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生态:理念创新 要素梳理 实践应对

2022-01-26 12:59滕益清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分要素家庭

滕益清 滕 拓

(1.永嘉社区学院,浙江 永嘉 325199; 2.菲律宾国父大学,菲律宾 马尼拉 090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历来重视家庭,重视家庭教育。家长为了孩子付出巨大心血,但很多时候,家长努力教育,孩子并没有天天向上。成效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有观点认为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原因,但现实中有的家庭是用棍棒打出了优秀的孩子,有的却说是赞扬孕育了人才;有观点认为是父亲或母亲教育缺位的原因,但现实中也有单亲甚至双亲缺位的孩子却比其他孩子更健康更出色。显然,单一的因果和矛盾关系不能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现象。孩子成长离不开环境的作用。能不能从生态要素出发探讨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哪些要素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这些要素又是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以生态视角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需要探索解决。

一、理念创新:以生态为视角的家庭教育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以整体的视角看待人和社会,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与环境、他人互动的能力,并且能达到相互调和的状态。要理解个人、干预个人问题必须在其生活环境中进行[1]。以生态为视角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影响个人成长的各种要素,把握要素影响的内在机理。

(一)当前家庭教育要素研究缺少生态的视角

纵观现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较早地对家庭教育的要素进行探讨。研究内容也不断地具体、深入。研究的视角包括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个领域。也有学者尝试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家庭教育要素,但都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也缺少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理论支持。

在中国知网平台输入“家庭教育”“影响”两个关键词,共有1380篇相关文章。输入“家庭教育”“要素”两个关键词,共有相关文章27篇。与学校教育要素不同,国内外专家对家庭教育构成要素目前没有统一的划分和界定。

在欧美学界,弗雷泽(1959)提出家庭环境四要素,即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动机背景、情感背景。英国《普洛登报告》(1967)提出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物资设备、经济状况、父母所受教育、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态度、子女人数、父母职业等变量[2]。弗农(1969)补充了家校关系。范斯科德等人(1984)提出家庭环境变量包括家庭所说的语言、家庭提供的教育阅读材料、家庭谈话的质量和数量、教育年轻家庭成员的方法及其一致性、家庭参加社区活动和外出旅游的质量和数量、父母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3]。

在国内学界,骆风(2005)将家庭教育要素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其中: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策略为显性要素;家庭人际关系、家长道德素质、家长文化素质、家庭生活素质为隐性要素[4]。骆风(2009)抽样调查694位澳门中小学生家长,从身份特征、父母亲移民情况、社会阶层、家庭结构类型等要素分析家庭教育成效差异的原因,调查结果呈现出家庭教育多样性、个别性、复杂性的特点,提出学校和教师指导家庭教育必须遵循个别化指导原则[5]。王占郡(2020)提出构建家庭教育要素论(或家庭教育营养学),倡导利用跨学科视角分解出更多的家庭教育要素,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原则[6]。

这些要素分析,触及家庭教育影响的方方面面,重视了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要素分析,但缺少家庭生态环境要素对孩子成长影响的分析。以生态为分析视角既可以考察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可以考察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为家庭教育要素影响提供更系统的理论研究空间。

(二)家庭教育的实践需要以生态的视角

布里默(Brim,1975)和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1977)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四个层次,即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四个维度[7]。微观系统是指个人及其直接接触的人与事物,它是与人关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的系统,例如家庭、同伴、学校等;中间系统是指与个体密切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家校关系、邻里关系等;外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但个人并未直接参与的系统,例如父母工作单位、学校管理部门等;宏观系统是指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政治等系列意识形态。这四个级别划分的标准是与个体的互动频率和密切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前者被后者包裹着,交织融合,相互依存,联系和作用[8]。

布朗芬布伦纳首次把个体发展与环境系统形成关联,但在环境影响的分类上容易产生逻辑交叉和边界模糊。

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的不足之处,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分层内容更丰富。在微观系统里,加入了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等因素,以及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把个体参与的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用微观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来评估个体行为。把中观系统定义为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定义为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

以生态视角可以对家庭教育要素作整体和全面梳理,进而探索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影响规律。有助于全社会建立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为家庭教育的制度设计、资源供给、家校合作、家长素养、亲子融合等要素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既有助于家庭教育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减少教育焦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自身得到成长。

