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2023-04-11 03:54钱爱芳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方法指导低年级课外阅读

钱爱芳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由于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实践经验,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做好过渡环节。本文首先要求学生的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次帮助学生做好阅读的课内外衔接,最后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词语积累。这样在低年级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通过具体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自身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3-0209-03

語文新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也就是说,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如此庞大的阅读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实现。低年级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把握住“关键期”,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帮助孩子找到了开启课外阅读这所大门的金钥匙。

1.过渡要循序渐进

刚学完拼音的孩子,借助拼音阅读的速度很慢,读了后半句,忘了前半句,如此断断续续的朗读会有一种挫败感,也不利于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如果一下子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会非常困难,容易产生疲劳,影响了阅读的热情。所以需要有个过渡阶段,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最初,以教师讲故事为主,讲到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鼓励孩子借助拼音自己出声朗读剩余的半句话,必要的时候,教师要耐心指导,及时表扬,以增加孩子自己阅读的信心。再根据孩子朗读的熟练程度,慢慢减少教师讲的部分,增加孩子读的部分。如此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两三个月后便可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好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阅读与其他事情不同,不可能立竿见影。教师要懂得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来,待孩子能熟练朗读之后,允许他们默读。从大声朗读到默读,这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不需要特意训练,教师只需要对孩子阅读形式的转变给予肯定就好。

不但阅读的形式需要循序渐进的过渡,阅读的内容同样要过渡。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阅读的是绘本,色彩鲜艳的图画,少量浅显的文字,是他们选择绘本的原因。所以,课外阅读从绘本开始,以“故事”为核心,有助于保持孩子阅读的热情,产生快乐阅读的体验。随后适时地推荐长篇文字读物让孩子发现文字世界的乐趣,逐渐从绘本阅读过渡到纯文字的书籍中,真正爱上阅读。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由绘本过渡到纯文字版图书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教师只管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尊重孩子的阅读节奏,从而激发孩子持续阅读的兴趣。督促孩子每天带好一本课外读物到学校,刚开始可以是绘本,逐渐过渡到拼音读物,让孩子每天与心爱的书本相伴,让书香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

2.开卷有益

(1)与教材相关的读物

每一册教材都会收录一篇“快乐读书吧”,它是语文教材编写者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阵地,是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指引。它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每一篇“快乐读书吧”都有一个主题,分享与本册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目,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读物;引导孩子根据推荐选择一些程度适合的读物进行阅读,培养朗读能力,强化语感。

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读读童谣和儿歌”。童谣和儿歌的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深得一年级孩子的喜欢,很适合他们诵读和积累。孩子通过诵读童谣、传统民谣和儿童诗,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丰富的阅读内容中识字写字,受到各方面的熏陶感染。

与一年级下册读童谣和儿歌相衔接,二年级上下两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分别是“读读童话故事” “读读儿童故事”,并向孩子们重点推荐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神笔马良》《七色花》《一起长大的玩具》《愿望的实现》;还鼓励孩子阅读其他故事,如《尖尖的草帽》《会飞的枯叶》《长长的街树》《快乐鸡毛》等。

此外,低年级的语文教材还收录了很多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这些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形象鲜明,情节有趣,激发了孩子想要在课外阅读更多寓言故事的兴趣。特别是故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孩子多角度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而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读者能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除了“快乐读书吧”,语文教材还有很多配套读物,如“课内作家”“课外拓展”等栏目,这些加起来,要读的书目就不少。

我们也可以依托教材,从多个层面引入课外阅读内容,形成系统全面的阅读模式。学完一年级下册的识字篇《姓氏歌》,推荐孩子拓展阅读《百家姓》,明确传统姓氏的一般背景和规范读法。读完了《百家姓》,再引入形式上大致相似的《三字经》,如此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促进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增强阅读的鉴赏能力。

(2)不同版本的教材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教育专家精挑细选,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表现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充满了童心童趣,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选文内容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仅体裁广泛,内涵丰富,而且语言规范,难易适中,保证了可读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使孩子在学习和积累语言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全国使用过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版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师大版、鄂教版、湘教版、部编版、沪教版、语文版等。现在网络发达,家长可以从网上下载对应年级的教材课本,或通过网络购买不同版本的教材给孩子阅读,非常方便。

