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式教学实施策略

2023-02-23 08:00李咏琴刘春艳
求知导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实施策略高中地理

李咏琴?刘春艳

摘 要:问题情境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与核心手段。对问题情境式教学与综合思维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了问题情境式教学和综合思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情境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如坚持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明确情境方向、创设问题情境等。

关键词:问题情境式教学;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李咏琴(1998—),女,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刘春艳(1978—),女,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一、问题情境式教学与综合思维概述

(一)问题情境式教学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中的“境”必须“有我而在”,包含了主体在客体中的活动状态,具有“身临其境”的特征。情境教学法指向素养层面,着重强调学生在获得知识后的情感体验或者某种能力的获得。情境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育情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与通常所说的客观环境不同,它指导并反映特定学习情境中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行为特征和其他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改变个体思考问题的惯性方式[1]。

2.问题情境的概念

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让学生无法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已产生的认知任务,处于心理、智力困窘的状态。问题情境中的材料、图片、视频等内容能够引发学习者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学习者提出问题。

3.问题情境式教学

问题情境式教学以创设的情境为载体,让学生沉浸在解决未知问题的状态中,并且有能力解决,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綜合思维

1.综合思维的概念

综合思维指的是学生能够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的思维和能力,主要体现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三个方面。

2.综合思维的特点

综合思维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强调从各方面考虑影响地理事物形成、演变的各类要素。在气候、水文、土壤、工业、交通等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理事物是复杂的、综合的。综合思维的全面性要求学生运用系统的思维去思考影响地理事物形成的各种要素,从而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1]。整体性强调基于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及在分析地理要素的基础上对一个地方或区域形成整体性的认识。由于地理事物是由复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且要素在不同的空间会有差异,也会随时间发生演变,因此,对某一地方或区域的认识要从多要素出发,并且要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析。如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时,应从植被、水文、气候、土壤等多个要素进行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并不是某一要素主导的,进而加深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系统性要求对地理事物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受到影响,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长江中下游过度围湖造田,破坏了湖泊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调蓄功能,易造成洪涝灾害。

二、问题情境式教学和综合思维的关系

(一)问题情境式教学实施过程是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呈现完整的问题情境,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呈现一些无关的信息,学生很容易掉入这些无效信息的陷阱里,无法有效提取关键信息。对此,学生应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情境中构成地理事物的各种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取情境中的关键信息。但是,由于情境较为复杂,情境中出现的地理事物都是由多个密切联系的地理要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因此,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学生还需要对情境中的问题做出判断、分析,并进行信息整合和逻辑推理,使思维逐渐清晰。综上,问题情境式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有利于综合思维的培养

地理问题情境素材中蕴含许多地理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相同的情境素材,能够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想要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考虑问题情境素材的呈现方式,最大化地发挥问题情境对地理综合思维的启发性。

三、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情境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师需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给学生呈现非常规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问题源于情境,情境产生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材案例、生活实际、现代教学手段等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坚持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找出各章节的重难点,使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指向目标的特点。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对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全面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对应的情境素材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遵循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的规律,使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连贯性,问题难度要适中,不可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启发性原则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前提下,教师可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情境素材,设计合适的问题,制造悬念或引发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真实性原则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地理课堂上的内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如讲到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城市里的自来水来源于哪里,最后又去往何处,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这样既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让学生的综合思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形成,落实课程理念,提升教学的科学性。

(二)正确分析教学背景,明确情境方向

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紧紧围绕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的重难点和考试的侧重点调整教学内容,构建逻辑严密的教学结构。接着,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现有的认知水平,合理设置情境难度和教学节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通过视频、图片等手段呈现。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河流地貌”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V”形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貌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的发育过程,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好铺垫。又如,在介绍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可展示不同气候对应的区域景观,如沙漠、草甸、雨林等,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生动,可将地理知识由静态变成动态。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依据综合思维的指向,精心预设问题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关注地理要素的关联性。地理环境是一个由多个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综合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问题情境中出现的地理事物,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全面认识、分析并归纳构成地理事物的各种要素及其特征。由于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所以某一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或者地理事物发生变化,如某一区域的土壤要素发生变化,其土地利用类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地理事物整体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角度来分析与理解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可从空间尺度变化的视角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构成地理事象的相关要素,使其认识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此外,因为地理事象本身的空间性明显,所以时空综合更多的是强调将空间性和时间性相结合,动态思考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教师应立足于时间尺度的变化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

当问题情境的素材来源是具体的地域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综合考虑区域内部和区域联系两大方面:第一,对于区域内部问题的分析应着重于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区域的影响,落脚点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在设计或提出与区域联系相关的问题时,出发点应该是对区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这可以通过比较区域之间的不同组成要素来展开。

(五)优化呈现方式,把握实施过程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者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要“满堂灌”,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如水循环、城市空间结构、区位因素等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来呈现问题情境,如针对东北湿地面积锐减问题,让学生扮演当地居民、地理学家、政府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提出整治措施和發展建议,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每个问题出现的时机,使问题与学生的思维相适应。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提问,可能会打乱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问题的呈现时机,把握课堂节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

(六)重视体现区域背景,善用区域比较

区域之间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分布与联系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区域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或者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知识经验,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当教学内容或者创设的问题情境偏离学生的知识经验时,教师应该补充相关背景信息,让他们有“迹”可循,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

通过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我们可以把握不同区域发展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理解区域交流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以某一区域为背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时,应关注区域之间的差别,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区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后,在探究美国农业生产机械率比我国农业生产机械率高的原因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梳理两个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特点,厘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美奇,宫丽红.情景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厘清[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68-69.

[2]李昀唏.基于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实施策略高中地理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