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策略

2022-03-01 23:00李芹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问题链案例教学深度学习

李芹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帮助学生實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它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案例,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整合知识,探究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最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本文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中的“城镇化”一课为例,探讨使用案例教学的两个有效途径:第一,精选案例,一境到底;第二,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合理的问题链。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深度学习;问题链

深度学习是由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尔约在《论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最先提出来的,文中指出:“人的认知具有层次性,深度学习是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批判性地分析知识,寻求知识的意义,并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整合,最后进行知识迁移运用的一种高阶学习。”

传统的教学侧重于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和记忆,学生获得的是一堆孤立、松散的理论知识,缺乏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建构主义者认为,这并非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知识的习得一定是学习者自身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案例教学法突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案例,使得学生沉浸其中,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迁移应用,实现知识的深度习得。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城镇化”一课为例,探究如何使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1   精选案例,一境到底

1.1案例选取的原则

案例情境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是建构主义理论中帮助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学习资料”,案例情境的选取是否合理,对于“学习者”能够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至关重要。

首先,案例情境的选取应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真实、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情境可以直接出现在地理课堂上。这样的案例情境来源有多种,可以是新闻中的民生事件,也可以是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或者是某个地理现象,甚至是新上映的电影片段,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中的案例情境。教师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新闻事件,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案例素材。

其次,案例的选取应具有典型性。在生活中,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新闻事件、方针政策有很多,有的跟地理教学匹配度较好,有的则不仅涉及地理,在某些方面,更多的涉及其他学科,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并不具有典型性。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以课本知识为基础,选取那些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知识点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案例选取应具有适切性。所谓适切性是指案例情境既适应于教学内容,又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必须超越学生现有的水平,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案例的选取应为创设最近发展区服务。

基于以上原则,在“城镇化”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雄安新区”这个案例,一方面,雄安新区刚刚设立四周年,距现在时间较近,符合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对雄安新区有一定的了解,有关雄安新区四周年庆祝的新闻报道较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为了缓解北京、天津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雄安新区的发展可以看出城镇化的过程和表现,该案例既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适切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新课标的育人目标之一,“雄安新区的设立”是我们国家的重大举措,符合新课标“适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关切的内容”这一要求。

1.2案例的应用

案例教学有两种实施方法,一种是“一课多境”,即在一节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设置多个案例情境 ;另一种是“一境到底”,即在一节课中,采用一个案例情境,根据不同的重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设置问题进行探究。相对于“一课多境”来讲,“一境到底”的教学线索更加清晰,更容易创建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从而深度挖掘知识内涵,学生也更容易沉浸其中,实现沉浸式学习。

在本节课中,笔者采用了“一境到底”的教学策略,将“雄安新区”这一案例情境贯穿到“城镇化”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雄安新区”这一情境中对“城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具体如下:

首先,课堂导入。利用“雄安新区”的视频材料,导入课堂,视频材料中包含有“雄安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人口等情况介绍,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质疑。视频结束后,教师提出“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发展状况如何?这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城镇化’有关。”既引入了城镇化的课题,又为教学后半节课中的 “过快城镇化带来的问题”的应对措施,埋下伏笔。

其次,“城镇化”主干知识教学。教师使用了“雄安新区”近五年人口、面积的变化数据来分析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和标志”,加深学生对“城镇化”的理解;使用了雄安新区的城市管理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雄安新区”来进行交流、探讨和研究分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加深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

再次,“城镇化”主干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在完成“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和标志”等主干知识的教学以后,教师创建了与“雄安新区”案例相关的问题链,一方面呼应课堂导入,使得课堂结构更加完整,另一方面利用实例对本课的主干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与“交通、产业、环境”等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创建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超越现有的知识水平,达到提高能力、发展素养的目的。

2  创建问题链,引导深入学习

问题是启迪思维的一把钥匙,问题链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创建出来的一连串的问题,能通过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将思维引向深处,探究问题的深层次含义。

