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传播平台建设与思考

2024-02-18 14:07姚戈王淑华史冠中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新媒体

姚戈 王淑华 史冠中

[摘要]当前,学术传播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科技期刊需要提高新媒体传播能力。为探索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科技期刊传播模式,文章结合《地球科学》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实践,阐述科技期刊以数字云端出版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助力新媒体平台资源整合,举办科技论坛提升期刊号召力,短视频深度联动新媒体平台,从而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传播方式。新兴技术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我国科技期刊想要做大做强,需要提升内容原创性,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特色化传播内容,加大新媒体人才培养力度。

[关键词]新媒体;云端出版;科技期刊;传播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重大变革契机。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知识传播速度加快,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因而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创新媒体业态、传播方式,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现代传播能力[1]。建立新媒体传播平台不仅对科技期刊的内容要求越来越高,对科技期刊的内容体裁和传播形式也提出了新要求。诸多科技期刊正在积极探索新媒体融合建设的渠道和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6]。《地球科学》是中国地质学会T1期刊,被国际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该期刊以发表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近年来,通过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地球科学》摸索出一条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体转型发展道路。因此,文章以《地球科学》为研究案例,探讨新媒体平台建设与学术传播的新模式,为科技期刊实现高质量传播提供借鉴。

一、《地球科学》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实践

(一)数字云端出版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技术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结构升级,重塑出版流程和提升服务能力。例如,科技期刊数字云端出版注重多形态、多格式数字化数据的直观呈现;改革出版模式,从单一出版到增强出版。因此,《地球科学》构建了全流程数字云端出版平台,通过多人协同编校、多渠道同步出版,大大缩短了出版流程,从而大幅缩短了期刊的发布周期。数字云端出版不仅可以满足高质量的纸质印刷出版要求,还适应用户在网站或移动端的自适应阅读,更加方便用户分专业筛选文章,科技期刊直接生成虚拟专辑、微网刊等,同時其能实现论文的快速发布,形成“一次生产+多种呈现”的传播机制,为加速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和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二)微信公众号助力新媒体平台资源整合

新媒体平台是当前科技期刊推广的重要渠道,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搭建微信公众号需要科技期刊根据内容和自身特色找准定位,最大化地传播学术创新成果。例如,《地球科学》微信公众号定位为服务学术交流并参考官网设置服务功能,以“微站”和“微网刊”形式实现多渠道发布,搭建科技期刊和用户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此外,《地球科学》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特点,筛选创新性研究成果和优质论文,并对内容进行标签化管理,设立了《期刊目次》《地球科学文章荐读》《封面文章推荐》《虚拟专辑》《青年学者论坛》等栏目,对亮点文章和热点虚拟专辑进行重点宣传。其中,围绕杰青和优青的文章形成短期推送高潮(如表1)。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是对出版论文内容的再加工,以200~300字的文章或1分钟的短视频为主要内容,从而实现二次传播或者多次传播。例如,《地球科学》以庆祝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为契机,组织推出了“中国地质大学校庆专辑暨地球科学领域70个科学问题”专辑。该专辑在微信公众号上一经发布,当日浏览量累计近万次,吸粉近千人,专辑文章篇均浏览量达2000人次,有数篇专辑文章累计浏览量超过1万人次,数十个微信公众号相继转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

(三)举办科技论坛提升期刊号召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组织各种线上线下的学术活动,打造期刊品牌学术论坛是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形象,扩大学术影响力、实现智媒出版的重要方式[7]。《地球科学》在线上直播论坛方面积极尝试和探索,自2022年开始举办《地球科学》青年学者直播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线上学术交流,提升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地球科学》会从已发表的论文中挖掘热点,邀请作者对其研究工作进行论述,同时在腾讯会议、视频号以及蔻享学术平台上进行直播。在开展青年学者论坛直播前,《地球科学》会通过微信公众号、专业群发布推文、海报等进行宣传推广,并借助微信公众号的大数据推荐机制精准推送给相关研究人员。同时,青年学者论坛在直播的过程中,《地球科学》刊发的论文以及相关虚拟专辑会通过网络链接、二维码以及压缩包的形式发送给观看的用户,以此宣传期刊,提升期刊的影响力;青年学者论坛直播还会开设互动环节,现场讨论提出的问题,以此增强期刊用户的黏性。

(四)短视频深度联动新媒体平台

短视频制作是学术活动的“新领域”,是扩大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新阵地。《地球科学》努力适应传播新形势,开通了微信视频号,发布近百条短视频,单视频最高浏览量1.9万人次。视频内容聚焦当前研究热点,如副矿物U-Th-Pb定年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视频号专门制作发布罗涛研究员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副矿物U-Th-Pb定年新进展》学术视频,短时间内就获得3000多次的播放量。此外,《地球科学》还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合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短视频,形成“HTML-推文-直播-视频”的新媒体平台传播渠道,构建用户与专家之间的深度连接。

(五)构建全方位、多渠道传播方式

《地球科学》围绕学术活动、科研成果、科研团队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学术生态服务平台,包括微信社群、网络账号、期刊宣讲等。《地球科学》根据专业对用户进行细分,组建多个微信社群,针对每个微信社群的用户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开通今日头条、科学网账号,推送期刊文章、学术信息;积极与主流媒体开展合作,对科技成果进行系列报道。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的研究成果《武汉东湖是如何形成的》在中国知网首发后,随后与《长江日报》联合宣传报道,受到广泛社会关注。此外,《地球科学》积极主办、承办、协办学术会议,深入走访重点地质单位开展主题宣讲,邀请报告人对期刊进行宣传和组稿,为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与地图规范讲座。这种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传播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该刊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

