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礼仪”课程岗课融通教学改革实践
——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2-29 01:21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礼仪岗位职业

文 臻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00)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新任务。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度标准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尚待完善,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开设的“职业礼仪”课程为例,阐述课程德技并修、岗课融通、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及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的过程,讨论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的新路径。

1 岗课融通的意义

当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工作,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胜任岗位的人。“岗”是学生技能学习的方向[1],“课”是学生技能学习的载体。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学习过程是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共同发展的过程[2]。学生必须接受且认同一个职业角色,才能更好地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岗”和“课”对接,不仅是培养在能力上能胜任岗位的人,更是培养在动机和情感上愿意奔赴岗位、具备职业自信的人。一名优秀的职业者需要具备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习惯等综合职业素养,也需要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琢磨锻炼,拥有个体稳定的精神和行为素养。[3]

2 “职业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 课程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是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为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在各专业开设了“职业礼仪”课程。在过去的几年中,该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还存在着学生缺乏岗位角色意识、被动学习、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转化运用礼仪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职业礼仪”课程开展了岗课融通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学习的内容即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代入职业角色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升岗位自信心和认同感,获得岗位工作经验,主动思考工作中的实践性问题,于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实现“能”和“岗”的匹配。

2.2 课程目标

通过对校企合作单位及潮汕地区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岗位(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涉外文秘、涉外翻译、跨境电商专员等)进行岗位调研。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归纳岗位行动领域,结合企业岗位考核标准,制定岗课融通课程标准。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职业礼仪”课程的总体目标为:紧密围绕岗位需求,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岗位礼仪规范和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能熟练进行岗位礼仪活动,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及组织协作能力。

2.2.1 职业素养目标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德技双修、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2.2 职业知识目标

了解职业岗位个人基本修养知识及职业岗位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规范;熟悉商务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熟悉商务活动的工作流程,掌握商务活动各环节礼仪规范的要求;掌握涉外交往中不同国家的礼仪习俗及禁忌。

2.2.3 职业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职业场合言谈举止得体,恰当地进行个人形象管理;能在接待、拜访客户时运用沟通礼仪、表情礼仪、交际技巧等;能将礼仪规范运用于各类特定商务活动策划中;掌握商务会议服务工作流程并能策划各类商务会议活动;能熟练将职业礼仪、跨文化交际知识运用于涉外接待活动中。

2.2.4 职业能力目标

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运用礼仪知识,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职业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具有独立思考、信息加工和创新能力。

2.3 “岗位化”重构课程

2.3.1 课程内容“岗位化”

“职业礼仪”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36个学时,其中校内学习28学时,校外实践8学时。根据岗位分析,课题组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学习模块,包括9个情境工作任务,涵盖27个子项目(图1)。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开发的,学生通过线上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线下课堂开展实操训练,在校内课堂学会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然后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真实的工作项目,获得学习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解决课程学时少、学生实操不足的问题;理论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行动能力不强、知行不合一的问题;校内校外相结合,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其岗位角色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图1 “职业礼仪”课程内容设置

2.3.2 思政育人“岗位化”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职业礼仪”课程紧紧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战场”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从企业岗位工作中、技能竞赛中、“1+X”考证中,提取职业精神、竞赛精神、劳动精神等育人资源,依据专业课程体系将育人资源与课程匹配,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化融合[4]。通过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把抽象的思政元素具体化为有形的工作任务,锻造和检验“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人才,这既是对课程思政成效的评价,也符合企业用人的选择标准[5]。通过引经据典、以史为鉴、了解文化、开阔视野等方式把“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图2)。

图2 “职业礼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3.3 教学资源“岗位化”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个服务于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校企合作单位和实训基地的工作场景、商务活动视频、工作案例、教学微课、知识测试等内容。此外,课题组还进行了礼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制作。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作为线下课程的拓展阵地,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师实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监测,可及时获得学习信息反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3.4 教学模式“岗位化”

