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3-10-24 13:27王玉栋
求知导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德育功能,可以通过正向引导与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深度教学理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展开探讨,简述相关概念及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从核心目标、课程资源、课后训练、信息技术、学习模式五个视角出发,结合教材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全面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关键词:深度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策略

作者简介:王玉栋(1979—),男,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虎关初级中学。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道德与法治学科受到了高度重视。深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透过文本资料分析事情本质,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获取更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成长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担负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的重要任务,是开展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利用好学科特性,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概念解读

(一)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单一性,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文本素材,还能让其通过课上学习实现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及实践能力。通常情况下,深度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尝试处理问题,掌握应用技能,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度理解”,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从而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1]。

(二)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课堂活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用最高效的模式让学生获取全面的知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能快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教师引领与不同学习模式下实现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初中生思维发展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通过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深度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设立核心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程质量的最佳保障。在深度教学理念下,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结合教育要求,立足学生学情,确定课程的核心目标,为学生设定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结合教材资源给予学生正向引导,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交友的智慧”为例,本节课以“网上交友”为主题,以促使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了解“我”与他人的关系,在网络交往中了解“我”与社会、国家间的关系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可将教学重点定为“网上交友的特点及其两面性”,将教学难点定为“机智地在虚拟世界与他人交往,利用网络优势帮助自己更好地走进社会生活中”。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初中生对网络交友这一话题并不陌生。在设立本节课程核心目标时,教师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融合,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交往,帮助其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基本的网络交往原则。如在教学本节课“慎重结交网友”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将核心目标设定为:了解正确的网上交友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可以对有关网络安全、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网络交友的利与弊,并引导其将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作对比,加强主题学习的渗透,在核心目标的带领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友观念,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让其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促使其真正领会网络社交的概念,在核心目标的驱动下获取较为完整的学习经验,学会理性地看待网上交友,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从而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2]。

(二)拓展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其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还应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特点,结合课外阅读、新闻资讯、影视作品等拓展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从更多视角观察所学知识,加深对教材文本材料内涵的领悟与理解,實现学习效率与课程质量的稳步提升。

以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例,本节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通过对生活中法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活需要法律保障”及“法律对生活的作用”,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本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多个情境向学生介绍法律知识。本课分为“生活需要法律”及“法律保障生活”两部分,在深度教学理念下,教师可结合生活情境及相关阅读素材,为学生拓展教材外的学习资源,运用真实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更加立体、丰富的法治知识,从而实现课程质量的提升。以“生活需要法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教学。如:父母要为新生儿申报户口、申办居民身份证,这与户口登记条例及居民身份证法有关;到了上学年龄,父母需送子女入学,这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义务教育法有关;父母年纪大了,子女必须赡养和扶助父母,这与民法典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关。教师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举例说明,能让学生将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产生深刻的印象,了解文本知识及概念定义,同时学会正确运用知识技能,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延伸课后训练,构建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此类片面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在深度教学理念下,教师可对课上活动进行延伸,将课堂表现、课后训练融入评价体系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构建实践活动,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强化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其在实践中进一步感知文本知识概念。

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网络生活新空间”为例,本节课程分为“网络改变世界”及“合理利用网络”两个部分。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辨别网络陷阱的能力,帮助其树立合理利用网络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本节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将网络资源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了解网络对社会及日常生活的作用。在本节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可结合学习主题延伸课后训练,以“网络促进社会发展”为主题组织实践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初步了解网络公益行动,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说说如何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诉求。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由探讨、搜集资料等方式,尝试将课上所学合理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得学习活动更加完整、规范,有助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课内”与“课外”的高效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益的学习经验,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3]。

(四)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随之进入课堂,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深度教学理念下,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巧妙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1.课前课中课后,巧用微课

微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其运用短视频构建课程活动,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合理应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巩固进行划分,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微课视频,使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与指向性,从而开展更高效的课堂学习活动。

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公民基本权利”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了解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并结合教材案例理解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重要意义。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并上传至班级群,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视频内容展开预习,初步了解本课所学内容并提高法治意识,对政治权利形成基本认知,为后续课上学习做好铺垫。在课上学习环节,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录制不同的微课视频,通过视频为学生详细讲解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意义及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宪法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在课后巩固环节,教师可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本课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識脉络,着重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分析,使得巩固活动更具针对性与指向性,让学生获取更多有效的学习经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2.线上线下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课程悄然兴起,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融合,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展开学习,进一步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以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踏上强国之路”为例,本课程分为“坚持改革开放”与“走向共同富裕”两个部分。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将线上资源与线下课程有效融合。如在课上学习“坚持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创设“直播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疑惑之处,同时根据学生的提问录制线上课程做出解析,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其更清晰、准确地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在线上课程的构建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记录课上讲授的内容,并将其上传到班级学习库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回放教师的讲解,提高学习效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在后台第一时间获取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点,从而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能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4]。

(五)调整学习模式,学会自主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所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能让学生获取较为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在深度教学理念下,教师可立足学情及课程内容调整学习模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以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教师可根据不同课程的主题构建不同的学习模式,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同住地球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树立全球观念”为主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本节课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其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综合性活动,在自由探讨与分析中发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如,“与世界紧相连”一课分为“中国担当”和“与世界深度互动”两个部分,要求学生以全球视野及变动性眼光正确看待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结合我国发展史展开讲解,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字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由此可见,在不同的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构建不同的教育模式,根据课题特性调整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构建知识框架,从而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5]。

结语

文章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深度教学理念下高效课堂的构建展开探讨,结合教育实例,从多个视角出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利用好学科教学特性,将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拓展课上学习资源,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度学习策略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2(36):10-12.

[2]杨丽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2(34):163-165.

[3]侯在朋.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2022(30):54-56.

[4]李照粉.深度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0):128-129.

[5]杨芳.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道法课堂问题设计的思维路径[J].华夏教师,2022(15):82-84.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