以生态视角的家庭教育实践,能够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不仅重视家庭内部的影响要素,还重视家庭所处的中观、宏观系统的影响要素。

二、要素梳理:三大系统的家庭教育要素

(一)家庭教育微观系统要素

1.家长的道德素质是指家长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它决定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向和原则,主要包括社会道德、传统美德、婚姻道德、人生信仰。

2.家长的知识素养是指家长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包括政治理论修养、文化知识素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3.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对教育子女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是家长知识素养的体现。家长教育观念体现家长的教育期待,决定孩子的家庭角色和地位,决定家长对孩子发展品性的定位,决定家长的教育方式。

4.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指家长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的观点,可分为放任型、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有效陪伴、言传身教、平等沟通、理解信任、正确评价是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基本原则。

5.家庭的教育内容。2019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修订)》,根据儿童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点,把教育指导内容分为新婚期孕期、0—3岁、3—6岁、6—12岁、12—15岁、15—18岁、特殊儿童等七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指导重点。

6.孩子的教育融合是指孩子对家庭教育其他要素的契合性和接受度,是家庭教育效果的决定性要素,在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孩子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系统要素。

(二)家庭教育中观生态系统要素

1.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关系,也包含亲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决定家庭生活气氛、秩序和稳定程度,进而影响成员的身心健康,影响教育效果。

2.家庭经济条件是指家庭生活水平及家庭经济的来源和分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经济条件能提供更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更多的智力投资和更少的经济问题矛盾。

3.家庭生活方式是指家庭的劳动生活、消费生活、精神生活等活动方式。它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个人情趣,包括家庭日常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习惯、家庭消费方式、闲暇利用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等。

4.家庭结构状态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不同的结构会造成家庭教育的观念、家庭人际关系的区别。

5.家校合作关系是指家庭与学校为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助关系,包括家长参与、家长干预、亲师合作、教育介入等。这种关系会对孩子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

6.家长教育供给是指政府部门或社会提供的满足家长教育学习需求的资源供应,能对家长的道德素质、家长的知识素养、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方法、家庭的教育内容产生积极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教育供给、社会的教育供给、学校的教育供给。

(三)家庭教育宏观生态系统要素(见图1)

1.文化(culture)要素。关于文化,目前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定义。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对文化的阐述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他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文化以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的形式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最终呈现家庭集体人格。

2.社区(community)要素。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民政部定义)。社区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资源提供者,而且是信息的传递者。社区可以通过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实现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实现孩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3.制度(institution)要素。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规格。制度可以用法律和政策形式对家庭教育的资源供给、资源内容、组织机构、管理机构、家长行使家庭教育的权利义务等作出规定,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环境支持要素和行动要求规定。

图1 家庭教育生态要素图

三、实践应对:“家长学分银行”家庭教育生态建设

“家长学分银行”是家庭教育生态建设的平台和切入点。以县域家庭为实践范围,通过调动家庭宏观、中观、微观要素的共同参与,促进家长学习,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平台建设以政府主导、家长主体、部门联动为基本原则。把家长教育作为公共服务内容纳入政府部门工作中。通过开发“嘉学习”APP,提供家长线上、线下的学习,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

(一)基本步骤

1.政策出台。县教育局、县妇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永嘉县家长学分银行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文件形式明确家长学分银行建设中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家长等主体的职能与义务,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治理体系。

2.组织建设。建立永嘉县家长学分银行联席会议制度。将县妇联、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民政局、团县委、各乡镇(街道)等单位列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家长学分银行工作。

3.平台打造。建立家长学分银行学习平台(嘉学习),提供线上学习服务。所有新婚夫妻、孕期夫妻、婴幼儿父母、学生家长建立家长学分银行学分账户。引进和开发8个模块的家长教育系列课程,包括婚前课程、孕前课程、0—3岁家长课程、小学家长课程、初中家长课程、高中家长课程、隔代家长课程。

4.师资建设。组建家庭教育师资及管理团队,提供线上、线下教育服务保障,包括专家顾问团队、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专管员队伍、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

5.学习管理。对家长学习实行学分和星级证书评定管理。既对家长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管理反馈,也对相关的参与单位和主体进行评价反馈。

6.总结评估。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式,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对学分银行建设的体制、机制、手段等方面进行客观检测、修正提炼。

