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21 15:27蒋文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蒋文婷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摆脱应试教育的误区,指引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展示出自我的个性。就当前的教学实际而言,教师可以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展开课程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科素养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08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如此,在阅读中,需要教师更新教法,需要学生主动探究,需要实现与文本的深层交流。阅读,是为了更深入的思考,更是为了使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在语言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要在思维鉴赏等方面为学生的阅读打开通道,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阅读中真正找到乐趣,从而,让文本中的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阅读模式化、套路化、试题化、被动化等,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那么,学生的素养提升便无从谈起。阅读,首先是读文字,而后是读情感,在阅读的世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文本内容产生思想共鸣,激励学生在此类阅读中培养涵养品性,铸就精神壁垒,从而,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初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内容与阅读教学的价值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的内容,主要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互为补充,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阅读是有关心灵的旅行,在初中语文课程学习中,教师更要看重阅读的重要性,让课堂因阅读而熠熠生辉,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素养。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初中生的年龄阶段而言,阅读是精神给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关照自我,也可以警醒生活。学生正处在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更迷茫,对于阅读更有渴求,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沉浸其中的机会,更要给予他们自主空间,使课堂焕发出智慧之光,引领学生的生活之路。不仅如此,课堂上的文本阅读,还可以延伸出更多课外阅读的空间,这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带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文学世界,以文学之启迪,为学习和生活注入热情。

2.感受文本内容的文化气息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础。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使学生关注到文化的力量,用这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的品质发展,感受其文化气息。在文化的世界中,学生更能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影响,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借此,指导学生用文化引领生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用书香浸润学生的生活,语文学科的特质也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发挥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是一种心灵的关照。在阅读的世界中,学生的思想可以与文本中的思想产生共鸣,在深深的共鸣中,学生也会产生思考的欲望,他们会关照到自我,关照到周围的人或者事情,在想象和联想的世界中,让学习可以有所感悟。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中,教师要关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积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从而,让语文学习不再呆板,不再形式化。当前,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化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被动化的学习方式依然存在,课堂成为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舞台,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如果,教师还是让初中生不断记笔记,解释词语,记录中心思想,那么,这样的被动学习会阻碍学生的素养发展。当前,很多教师都在讲,讲的是什么呢?是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这样,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思想,只能在固定化的文字中麻木思想。

2.试题化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在课堂上,总是会寻找一些给分点,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如此,谈一下修辞,找一下标点,分析某一句话的情感,这样,就直接造成了文本阅读试题化的现象,将一篇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文章肢解,失去它应有的美感,也失去了阅读的灵魂,这样的教学策略是极其不可取的。教师要保持阅读文本的审美性,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阅读中收获更多自主性的内容。

3.模式化

教学应该是灵动多姿的,在阅读中,更是如此,它应该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一种多元化解读。当前,很多教师忽视教学内容的特质,无论什么文章,千篇一律的展开教学活动,模式化严重,学生的素养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固化课堂模式,文本探究模式,事实上也是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4.枯燥化

当前,在课堂中便存在一种枯燥化的现象,教师只管灌进去,而不管输出来,只是一味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文本内容,毫无趣味性和引导性,如此,学生缺乏自我参与的鉴赏力,更加不利于学生的素养形成。

三、形成当前阅读误区的原因探究

为什么会形成上述问题呢?教师的原因值得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应试理念深厚、课堂组织形式单一、关注个人形象等方面。很多教师缺乏对于学科素养的正确认知,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课堂视为自己的舞台,却不知无论自己表演的多么精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发展,也是毫无效果的。就学生方面而言,他们习惯“喂食”式教育,长期以来,学生会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主动探究意识薄弱,兴趣不浓厚,这样,阅读便失去了价值。在学习中,学生还缺乏深度研究的欲望,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处于停滞阶段,就此,使其思考方式也将更加单一。就初中学生的家长而言,他们往往过多的重视学生分数,自身也非常焦虑,使得学生也唯分数是瞻,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在家长以及教师的重压下失去对于文本深度探究的欲望,也使他们在这样的学习中,缺乏应有的情怀,逐渐成为分数的奴隶,文化素养无法得到提升。

四、解决初中阅读问题以及提升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素养提升方面做出尝试,主要可以从兴趣培养、想象、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熏陶等方面做出努力。

