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探索

2023-03-23 17:27赵平有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效性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赵平有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实施的有序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向。在开展物理教学时,教师要先明确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再以其为基础,创新物理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实效性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是学生物理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进而为学生未来更深入的物理学习与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物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物理观念指的是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要求学生掌握并形成相应的观念意识,学会运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思维指的是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要求学生学会进行科学推理与科学论证,从而解释自然现象和解答物理问题,学会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解决复杂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敢于质疑,敢于探索,能积极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科学探究指的是提出物理问题、做出假设与猜想、获取与处理信息,以及能根据证据来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要求学生具有实践探究的意识,能积极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能制订合适的实验方案,利用科学技术来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与材料,最终能根据科学的推导探究来解释实验现象,并在实验进行中与结束后能与其他人进行充分地交流探讨,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与反思。科学态度与责任指的是要求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尊重物理结论和实验结果,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良好沟通与合作,不迷信权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学会实事求是,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 翻转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多设置一些师生互动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课堂还给学生。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在课堂中教师将不再利用大段的时间讲授知识,而是将课堂的宝贵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以设计问答的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其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明确重、难点知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研究主题和简要思路。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不断创新思维,积极思考,最终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施以问答引导式教学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翻转,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有明显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时,教师先提出了一个生活化问题:同学们,怎样在黑暗的房间里找到想要的物体?学生听后兴趣高涨,小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光,那么我们看不到物体。由此引出了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光现象。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光从何而来呢?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的幻灯片,学生在观看、讨论后得出了“光源的特点是能够自行发光”这一结论。教师又提出问题链: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在不同物质中光的传播路径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区别和特点呢?光进行直线传播需要有哪些条件?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适当地引导。然后,学生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在相互质疑与认同的过程中,大家逐步解决问题,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课后,学生反映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也清楚理解了光的传播过程与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2. 依托实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并以此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物理实验来说,观察和实验操作是探究学习的两个重点。学生不仅应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加以分析与思考,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更应学会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避免产生较大误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开放性较高的探究实验,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性实验。首先,提示学生可以从物体浸入的深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等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組,让每组学生自行操作探究,并记录好实验数据,最后大家根据自己所测得的数据展开讨论,得出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的实验结论,并集中分析了在实验过程中测得的实验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通过开展此类自主探究型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对有关物理知识有更深的认知与理解,还能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其他同学互助合作,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发散创新思维,并让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物理思维,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

3. 结合生活,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这一章时,很多学生对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个概念较为模糊,这时教师可以将这四个概念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熔化吸热:海产品市场的小摊贩们为保证海产品新鲜,常把冰块放在海产品上。凝固放热:冬天为了有效防止地窖里储存的蔬菜被冻坏,可以放几桶水。汽化吸热:当人们中暑时,可以涂抹酒精、清凉油等解暑。液化放热:烧水、做饭的时候,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通过观看这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借助生活情境更好地理解这些物理概念,并感受到物理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借助翻转课堂、依托实验、结合生活,积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培养具有良好物理核心素养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恒彬. 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J]. 学苑教育,2021(28).

[2]郎芸.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27).

[3]许学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探研[J]. 成才之路,2019(21).

[4]葛玲玲. 把握核心素养实质,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 新课程(中),2017(10).

猜你喜欢
实效性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