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卫生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3-10-30 16:37彭雅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乡村振兴效应

彭雅婷

摘 要: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的坚实健康保障。本文通过构建基层卫生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研究基层卫生公共服务能力的收敛效应。结果表明,全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但是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具有σ收敛,但是具有β收敛,表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目前不是一个稳态,但是落后的地区正以更快的速度追赶发达地区。为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要重点关注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水平,多维度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加快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步伐。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卫生公共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效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事关亿万群众身体健康。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和基层卫生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以基层为重点”放在首要位置。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与成效。2012-2021年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从91.3万个增加到97.8万个,床位数从132.4万张增加到171.2万张,卫生人员从343.7万人增加到443.2万人。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更大挑战。如何客观有效地构建和评价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深入剖析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新需求、新形势,分析现实情况,进而对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及服务能力路径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基层卫生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1.1 研究方法和体系构建

本文将研究范围设定为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从宏观层面分析基层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各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提供的卫生统计年报等,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法补齐。本文采用熵权TOPSIS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综合指数进行量化排序。

夯实基层卫生工作基础是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前提条件,发展成果的共享则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现实表现。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理论内涵涉及方方面面,难以通过单一指标来实现,充分考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本文借鉴有关学者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研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从广度、深度和健康教育程度三大维度共17个指标层构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服务广度、深度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石,健康教育程度与服务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是全体人民共享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障。基层公共卫生工作是否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影响是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纵深延伸的标准,指标层均除以农村人口,得以体现农村人口共享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程度。

1.2 测度结果分析

1.2.1 省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测算结果

根据熵权TOPSIS法,测算2011-2020年中国各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综合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综合水平指数均值从2011年的0.1486提高到2020年的0.1816,年均增长率达22.21%,整体情况呈增长态势。各省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年均值前五的省份,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这5个省份均属于东部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年均值低的分别为山西、吉林、云南、贵州、安徽,较低水平的大多数属于西部地区,只有一个属于中部地区,表明各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通过分析全国及各区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及演变趋势,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年均值分别为0.1684、0.1503、0.1482,但是东、中、西部差异显著,这是由于西部地区基层医疗设备及医疗资源的落后,进而导致了基层医疗设备的陈旧、看病就医的效率低下,医疗费用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让西部地区的基层医疗水平受到了影响,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对中国基层医疗系统的整体水平造成了影响。另外,西部基层地区条件较为艰苦,高素质高水平的医护人员很多都不选择前往西部地区工作发展,导致了难以满足当地医疗需求,使西部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事业难上加难。

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收敛效应

2.1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收敛模型的构建

由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程度属于效率指标的一种,随着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目标的稳步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水平很可能收敛于某一稳定状态,因此使用收敛模型研究我国省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长期变化特征十分适合。常见的收敛模型有σ收敛和β收敛。σ收敛是指各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离差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降低的趋势,意味着各国或者地区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绝对趋同,β收敛意味着落后国家或者地区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地区,即增长率趋同。β收敛是σ收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即若存在σ收敛,则必定存在β收敛,后续β收敛检验不用开展,因为若不存在β收敛,则发达地区将比落后地区增长得更快,国家或者地区间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将会无限地增加;若存在β收敛,则不一定存在σ收敛,因为,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减少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新的随机因素的冲击。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度量σ收敛的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α= ∑Nji=1(CPij-CPij-)2/NjCPij-

其中,CPij表示区域j内i省份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CPij-表示区域j内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均值,Nj表示区域j内城市的个数。β收敛是指随着时间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的区域具有更高的涨幅以赶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较高的区域,绝对β收敛模型如下:

lnCPi,t+1CPit=α+βlnCPit+μi+ηt+εit

其中,CPi,t+1表示第i个城市在t+1期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CPit表示第i个省际在t期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lnCPi,t+1CPit表示第i个城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t+1期的增长率。β为收敛系数,β<0说明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具有收敛趋势,反之则存在发散趋势,收敛速度为ν=-ln(1-β)/T。μi、ηt和εit分别表示地区效应、时间效应和随机扰动项。

2.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收敛性研究

2.2.1 σ收敛检验与结果

表3给出了全国31个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σ收敛结果。从省级层面来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变异系数呈现先减后波动的趋势,最高点出现在2015年,尽管期末值高于期初值,但不是平稳增长,所以不存在σ收敛特征。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管是交通还是通信条件很不理想,导致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基层医疗体系不够完善,例如基层医疗机构缺少医疗卫生设备、基层医疗卫生信息闭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等,目前我国各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尚未达到稳态,各地区间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没有绝对趋同。

2.2.2 β收敛检验与结果分析

β收敛是指随着时间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低的区域具有更高的涨幅以赶上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高的区域,二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最终达到同一稳态水平。表4给出了全国31个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结果表明:绝对β收敛是β系数显著为负,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存在绝对β收敛。尽管各地区包含地理区位、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自然禀赋异质性的存在,但是随着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自然资源匱乏地区或者弱势群体往往以更快的发展的速度追赶具有天然优势的区域。总体来看,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指数,判断其收敛性,检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如下:

(1)全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

(2)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具有σ收敛,具有β收敛,表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目前不是一个稳态,落后的地区正以更快的速度追赶发达地区。未来应重点提升落后区域、薄弱环节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纵深发展,更好的助推乡村振兴。

第一,重点关注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水平。

实行适应西部地区政策倾斜,增加与之对应的卫生收入,提高卫生事业经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引进高素质医护人员,强化政策鼓励机制,为西部基层医卫人员畅通晋升渠道,搭建东中西部基层医卫人员桥梁,源源不断为西部输入基层医卫人员。积极鼓励医护人员创办相关卫生附属产业,强化医疗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改善西部地区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

第二,多维度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从广度、深度和健康教育程度三方面同步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特别是健康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不仅涉及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涉及包括健康素养在内的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需要基层卫生部门不断探索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展健康教学,培育文明健康的乡风,让健康的种子在村民心中扎根、萌芽。

第三,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加快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实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平稳、高质量发展。

按照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数量和需求等,进一步优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设置,鼓励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达到“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建设。

参考文献

[1]Qihui G,Junhui X,Shulin D.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imary Diagnosi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betwee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 and Hospital[C]//20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Health and Data Science (ICPHDS).IEEE,2021:148152.

[2]DAGUM 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 [J].Empirical Economics,1997,22(4):515531.

[3]LI H,LIU K,GU J,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primary health care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5:A focused review[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7,32(3):339350.

[4]LI X,LU J,HU S,et al.The primary healthcare system in China[J].The Lancet,2017,390(10112):25842594.

[5]WU D,LAM T P.Under use of Primary Care in China: The Scale,Causes,and Solutions[J].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2016,29(2):240247.

[6]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health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8[M].Beijing: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blishing House,2018.

[7]Le Sage J,Pace R.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c[M].Baca Raton:Chapman and Hall/CRC,2009.

[8]Qu X,Lee L. Estimatinga Spatial Auto regressive Model with an Endogenous Spatial Weight Matrix[J],Journal of Eonometricsc,2015,184(2):209232.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乡村振兴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