得”或者“了”,表示动作完成,得到了某种结果。和汉以前相比,“着”在语义上、用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从整体来看,唐初的“着”动词意义还比较明显,虚化程度不高。

(四)却

“却”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作动词,表示“退”“收回”等意义,也用作连词,连接各种句子结构表达转折或并列的逻辑关系。《朝野佥载》中用“却”25余次,有用作动词表“退却”“收回”意义的例子,也有用于连词的例子,但用例不多。如:

(1)夜有人取三卫刀杀张迪,其刀却内鞘中,贞等不知之。

(2)王老却卧至晓,房果病,数日而卒。

(3)义方虽呼得之,不伏使,却被群狐竞来恼,每掷砖瓦以击义方。

(4)我绿衣当乘马,何为衣绯却乘驴。

以上四例中,前两例“却”用作动词,表“退回”。后两例“却”用作连词,连接句子,表转折。

在《朝野佥载》中,“却”主要用于“动词+却”和“动词+却+宾语”两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果。例如:

(5)明日,则天批曰:“御史彭先觉奏决刘缅,不须。其肉乞缅吃却。”

(6)诈宣孝和敕曰:“御史不检校,去却巾带。”

(7)时将军王杲、副总管曹怀舜等惊退,遗却麦饭,首尾千里,地上尺余。

(8)则天笑曰:“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不须与罪,即宜放却。”

(9)将一碟槌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

(10)若向你州县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却。

(11)奏云见孝和,怒曰:“我与人官,何因夺却。”

(12)帝方与人棋,欲杀一段,应声曰:“杀却。”使遽出而斩之。帝棋罢,曰:“唤师。”使答曰:“向者陛下令人杀却,臣已杀讫。”

(13)君卿曰:“若不合,有敕且放却。”

分析以上各例,“却”多接在“杀、吃、夺、抛、放”等动词的后面,表示这些动作的对象被消灭、去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掉”,“动+却”结构占绝对多数,这是古代汉语“却”的进一步发展。

(14)遂以簿示之,云“孟知俭合运出身,为曹州参军,转邓州司佥”,即掩却不许看。

(15)少年裂却缘,是何道此处犹可。

(16)公裂之,只是未饥,且擎却。

(17)令将却笼头放之,驴向旧喂处,鷟令搜其家,其鞍于草积下得之,人伏其计。

分析以上几个例子,首先,“掩、擎、将”等动词不具有消除义,可见“却”不再局限于表“消失”“去除”义的动词后,“却”搭配的词语范围扩大,由具有“消失”义的动词扩展到其他动词和形容词,与之搭配的词语语义限制没有了。其次,出现了“动词+却+宾语”的结构。最后,这些词语后的“却”不表动作对象的“去除”“消失”等结果,而是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者完成,语法意义抽象化。这一切表明唐代初期“却”开始虚化为动态助词。

二、《朝野佥载》事态助词

事态助词也是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助词小类,主要用以表现事物的状态及其变化。《朝野佥载》有“来”“去”两个事态助词,用来指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所处的状态。

(一)来

除去“来俊臣”“如来”等这样的专有名词外,“来”在《朝野佥载》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作动词,表示“来到”“到来”,单用作谓语。这种用法是“来”的主要用法。二是与介词连用,构成“以来”“往来”“从来”等固定结构,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

(1)龙朔以来,人唱歌名《突厥盐》。

(2)周如意年中以来,始唱《黄獐歌》。

(3)周垂拱已来,《苾拿儿歌》词皆是邪曲。

(4)麟德已来,百姓饮酒唱歌,曲终而不尽者号为“族盐”。

(5)老贼吃虎胆来,敢偷我物!

同时,《朝野佥载》中出现了10来例“动+来”结构:

(6)女患传尸瘦病,恐妾厌祷之,安石令河南令秦守一捉来,搒掠楚苦,竟以自诬。

(7)远曰:“已取得来,见于后园中放在。”

(8)朝宗云:“被追来,不知何事。”

以上用例中的“来”用于“捉、取、追”这些实义动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仍然保留着“来到”的意味。

(9)贞观中,冀州武强县丞尧君卿失马。既得贼,枷禁未决,君卿指贼面而骂曰:“老贼吃虎胆来,敢偷我物!”

