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校园足球”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07-29 15:22彭显刘爽
成才之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校园足球评价体系

彭显 刘爽

摘要:高校校园足球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足球教学之中。要在足球教学中以身体活动为手段,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以足球规则为落脚点,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以教学比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团队合作为抓手,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高校“校园足球”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打造体育文化,实现文化育人;课程思政的融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实践育人;以立德树人为引导,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思政素养考核;建立育人统一战线,实现协同育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校园足球;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02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足球运动包含着众多思政元素,如团结、尊重、拼搏、自强不息、公平公正等。那么,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足球课程教学?高校校园足球课程的思政功能具体表现如何?高校校园足球课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有何不足呢?带着这些问题,对高校校园足球的课程思政功能及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功能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园足球”课程思政的作用

1.以身體活动为手段,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在足球教学过程及足球比赛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各项技术动作,体能消耗较大,其对学生的心肺耐力、速度素质等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挑战着学生的意志力。在比赛中,这种挑战无疑是更大的。比如在比分落后时,学生需要迅速调整心态,避免产生急躁的情绪,而在处于优势时又要时刻提防对手的反攻,甚至在比赛失利后还要快速调整好心态准备下一场比赛。总之,学生在不断挑战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在坚持中促进自身耐力及意志力的提升,在心理上经历挫折与顺境、失败与成功的心境变化,这在潜移默化中能够不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优良品质。

2.以足球规则为落脚点,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一个人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在足球比赛中,所有队员都必须在比赛规则的规范下参加比赛。比如在足球比赛中队员野蛮的推拉行为有可能伤害到对方球员,又如在足球比赛中有的队员不尊重对手,不尊重裁判,这些行为都会受到裁判员的处罚。只有双方队员共同遵守规则,足球比赛才能在有序中进行。而高校校园足球课程思政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习足球规则,形成尊重、遵守规则的意识,这在潜移默化中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有遵守社会规则、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3.以教学比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竞技具有竞争性,通过体育比赛的竞争性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一条有效路径。体育比赛中优胜劣汰的特点明显,胜败时常有之,场上局势也是变化莫测,这使参与者始终都有获得胜利的可能,因此能激励所有参与者奋发向上。在足球比赛中,通过教练的排兵布阵,通过队员在场上的临场发挥,赛况有可能势如破竹,也有可能处于胶着状态,胜利的目标会促使队员奋力拼搏,而失败的阴影也可能笼罩在队员心头。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在激励着队员奋力比赛,都在激发着队员的竞争意识。因此,在足球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足球运动的竞争性这一特质,大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也能以积极的竞争意识对待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4.以团队合作为抓手,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其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并最终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2]。在足球运动这一集体性项目中,队员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只想着个人成绩是难以赢得比赛的。因此,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足球团体比赛的特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高校“校园足球”课程思政现状及问题

1.体育文化薄弱,文化品质不足

多年来,部分体育课堂过分强化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相对忽视对情感、人格和礼仪方面的培养[3]。在体育课堂上,部分教师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很难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这导致体育课程难以得到升华,难以形成体育文化,无法实现新时代的课程思政目标。打造高校体育文化需要资源投入,包括增加运动器材、增加教师足球活动指导,以及开发相关足球休闲设施或建立足球运动俱乐部等。然而,当前高校体育文化比较薄弱,文化品质不足。

2.缺乏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体育课堂上,部分教师虽然会教授足球规则、裁判知识,但很少落地实践。在足球比赛裁判实践中,比赛场景通常较为复杂,往往存在诸多难以预判的因素,如场上队员的言行、场下队员的情绪、场上或场下的突发情况等,如果不对这些情形加以实践,学生对比赛规则的理解将局限和停留在理论上,无法在复杂的环境下随机应变,导致所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3.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肤浅,教学方法单一

在足球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重视足球技能的教授,对课程思政理解得较为片面,没有深入挖掘与足球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这导致课程思政内容肤浅甚至匮乏,也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灌输式、宣讲式教学,这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

4.考核体系缺乏思政内容

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只关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忽视对学生体育品质及思想道德素养的考评。这样的考核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课程评价实际上是这门课程未来教学方向的指挥棒,课程评价体系如果缺乏思政内容,则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教师未确立协同育人理念