(二)实践探索成果

家长学分银行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一年来,积累了许多实践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以社会治理的视角重视生态各要素的建设,来解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家庭教育生态社会化、法制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的手段,既有物化的成果呈现也有理论的沉淀。

1.物化呈现成果

(1)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永嘉县家长学分银行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

(2)《永嘉县家长学分银行联席会议制度》文件;

(3)“嘉学习”小程序、APP;

(4)8个模块250门家长教育系列课程;

(5)建立了专家顾问、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专管员、家庭教育志愿者等4支队伍;

(6)在238所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

(7)35576名家长注册了学习账户,课程学习人次累计超过100万;

(8)发表论文《社会治理视域下家庭教育生态建设的研究》;

(9)浙江省数字家长学校首批共建共享联盟单位(全省11家);

(10)长三角“家育五灵”家庭教育共同体五家单位成员(两省五地共5家单位组成)。

2.社会效益成果

(1)浙江电视台播出专题片《搭建“嘉学习”新平台 打造全国首个家长全员学习家庭教育生态圈》;

(2)浙江教育报、温州教育网报道:《永嘉开通家长学分银行》。

3.理论性成果

(1)提升了家庭教育生态社会化水平。 家庭教育生态社会化包括价值理念的社会化、建设主体的社会化、建设方式的社会化和建设成效的社会化。

家庭教育生态建设价值理念的社会化,把家庭教育的价值理念与我国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个体价值理念与社会发展价值理念紧密相连的过程。

家庭教育生态建设主体的社会化,坚持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市场参与、家庭主动的建设思路。把家庭教育生态建设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家庭教育生态建设方式的社会化,让系统的多个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表现共生共荣的姿态。政府发挥组织、协调、支持的作用,部门各司其职相互沟通,社会组织聚焦重点,市场坚持规范运作,家庭能够积极参与。

家庭教育生态建设成效的社会化,让家庭教育生态的建设成果惠及社会,促进社会生态的文明,使和睦、幸福的家庭成就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态。

家长学分银行建设,以生态视角完成家庭教育的顶层文件设计,实现价值理念的社会化;实施部门成员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建设主体的社会化;以项目共同参与,实现建设方式的社会化;以成果共享,实现建设成效的社会化,提升了家庭教育生态社会化水平。

(2)提升了家庭教育生态法治化水平。 家庭教育生态法治化。一是国家层面对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地方政府职责,规范相关部门行政行为,让部门不能扯皮、不能推诿。依法引导社会组织、市场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二是让所有家庭教育生态的个体,都能以底线坚守维护家庭教育的生态健康生长,更好引领和规范家庭教育生活。家长的教育责任、自身的培训学习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以底线的要求对待。三是形成“教育依法,问题用法、矛盾靠法”的家庭教育生态建设法治氛围。让法律深入人心,大家自觉守法。

家长学分银行建设,通过促进家长的学习,提升家长的法律意识和家庭教育所要承当的责任意识;通过明确职能,促进家庭教育相关管理和服务主体的职责担当;通过宣传影响,营造家庭教育的法治氛围。

(3)提升了家庭教育生态信息化水平。 一是认识时代特点,把握信息时代对教育生态发展的影响;二是提升家庭教育生态中个人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三是探索“互联网+家庭教育”的建设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手段,提高对家庭教育生态问题把握的精准性、预见性和高效性。

家长学分银行建设,通过“嘉学习”家长学习APP的开发,让家长能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管理,准确了解家长学习和管理动态;在应用过程中提升了信息化水平。

(4)提升了家庭教育生态专业化水平。 一是培养专业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家庭教育师资培养的机制。让具备专业理念、知识及技能的专业人员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二是社会组织专业化。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为各类家长学校和机构推荐专业师资、教材活动。三是家长专业化成长。让每一个家长都有家长职业意识,把家长当作重要的职业角色,具备岗位知识。四是家庭教育管理标准专业化。管理过程对家庭教育生态各个相互作用的要素有精细的评价、科学的标准、规范的流程和精准的反馈。

家长学分银行建设,通过建设专家顾问团队、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专管员队伍、家庭教育志愿者等四支队伍,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的线上线下的学习管理服务。提升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通过对家长学校等相关参与主体考核评价,推动家庭教育生态要素的品质建设。

猜你喜欢
学分要素家庭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煮”夫
学分美食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恋练有词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也谈做人的要素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