上例中,“吃……来”的“来”用在分句的句尾,表示曾经,已经虚化作为一个事态助词。

(二)去

“去”也是《朝野佥载》中的一个事态助词,置于句末,表示事物或状态将要或者已经发生某种变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用在后一分句句末。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去”表达对某一事态的陈述。

(1)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责之曰:“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将一碟槌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

上一例中,“噇却”指大吃大喝,“作个饱死鬼”表示吃喝后的结果,“去”用于句末,表示“作个饱死鬼”这个状态将要实现

第二,表示句子末尾或者分句末尾,表示事物或者状态已经完成。例如:

(2)其囚日别与一顿粥,引出安慰曰:“吾此无饮食养汝,又不忍杀汝,总放归若何?”众皆拜伏乞命,乃绐放去。

(3)景云中,谣曰:“一条麻线挽天枢,绝去也。”

(4)其后母诈以领巾勒项卧街中,长安县诘之,云有人诈宣敕唤去,一紫袍人见留宿,不知姓名,勒项送至街中。

(5)王怖而缢死。后祐于平阁上卧,婢妾十余人同宿,夜不觉刺客截祐首去。

(6)太宗尝赐长孙无忌七宝带,直千金,时有大盗段师子从屋上上椽孔间而下,露拔刀谓曰:“公动即死。”遂于函中取带去,以刀拄地,踊身椽孔间出。

(7)子恭拜,问为谁,曰:“周子恭追到。”帝曰:“我唤许子儒,何为错将子恭来!”即放去。

这些例子中,有“乃、遂、即、夜”等名词或者副词表示时间,句末的“去”表示事物或者状态已经完成,有认定或确定的含义。

结语

据统计研究,展现初唐风貌的《朝野佥载》运用的助词多数仍是继承古代汉语。《朝野佥载》助词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数量和功能。从统计数量来看,《朝野佥载》中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较多,尤其是语气助词,它是四类助词中数量最多、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的一类。从助词功能这方面来看也是如此,《朝野佥载》助词大多继承古汉语的用法,没有本质变化。

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是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助词小类。《朝野佥载》中的动态助词虽然数量较少,仅有4个,但它丰富的语法功能却尤为突出。动态助词基本都是由动词发展演变而来,先秦多与动词连用构成连动结构,表示通过某种动作获取某个事物或达到某种结果。汉唐时期,进入连动结构的动词范围逐步扩大,助词意义凸显,表达动作的持续、完成或者可能性等语法意义。《朝野佥载》中的动态助词都有“动词+助词”的用例,并且都有表示动作完成的语法功能。这种虚化路径相同、功能相同的状况在初唐时期的助词系统中尤为普遍。这正是新兴助词初期的显著特点。据研究,这种动态助词混用的情况至宋朝时逐渐减少,助词的功能也趋向单一化。

《朝野佥载》中的事态助词“来”“去”都是近代汉语中比较普遍、活跃的事态助词,用例较多,口语中应该很常见。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助词系统不断地进行调整,“来”“去”这两个助词最终消失。

总之,《朝野佥载》中助词的总数量较少,顺应了助词总量逐渐减少的趋势,但语法功能还比较丰富,词类混用的状况较为常见。《朝野佥载》中助词用法的兴替和变化,也反映出初唐时期助词系统的调整变化,并逐渐向近代汉语助词过渡的趋势。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5-51.

[2]高欣.《朝野佥载》范围副词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06-114.

[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78-80.

A Study on the New Auxiliary Words in

TENG Hua-Y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Jiangsu)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auxiliary words in: Modal auxiliary words, structural auxiliary words, dynamic auxiliary words and state auxiliary words. Dynamic and state auxiliary words are new subcategories, which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states and features of actions and even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auxiliary words system and the full production of new auxiliary words.

i; auxiliary words; grammatical function

H141

A

2096-9333(2021)04-0058-04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4.10

2021-04-28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朝野佥载》语言研究”(2020SJA1100);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培育项目“《朝野佥载》语言研究”。

滕华英(1979— ),女,湖北宜昌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朝野助词古代汉语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通过电视剧中角色看角色转换时终助词的使用变化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爱情的终极梦想
民进党上台两周“朝野”告急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