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7-06 09:15余敏诺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初中生创新能力

余敏诺

【摘要】初中不仅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更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的重要时期.为保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高效学习,进而于此基础上实现长期学习,形成终身学习习惯,主动思考、习惯思考并形成灵活的思维逻辑,本研究由创新能力展开,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提出策略.策略就教学方式、设计等内容展开,以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展、培养思维灵活性四个角度实现分析,意在根据此类内容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与思维培养方式,引导学生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具备创新能力,实现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初中物理;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解释各种现象、阐述客观事实的学科,具有较强严谨性,能够于阐述客观事实的同时明确科学逻辑,解释事物中所包含的原理.就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而言,其既属于基础知识,亦是学习的开端.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如何使学生在基础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习与积累,进而由此实现拓展与创新,运用灵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一直是教学过程中亟需实现的目标.

由此,还应从教学实际展开分析,由培养策略作为主要方式,进而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渐具备创新能力,于知识学习中实现积累與应用,以此形成创新思维,基于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实现长远发展.

1 结合生活,引发学习思考

物理学科的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重视逻辑性,也更强调实际过程、客观规律,而这使物理教学更严谨,亦使其能够与生活中的事物结合,尤其是初中物理知识这种相对而言较为基础的知识.

借助这一特点,教师可从生活中将相关内容与教学结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更激发其学习兴趣,从物理知识的学习上对生活中潜在的物理知识产生兴趣,从“物理学”的视角看待事物,进而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具备较强的知识积累.

从培养创新能力的角度展开分析,这一培养方式在于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从兴趣形成习惯,形成学习习惯、看待事物的习惯,潜移默化地从知识学习角度做好积累,从理解实现分析,从分析实现创新.

结合实际设计分析,教师可从生活角度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其所掌握的知识初步提出判断,随后以教师引导的方式了解相关知识,将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教学中的内容,基于学生思考形成“设想”,随后根据物理知识分析此类“设想”,得出正确结论,进而明确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实现知识导入,根据生活中的某种物理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进而理解概念.

例如 在物理光学现象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吹泡泡”这一简单而常见的现象展开分析,随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泡泡的颜色出现变化”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发现光照角度不同颜色不同、泡泡的颜色会随着附近物体的颜色而出现变化等“设想”实现分析,随后提出物理学知识与概念,引导学生将思考过程中所提出的“设想”与物理学知识结合,了解光的折射、反射等知识,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

立足于教师角度而言,这种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思考角度展开分析,进而在思考过程中以自身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或是设想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作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随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将理论知识、定义概念与生活实际所结合,不仅能够实现从物理学知识角度对生活事物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了解物理学知识后尝试以此分析身边的事物.

于此分析活动中,能够有效分析的内容验证了学生的猜想,使学生产生“学有所用”的成就感,而尚未能够分析的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希望能够借助物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最终解决疑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言意味着从兴趣角度打好基础,即主动猜想、主动分析,实现培养的初步目的.

2 鼓励提问,打好创新基础

疑惑是学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事实上物理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与理念的出现皆与疑惑有着密切关系.从物理学角度而言,物理学知识的发现与总结常伴随着实验,而大量的实验内容更是出现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因此,可以此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疑问,以现阶段较为丰富的教学技术实现对实验的“重现”.

例如 在讲授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因以往并未学习相关知识,并未形成完善知识体系的原因,较易出现疑问.如液体的内部压强是否受液体本身影响、不同液体在压强表现方面是否存在变化等相关问题.这种问题很容易占据学生的思考“空间”与注意力,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问题若无法得到解决,一段时间内其很难分散精力至其他方面,若教学过程中并未涉及,或是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角度使学生切实了解,便会对学习产生影响,简而言之便是由于问题导致“听不进去知识”.因此,为解决此类问题,教师于教学设计前便应切实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先设计,以准备实验材料展开实验或是借助教学技术,从视频、图解等方式做好解答疑问的准备.教学开始时,当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在标准实验方式下针对问题实现分析,如可用u形管压强计作为实验工具,分析盐水、自来水的压强是否存在差别,同一液体在不同高度是否存在压强差别等.若不具备条件,教师可预先通过教学技术,如网络中获取相关视频或是教师自制相关视频的方式,通过播放视频完成实验,以此解决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以实验解决疑惑.