2.1问题链创建的原则

问题链创建要符合的基本原则有:目标性、小切口、情境性、启发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路明灯,问题链的创建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同时,要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的问题才更有意义,同时也会提升问题的难度。当然,在问题链创建时,不能一味追求设置过难的问题,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达到最好的启迪思维作用。

问题链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主要起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的作用,所以,问题链中每个问题的设置都应该从小处着手,小切口提出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寻找到答题的方向,以小见大,寻找到问题的本质。

层次性是体现问题链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据学生的思维规律,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层层设问,才能挖掘知识的深层次含义,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深度学习。

问题的开放性,使学生有了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生思维的碰撞,才会产生更加精彩的课堂生成,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学生学习更加积极。

2.2问题链的创建

基于以上原则,在“城镇化”一课中,笔者共创建了两条问题链。

第一条问题链:城镇化的含义及表现有哪些?城镇化的标志是什么?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城镇化的主要意义有哪些?

在这组问题链中,笔者把知识点转化成层次鲜明的一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容易找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城镇化的“含义”与“表现”“标志”之间,城镇化的“原因”与 “意义”之间都存在逻辑关系,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很容易发现这些关系。同时,这组问题链是从“认识城镇化”到“城镇化的原因”探究再到“意义”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思维探究的推进,有利于学生对“城镇化”的概念理解。

第二条问题链:结合城镇化问题,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设置雄安新区?采取哪些措施促进雄安新区城镇化的发展?为把京津冀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这组问题链主要是“城镇化”的迁移应用探究,分析“城镇化”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组问题链设置在“城镇化的进程”和“过快的城镇化带来哪些问题及应对措施”教学以后。教师提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结合城镇化问题,思考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设立雄安新区。”既呼应了课堂的导入,使得课堂体系更加完整,同时,对刚刚学到的“过快城镇化产生问题的应对措施”这一知识进行了应用检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缓解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过快城镇化带来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采取哪些措施,促进雄安新区城镇化的发展?”这一问题属于对“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规划,涉及“城镇发展”与“人口”“交通”“产业”“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在学生对“城镇化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雄安新区自身的发展条件,再借鉴其他城镇的发展举措,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招商引资,促进区域内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内分工与合作”等措施。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既实现了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又建立了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等环境方面的措施,说明学生在思考关于城市建设的问题时,既考虑了经济效益,又考虑了环境效益,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具有较好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三个问题:“为把京津冀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关于“交通”“产业”方面的措施,学生很容易想到,但对于“减少行政壁垒”“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等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寻找关键词“世界级”“城市群”,引领学生思考方向。

该问题链由“城镇化的含义”到“城镇的发展”,再到“城市群的发展”,体现了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处, 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   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建构除了自主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幫助”来实现,这里所讲到的“其他人的帮助”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在本节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主要采用了两种:第一种为自主探究。这种方法更适用于思维度较低的问题链,例如第一条问题链,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城镇化的内涵,寻找各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建立知识结构。这条问题链创建的意义即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理解“城镇化的内涵、表现、标志、意义”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即可达成目标。第二种是合作探究。对于思维度较高的问题链,例如第二条问题链,可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同学的帮助,在短时间内进行思维的自我完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一般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在问题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思维活动的推进,例如,在进行“采取哪些措施促进雄安新区城镇化的发展?”这一问题的探究时,教师需要提供其他城镇发展的成功案例,启发思维。本节课,教师提供的是“苏州园区‘产城融合’促发展”这一新闻,引导学生从“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促进一个城市产业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学生提出“发展交通,建设交通网”时,教师提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1.5小时双城通勤圈初步形成”这一新闻,进一步验证了学生提出的“交通发展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化、城市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本节课的第二条问题链中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化身为城市的规划师,大胆说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措施。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自己提出的观点产生怀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来的这些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自己判断是否可行,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元翔. 深度学习:本质与理念[J]. 新教师,2017(7):11-12.

[2]董瑞杰. 问题链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教学2021(2):14-17.

猜你喜欢
问题链案例教学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