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方法浅谈

2022-06-13 06:01贺雪琴
学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渗透小学语文

摘 要:语文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能够让其了解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对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但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传授其做人的道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从课堂导入、课文分析等多方面探索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9-011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3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重心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以往教师更重视学生的成绩,总是以分数来论高低,而现下在传授知识时更重视对其品格和道德的培养。正所谓,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却无法填补道德上的空白。对此,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将思政教育合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新时代下的思政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年龄尚小,认知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判断能力也不足,其情绪和学习状态都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素养,有助于及时纠正其错误的观念。另外,在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修养的五个阶段,而修身指的就是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被古人放在首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1]。当下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虽然与古代教育在形式上有不同之处,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高素质人才。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方法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渗透思政教育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时,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和利用。教材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教学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借助作者生平事迹、课文时代背景等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1. 介绍课文时代背景

在语文教学中介绍课文时代背景,不仅能够为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做铺垫,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中心思想。再者,教材中收录的部分文章本就是在不同时代下创作的,详细地介绍并分析课文背景,能够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换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渗透思政教育,也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要重视对课文时代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本阅读联系在一起,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培养其品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2]。

在当下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会更习惯于直接讲解文本知识,忽视了介绍课文时代背景对思政教育开展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中多是直接接触课文内容,没有感受到思政教育,对文本内容的创作背景一无所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典故时也较为吃力,无形中给教学增加了难度。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素养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教师引导方式不当的情况下,还容易产生厌学心理。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融入课文背景介绍内容,以多媒体、交互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载体,将背景知识点向学生展示出来,并结合当时的热门事件分析时势,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就对作者的创作初衷及所生活的时代有初步的印象,这可以为后续总结文章主旨、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更容易凭借关键句或“字眼”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分析作者生平

在语文课堂中分析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其领悟文本意蕴,对渗透思政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部分课文作者是名人或伟人,通过介绍其生平及创作文章时的人生经历,能够更好地鼓舞和感染学生,对坚定其政治信仰也有一定的帮助。换句话说,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分析作者生平事迹来渗透思政教育,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作者有代表性的事迹,呈现出一个个丰满的作家形象,让其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感悟做人做事的智慧,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过,从当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并不重视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跡,多是按照“姓名、生卒年月、主要成就、代表作品”等顺序简单介绍,或是在课堂中一语带过。很多教师认识到了介绍作者生平事迹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观念上的影响,其多会有意将作者的形象完美化,难以让学生产生认同感。这种僵硬的介绍方式,不仅失去了渗透思政教育的机会,还会让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疏远,抹杀其深入了解作者的欲望。

对此,教师在课堂中讲解课文前,要先带领学生分析作者的生平事迹,并重点介绍创作文章阶段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引导其利用名人成长经历来感悟生存智慧,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化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或是思维导图的方法,对学生思维展开引导。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时,要避免将其塑造成完美典范,要实事求是分析作者的优缺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的性格,并推己及人学习作者身上的优秀品质,达到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本质就是为学生提供道德行为上的榜样,学会从自己和他人身上来区分善恶,从而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基于此,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通过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完成对自身素养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升华,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FC12B120-4DCA-4DE2-ABAD-C99FBC08EEB5

(二)在课文分析环节渗透思政教育

课文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也可以在这一环节中渗透思政教育,通过对人物形象、课文主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

1.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文学作品必备的能力之一,其往往带有独特的思想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来分析讲解,可以强化其身上的闪光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借由分析人物形象来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对主要角色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创设这一人物的初衷与深意,从而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虽然会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但没有认真思索过人物赏析的目的是什么,教学存在较高的盲目性,导致了对学生道德培养的缺失[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人物形象时,也普遍存在兴致不高的情况,也很难领会到课文中人物形象對人思想产生的影响,难以发挥文章的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人物形象深入探究的兴趣,进而影响到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对比外貌、性格、语言、神态及揣摩心理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带领学生了解人物的感情世界,深入人物的精神家园,从而彻底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这对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文章主题有一定的帮助,对作品的现实意义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或心理变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折射出社会现象,这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性中有珍贵的品质,自然也会有弱点,引导其对“人性”有更客观的认识,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的开展。

2. 探讨课文主题

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重视对课文主题的分析,还要合理渗透思政教育,借助课文主题剖析人性或处世之道,指导学生与作者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形成积极正确的道德观念。换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深入文本阅读,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加强对文章主旨和思想情感的掌握。同时,让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实现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因为自身缺乏组织经验、教学素材匮乏、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无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主题探讨活动,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无法在课堂中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也阻碍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完善教学策略,把握好主旨情感,从文章的主旨思想中提炼出思政教育内容,并对应文章内容展开探讨,可以联系题目对文章主题进行探究,也可以在开头、结尾的分析中提炼出关键词语,还可以从抒情语句中寻找作者的写作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利用以上的方法和思路深入对文本内容的掌握,并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引导其成为真正品学兼优的人才。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写作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写作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渗透思政教育。而且写作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还是作文的情感表达,都能够体现出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就是说,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指导,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将思政与写作相结合,兼顾文化学习和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发展。但当下的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在写作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性,仍是习惯于单纯讲解习作内容和材料,很少会对其思维进行启发,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思政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却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足以创新教学形式,而且多是以笼统的形势和标准进行写作指导并布置写作练习,教学过于形式化,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教师所说的技巧进行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道德素养都得不到提升,对写作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自身教学理念,并在全面讲解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写作技巧,从文章的命题、情感的投入等方面提炼出思政教育内容,并开展有效指导,并根据学生的作品来展开针对性的点评,让其了解自身写作的优缺点,重视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元素,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另外,透过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掌握其心理活动,把握其思想立场,从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才会逐渐提升,并将写作练习与做人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质。

(四)在语文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课堂中开展语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其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语文课堂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课本剧改编、名言警句比赛、绘制手抄报、辩论赛等,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渗透思政教育,学生也可以在符合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4]。

但当下语文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往往无法有效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多是凭借主观臆断来完成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导致活动设计经常会出现难度过高、与教学结合不紧密、不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等不合理的情况。学生对于这类语文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活动中也多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思政教育的开展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语文活动时要先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并对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充分的了解,再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小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课本剧表演是较为受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并在改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让文本内涵更有深度,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再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其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使思政教育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会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主旨大意、思想情感等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让学生形成“爱国、诚信、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提升其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而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教师要在课堂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其贯穿在新课导入、课文分析、写作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林林.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国际公关,2020(12):98.

[2] 蒋玉娥.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相关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教育,2020(25):73.

[3] 樊莉.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贵州教育,2020(13):15.

[4] 郑丽芬.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2020(23):54.

作者简介:贺雪琴(1976.9— ),女,裕固族,甘肃肃南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FC12B120-4DCA-4DE2-ABAD-C99FBC08EEB5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渗透小学语文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