此外,教师还应适当鼓励提出疑问的学生,对其进行表扬,进而促进教学氛围的形成,即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从实践角度证实猜想或是相关内容.

就此类教学方式的目的而言,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基础,即在了解相关知识、对以往所学知识较为了解的基础上主动思考进而产生疑问.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性特点,基于定理对客观事实进行阐述的同时更需要具备求真、求实的精神.学生提出疑问而实现学习的过程意味着对其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这种能力会随着学生掌握知识逐渐增加而提升,进而引导学生基于兴趣、思考提出不同内容,将知识切实与实际结合,由实际验证知识的方式较教师口头讲授、学生单凭记忆掌握而言更有效率.

3 科学评价,合理引导发展

科学评价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更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不同、思考方式存在差异,而这便会导致他们理解知识的方式不同、习惯不同.作为教师,在整体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以引导为主要方式尝试向学生提出建议,使其明确发展方向.结合物理教学,此类“引导”的主要实现方式便在于科学评价,以及评价后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如教师可于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同“学习”,而并非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实现方式,结合具体内容而言,以测定物质密度这一实验为例,学生们希望了解不同材料的密度,而因材料存在差异,不同物质的结构不同、存在杂质等原因,实验中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此时,为解决问题,教师还应与学生一同以“回顾”的方式展开分析,根据教师引导,以学生提出“选取平均值”的方式,以此降低误差.就物理学知识角度而言,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在于实际过程中很少存在单一物质,而此类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可能较为难以理解.

因此,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物质中可能存在杂质,进而对结果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可充分关注学生情况,明确其思考的关键点即着力点所在,为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知识,引导有兴趣、有时间的情况下尝试学习并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充分积累、积极思考为学生提出创新思路而提出评价.

以上述实验为例,一些学生可能对“平均值”的相关方法有兴趣,而教师便可将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基于鼓励评价展开创新学习的引导;一些学生可能对“杂质影响”的相关内容较为感兴趣,教师亦可以此实现鼓励评价,引导其了解一系列的化学知识,将物理学习与化学学习整合,基于实际为学生推荐学习内容,在了解知识、积累知识的基础上便于学生通过实际方式解决自己的疑问,为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4 培养思维,注重灵活创新

思维的培养相较于书面知识的学习、理解而言更具难度,属于长期的、持之以恒培养后所具备的内容,亦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存在较强关联.立足于教师角度,为保障学生能够切实实现思考与分析,逐渐具备创新能力,还需从教学实际实现设计,以拓展提升方式引导学生逐渐具备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结合实际而言,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常以教师固定的方式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适当在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实现拓展与引导,从解题思路方面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思考解决问题的其他方式,进而培养创新思维,使积累转变为有效思路,以量变带动质变.从整体角度而言,教师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创设一个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問题的教学情境.

例如 在力学计算知识的学习、应用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进而以此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后主动思考,出现“问题是否有更多解决方法”的问题.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并尝试与学生“共同”提出设想,随后以此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进行多方面思考.

此类方式以拓展提升为根本,鼓励学生在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情况下,以证明方式实现分析,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不同思路面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灵活思考并分析是否存在“最优解”,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5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此为目的,基于实际实现教学设计,并于教学过程中应用设计并实现教学策略的实现,以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展、培养思维灵活性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理论掌握等教学目的并重,以学生发展为长期教学目标,基于教材知识实现拓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并于实践验证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物理学角度观察各类事物,形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特点科学评价其现状,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方式,使其逐渐掌握相关内容,进而具备创新能力,实现长远发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珂.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策略探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5):59-60.

[2]杨仁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2022,40(10):35-37.

[3]李怀军.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2(15):23-25.

[4]王菊珍.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2):84-85.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初中生创新能力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