(3)优秀的诗文

课外诵读的古诗最好不要和教材重复,以达到真正扩充积累诗词宝库的目的。书店有很多古诗文诵读系列丛书,每个年级对应上下两册,都可以用来作为孩子诵读古诗的选择。除了诵读古诗,辅之以国学经典启蒙读物,鼓励孩子边读边记,熟读成诵。在识字的同时,重视引导孩子了解汉字文化,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激发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秉承“读进去、做出来、从小做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理念,指导整班诵读《弟子规》时每周制作生活力行表,加一些规范要求让孩子的体会更深刻,有助于孩子把《弟子规》的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3.阅读的目的是积累词语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阅读和写作。如果把写作比喻成装修,那么在语文课堂学到的知识好比是装修的设计环节,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好比是购买的装修材料,要写好作文,两者缺一不可。巧妙的构思有助于习作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丰富的语言能使习作内容更生动具体。只有设计,没有材料,装修成了空想,习作枯燥无味;只有材料,没有设计,装修失去了装饰的美感,习作则没有了重点,似流水账平淡无奇。课外阅读能使两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目的各不相同。低年级段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词语,丰富语言,为中年级的写作奠定基础。

“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孩子边读书边圈画优美的词语,有了明确的任务,孩子读得更专注,读得更有效。通过圈画,有意识地积累优美的词语,让阅读为孩子的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刚开始,可以整班共读一本书,教师示范圈画的符号,交流圈画的内容,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画出喜欢的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真诚地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及时解惑,保持孩子深厚的阅读兴趣。孩子养成圈画的阅读习惯,加深对优美词语的印象,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孩子圈画的内容,可以了解孩子阅读的认真程度、能力水平。如果圈画的词语仅是常用词语,说明孩子的阅读水平一般或沒有认真辨析;如果圈画的词语生动优美且不大容易理解,说明孩子已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准,可以进一步放手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阅读的空间。

积累是为了运用。当孩子进入二年级,鼓励他在写句子的练习中用上圈画的词语,引导用词的准确,检验对积累词语的内化、运用程度。或者在寒暑假进行每天一句的写话练习,用上当天课外阅读圈画的一两个词语,这样,孩子在阅读时对优美的词语格外关注,再把阅读中积累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模仿写话的环节中及时把积累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运用中发展孩子的思维与语言能力。

4.坚持亲子阅读

家庭是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要让孩子坚持课外阅读,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家长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阅读的质量;一个语文能手的背后,必定有一位积极配合的家长。当孩子学完拼音后,要求家长选择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进入阅读时光。建议每个家庭营造一个固定的阅读场所,孩子由刚开始父母带着到阅读角看书,发展到后来只要一有空就会自己去阅读区看书,逐渐形成习惯,达到理想的阅读状态。亲子阅读需要坚持。一年级时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二年级时,允许家长和孩子各读各的书,虽然读的内容不同,但是因为有了家长的陪伴,孩子更能静下心沉浸到阅读中;有了家长的榜样作用,孩子对坚持阅读有了概念。

指导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选择与孩子的能力水平匹配的优秀书籍。如果遇到一些名著确实不好读,或不感兴趣,千万不要逼着孩子静心去“啃”。正确的做法是暂时放一放,一段时间之后,待孩子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了很大不同,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改变,再把之前看不懂或不喜欢的书籍摆放在孩子面前,孩子更容易接受,阅读的效果也比强迫完成任务要好很多。

5.让诵读成为享受

相对于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古诗文的难度要大多了。一旦把握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排斥的心理,就很难培养兴趣,形成习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化难为易,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引导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理解了诗文的意思,背诵也就变得简单了。诗与画是相通的,两者有共同的审美特性。它们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选作绘画的题材,堪称“诗中有画”。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孩子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孩子深入体验古诗情景交融的境界,产生对大自然奇妙造化的赞美之情。

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还有暗含诗中的雪之“白”,江之蓝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一派赏心悦目的景象。让孩子在吟诵后,动手画图,根据想象画出包含近景图和远景图的春景,并激励孩子按诗中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给春景图上色,从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这样让孩子借助画笔来激发想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及其所蕴含的形象美,体会诗句无穷的意境,最终达到审美教育,背诵也变得简单。

在诵读的起始阶段,要降低要求,以不构成孩子的负担为准。孩子一遍遍诵读经典诗文,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孩子的理解、体会在层层加深。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间拥有魔法的力量,根据记忆曲线的规律,从“记”到“忆”是有过程的,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的过程。在背诵完一篇古诗文的半个月、一个月后,记得再次复习一遍,注重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如此反反复复地诵读,能在最少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背诵效果。

总之,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陆仁娟.谈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2(23).

[2]李瑞芳. 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微[J].吉林教育,2021(15).

[3]姚君丹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实践效果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2(Z3).

猜你喜欢
方法指导低年级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书面表达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