课程采用情景式教学,以项目为驱动,以任务为主线。首先设置课程终极项目,例如,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与商业活动组织和客商接待工作,需要完成终极项目并考核合格才能获得成绩。在终极项目下,根据课程三大模块分设九个工作情景任务,学生需要根据模块顺序,按照任务流程,在校内线上线下相结合,一一学习并完成实训项目,习得每个工作情景任务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完成所有工作情景任务后,学生参加校外的终极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终极项目涵盖了学生前期学习的所有内容,既是学生前期学习基础的深化和补充,也是对学生前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考查。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创设情景。通过企业在线虚拟现实(VR)技术,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工作环境,熟悉岗位场景。

(2)发布任务。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作为学习内容,发布学习任务。

(3)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线上课程平台向学生提供完成该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工作案例等,学生“各取所需”,自主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指导和答疑。

(4)协作学习。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制订工作方案(包括工作流程、技术要点、工作分工等),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学生对实施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5)完成任务。学生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方案,实施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

(6)效果评价。学生对照任务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进行改进后的再实践。

2.3.5 学习方式“岗位化”

根据课程内容框架,课题组开发了校本学习手册。该手册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包含情景再现、任务分析、工作案例、工作流程、评价标准、过程记录和总结反思等部分,它既是学生的“工作手册”,也是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通过学习手册把学习目标明确化、学习内容系统化、学习过程精细化、学习评价标准化,目的是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在学习手册上像记工作笔记一样记录完成岗位任务的流程和细节,并进行总结反思,增强学生的职业代入感(图3)。

图3 “职业礼仪”课程的学习方式

此外,学生从课程伊始就要穿着职业装参与课堂学习、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营造职场氛围,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从“穿得像职场人”,到“想得像职场人”,再到“做得像职场人”,最后成为职场人。

2.3.6 考核标准“岗位化”

课程评价包括校内学习评价和校外岗位实践评价两部分。结合岗位评价标准设计校内学习评价标准,让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有明确细致的“岗位化”评价指标。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从理论知识、实践情况、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定量和定性结合开展学习评价。根据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的总体要求,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应更强调反映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及教师的过程性观察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从而获得个性化成长(图4)。

图4 “职业礼仪”课程的评价方案

2.4 课程实施结果

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向参与课程的172名学生发放自制的教学效果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此外,还对参与教学的校外实践企业导师进行了访谈,收集教学反馈。

2.4.1 学习者学习效果

59.3%的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超过80.0%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有所提高,64.0%的学生认为能较好地按照课程设计完成实训项目,在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方面认为有提升的学生都在60.0%左右,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仍需加强。

2.4.2 学习者满意度

针对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和丰富性,多数学生认为资源能够满足需求。在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方面,学生的满意度为57.0%,57.0%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及时给予指导帮助,超过70.0%的学生认为教师尊重、支持、激励学生,71.5%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课程评价中获益。

2.4.3 课程的社会效益

在参加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中,学生的工作表现及礼仪素养获得了企业导师的广泛好评并被媒体报道。对于课程实施的效果,企业导师认为学生的工作主动性有所提升,适应岗位的速度更快,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提高。

3 反思与发展

职业教育的成功标志是其毕业生具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反映出来。通过岗课融合的教学改革实践,将认知学习过程与工作岗位的具体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而拥有未来就职的能力和所需要的经验。本次教学改革,融入与工作岗位、职业角色息息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价值塑造更加“岗位化”;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模块、开发教学资源,内容更加“岗位化”;通过创设真实情景的工作任务,工学结合,模式更加“岗位化”;校内校外相结合,理实一体,过程更加“岗位化”;结合岗位考核标准制定课程评价标准,考核更加“岗位化”。线上线下相结合,解决了学生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岗课融通,解决了学生岗位角色意识不强、知行不合一、转化运用礼仪知识完成工作任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获得较好的教学评价。

岗课融通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必须十分熟悉岗位工作情况,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顾问,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与职业岗位的关联性和重要性,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动机与情绪参与课程学习。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对学生学习表现、态度及学习结果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并要及时地给予信息反馈。

猜你喜欢
礼仪岗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