1.兴趣引路,鼓励学生语言表达

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语文需要表达,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给予学生自主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恰当引导,尤其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与语言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乐于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就文本的内容而言,教师设计的角度可以多样化,既可以从延伸思考的角度,还可以从语言重建的角度,使学生丰富语言储备,增强语感。初中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越来越强,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特征,从学生实际理解能力为出发点,感悟文本的语言价值,唤醒学生语言参与意识。

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透过对文本的阅读,提升其语言建构能力。“同学们,《春》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它的独特之处,那么,你认为它的语言表现力是如何彰显出来的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朱自清眼中的春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阅读更加有积极性,也更加有重建语言的乐趣,它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素养的展示。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感受画面,构建语言逻辑,如此,素养便可以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可以透过阅读文本来实现,这样的阅读需要兴趣作为依托,让他们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突破自我,对于文本的阅读更加深入,更加有审美能力。

2.展开想象,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想象,是阅读的重要途径。想象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够让学生在自我的思维空间中实现一种与文本的延伸对接,也使其在这样的想象场景中不断丰富精神体验。当前,初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不仅如此,还惧怕学生会思想偏激,脱离答分要点,在课堂中着力完成教学任务,明确学生思维方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的想象是不要有局限性的,更是激发学生阅读潜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考空间的价值,更要以一种轻松、自由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使其提升审美素养。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的阅读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参悟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同学们,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相信你能够想到一个母亲与自己孩子相处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母亲的慈祥面容你是不是经常会遇到呢?在我们生活中,你怎样看待自己的母亲呢”。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积极联想画面,与自己母亲相处的每个瞬间都清晰的浮现出来。这样,他们便可以将文学与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使思维更加开阔,延伸开来的思维也更有其个性色彩。

想象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在想象的世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的方向,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文本拓展内容中,积极为学生搭建思维之桥,讓他们可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品质。

3.提炼思想,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审美奖赏,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必备要素。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懂得善恶美丑,了解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件,让课堂能够在这样的辨析中懂得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在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在其中引导学生提炼思想,感受文本的思想情韵,指导自己的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更能够指导生活。在文学作品中,教师更要给予学生一些鉴赏的空间,使其明辨生活,找到文本中的思想闪光点,从而,将鉴赏落到实处,也在文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初中生的精神风貌更美好。当前,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会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一些片面的思想置之不理,从而,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思想发展。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提炼出其中的那些积极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同学们,在文本的阅读中,你应该可以看出那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实意义。你认为紫藤萝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美好的景色吗?你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挖掘一下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想更加深刻,他们会懂得如紫藤萝般的人生,了解如紫藤萝般的人生价值,而且在其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窥看自己的生活本质,了解自己成长奋斗的价值,关照学生的思想品质。

提炼思想,将鉴赏能力的培养放在课堂重要环节。不仅如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打造自主课堂,引导学生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便可以将青春期的迷茫感逐渐削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挖掘文化,浸润学生美好心灵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特质,积极引导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其中的精神财富,进而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挖掘文化特质,需要教师深入的研读文本,在此基础上,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核,从而,使学生的心灵更加美好。当前,初中生在文化品质的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文化思维、文化理解深度不够、缺乏文化传承意识等方面。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出其身上的那种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们对于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有承继之心,也让他们更加积极感受文化,体验文化。

例如在《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挖掘出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内涵。“同学们,当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你应该如何选择呢?”学生们倍感迷茫,“其实,古人曾经告诉我们,我们要有一颗会选择的心,在鱼和熊掌之间选择,便要有所舍弃,欲求不满,就会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学生们若有所悟。这样,他们内心便了解如何适度取舍,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能指导学生的生活。

挖掘出语文文本中那些文化基因,使初中生将文化思想形象化、生活化,从而,用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彻悟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形成传承意识,从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外重视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是学生的,在自主性展示方面,教师也要做出尝试,让每一节课程都可以真正为学生而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阅读教学的突出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唤醒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从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鉴赏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为学生服务,使他们可以真正展示出自己的思想个性,以此为出发点,让能力形成于无形。

参考文献:

[1] 任嘉春《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散文教学研究》,《中华少年》2020年第11期。

[2] 刘晶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教育探索》2016年第11期。

[3] 许朝艳《建设语文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新课程导学》2020年第8期。

3720500589293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