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责任,自己上好体育课,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即可。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此种观念是错误的。同时,部分体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平时的沟通较少,很少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沟通,无法拿到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也就无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三、高校“校园足球”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1.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打造体育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重维度下,都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这样,足球课程就能实现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传授学生社会规范的目标,使足球课上升到文化育人的高度。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意志力下降、责任感弱化、缺少积极的心态等问题,而足球课程恰恰能够“身心兼修,魂魄并铸”[4]。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足球课程培养学生的正向情绪、积极情感,提升学生控制情绪、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其次,通过足球教学对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塑造,是课程思政的一大要点。坚强、乐观、自信是学生应有的健康的人格,而课程思政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能够使学生在足球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努力拼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有相应的规则和礼仪规范,教师要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学习足球运动的规则及礼仪规范,了解体育文化,进而使学生学会遵守规范、尊重他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课程思政的融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实践育人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课程思政元素不应该从抽象的概念中抽取而出,而应该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探寻,从足球知识和足球实践的结合之中去寻找,要摒弃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片面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足球社团,对接学校相应的足球比赛,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参与足球比赛活动的组织策划,二来可以让学生对足球比赛裁判规则进行实践,既能提高学生的裁判水平,又能在瞬息万变的赛况下锻炼学生快速果断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裁判员是足球场上的“法官”,除了需要掌握裁判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一个合格的裁判员需要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而这些品质恰恰需要在实践中逐渐锻炼和形成。当学生在接受一场足球比赛裁判的任务后,除了要在思想和知识上做好准备外,还要对两队实力、队员特点、比赛场地等尽可能多地进行了解,并对自己的裁判水平和能力充满信心,在场上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同时在激烈的比赛对抗中要做到沉着冷静。由于足球比赛的常规时间长达90分钟,而且场地宽阔,裁判员需要根据场上变化情况进行跑动,因此裁判员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能。裁判工作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切实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3.以立德树人为引导,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课程内容架构的设计,课程内容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并以立德树人引导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使其打通教学全过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不能把思政内容强硬地塞进足球课堂,否则不仅违背课程思政的初衷,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高校足球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足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需要将上述目标进行有机融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身体体验促进心理体会,再通过心理体验指导身体训练,从而实现足球课程教学目标。而如何将更丰富的思政内容更有效地融入足球教学各环节,体现出足球课程特别而深刻的育人价值内涵,就成为足球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足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要尽量丰富,思政要素的融入要自然协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对思政要素进行切身体会,从而激发情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思政素养。例如,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引入奥运会比赛案例,让学生跨越时空体验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汗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必然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再如,在战术分析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国家队经典比赛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技战术,沉浸式地体会当年的赛事,学习优秀运动员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4.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思政素养考核

在任何学科、任何专业中,教学评价都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监督整个教学过程、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责,并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立德树人这一大背景下,高校非常有必要构建一套规范合理、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便检验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通常只是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这很难达到立德树人目标,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因此,在足球教学中,教师要把思政内容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技能评价,还需要把思政素养评价作为考核的重点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良好思政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缓慢的、曲折的、反复的,这就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特别的设计,重视过程性评价。

高校足球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如下。首先,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在课堂训练、教学比赛中的行为及表现。在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情境下,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学生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体能训练中有的学生不愿吃苦,在比赛进入僵局或比分落后时,有的学生会对队友进行抱怨,对裁判员有不满的言语,又或者在比分领先时有的学生会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形。这些现象都需要教师记录下来,形成过程性材料,以此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依据。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身进行纵向的评价,例如学生在比赛失利期间情绪烦躁、言行举止不得当,后又赢得比賽时,可以在赛后总结时特意将此问题提出,分析情绪对比赛的影响,这种自我分析和自我反省可以带给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更具体的思想教育。此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比起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该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这可以使评价更多元化、更具体、更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检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并能为之后的教学改革创新指引方向。

5.建立育人統一战线,实现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指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聚能量的有效互动[5]。足球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思政教育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在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承担、互利共生的原则下,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足球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建立统一战线,实现协同育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进行尝试。首先,足球专业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政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水平。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探索足球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将足球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联结。其次,足球专业教师要加强与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协作。足球专业教师可能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那么思政教师就要为其提供专业的思政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帮助足球专业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增进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这样,足球专业教师就能在足球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甚至可以对思政教育进行适度创新运用,进而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四、结语

总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每一位人民教师应该着重思考的新任务,而开展好课程思政又是新时代教师所承担的一份重任。足球课程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元素众多,高校很有必要对足球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及课程思政实践的路径进行深入的探索。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打造体育文化、理论结合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构建评价体系、建立育人统一战线等实践路径,加强高校校园足球的课程思政建设,并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化,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永昌.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探索[J].职教论坛,2021,37(08):153-157.

[2]赵壮道.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与理论特点[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03):16-22.

[3]何劲鹏,杨伟群.体育课程文化品质的缺失与重建[J].体育学刊, 2014,21(05):87-90.

[4]何劲鹏,姜立嘉.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体育学刊,2010,17(08):50-53.

[5]崔晓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21.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ampus Football"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eng Xian, Liu Shu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Jian 343009, China)

Abstract: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college campus football courses i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football teaching in a subtle and sile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llpower and character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in football teaching; using football rules as a foothol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rules; using teaching compet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etitive awareness; take team cooper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llectivism spirit. The main approach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footbal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re: to create sports culture and achieve cultural education by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houl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achieve practical education; guided by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ontinuously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establish a united front for education and achiev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universities; campus footbal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校园足球评价体系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沈阳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问题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