二、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的思考和体会

(一)提升内容原创性,服务科技创新

科技期刊要提升核心競争力,必须努力提高内容原创性[8],只有积极融入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以服务科技发展为己任,才能拥有较大发展空间。朱邦芬院士曾指出,要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出版的大国和强国,中国的科技期刊应该对中国的经济、科技和各方面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应该对人类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科技期刊的使命和愿景。因此,科技期刊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重大基金项目入手,通过创新成果快速抢发通道,并充分发挥优势,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创新成就[8],从而推动科技期刊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方面的探索。

科技期刊的定位和社会责任就是要面向科研一线,提升内容的先进性,通过专题报道引领学术发展和创新成果,助推学科或行业不断创新,提供创新知识服务[9]。在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中,科技期刊应重视用户需求,融合最新的出版技术,提高传播能力,将一流的内容推送给用户。

(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多样化传播渠道

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使知识与用户之间实现有机连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服务用户”的互联网思维依然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提高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能力,提高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水平[10-11],

需要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和反馈。科技期刊建设新媒体平台以及举办学术活动能够方便与用户进行交互,及时调整与改进服务策略,创新服务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内快速发展,我国新媒体技术不断实现创新变革,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通过创新才能创造新内容、新形式,从而优化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以期刊论文为基础内容,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微博、直播、短视频、Facebook、Twitter等新媒体平台[12],“借船出海”,进行新内容创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

(三)打造特色化传播内容,增强期刊影响力

虽然媒体形式和宣传方式不断变化,但用户更关心的是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类内容,数据作为新媒体平台内容的载体一直没有改变。因此,新媒体平台在传播内容时,应注重垂直传播,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内容特色;通过创新内容传播方式,吸引用户进行各种方式的交互和体验。科技期刊构建特色化内容需要重点关注用户的偏好,优先发布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对发表的研究论文需要提炼文章核心内容,结合实际增强科普性和趣味性等,扩大用户传播范围,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四)培养新媒体人才,拥抱期刊新媒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面临严重的出版业数字化人才短缺困境。出版的业态形式、作者的阅读方式、出版内容等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编辑也面临转型的挑战,仅靠原有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阅读需求,编辑需要掌握新媒体知识和具备新媒体技能,因此科技期刊培养全能型人才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这对出版数字化人才提出具体要求,科技期刊要注重培养编辑对新兴媒体技术的了解和认知,提高编辑对数字化技术和融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等,使编辑成为具有“专业知识+新媒体知识”的人才。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是新媒体发展的关键,科技期刊需要重新塑造编辑的工作流程。优秀的科技期刊离不开优秀的编辑人才,编辑必须突破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做一个拥抱新媒体、适应新范式的期刊人。

三、结语

《地球科学》是地球科学领域综合类期刊,面对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出版的挑战,需要认清新形势,在重视内容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数字化发展,着手搭建高质量、高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文章通过剖析《地球科学》利用数字云端出版、微信公众号、举办科技论坛、制作短视频等途径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出科技期刊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谋求进一步发展需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服务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化科技内容为核心构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当前,新兴媒体技术已经融入科技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媒体融合给科技期刊传统办刊模式带来挑战。科技期刊必须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将新媒体平台优势与用户需求相结合,进而拓展“新媒体+”平台宽度,实现多方联动,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式的出版大格局。内容建设依然是科技期刊的发展核心,丰富和畅通的知识传播平台和渠道,有利于深度挖掘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新兴技术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科技服务出版,做大做强我国科技期刊,从而有效推动科技期刊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郭全中,张金熠,杨元昭.智慧融媒: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J].传媒,2023(12):28-31.

[2]栗延文,蒋亚宝,韩景春.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金属加工》杂志社为例[J].编辑学报,2022(02):131-137.

[3]周华清,郑骋,王冰云.新媒体传播下学术期刊知识网红学术运营可行性分析[J].编辑学报,2021(06):667-672.

[4]田旭,向映姣,金程,等.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科技期刊高质量传播研究:以《机械工程学报》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11):7-11.

[5]尤笛,李薇,邊钊,等.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用户服务创新探索:以《遥感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1):24-30.

[6]刘洋,李娜,李玉乐,等.创新探索“学术+科普”融合发展,全面助力医学科技期刊双翼齐飞[J].中国传媒科技,2022(09):14-17.

[7]向映姣,张强,恽海艳,等.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服务模式探讨:以“JME学院”学术平台为例[J].编辑学报,2022(03):325-329.

[8]肖宏.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练就四大能力[J].科技与出版,2019(10):29-34.

[9]肖宏.办好中文科技期刊,服务“十四五”发展新格局[J].科技与出版,2021(01):43-52.

[10]李红霞,彭冰霞,邱亮斌.新形势下加强科技期刊宣传与推广的思路探讨[J].传播与版权,2019(01):81-83.

[11]汤梅,金延秋,陈禾.基于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的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0):47-49.

[12]汤梅,孟瑶.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推广实践: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03):12-14.

[基金项目] 2023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善锋软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UJS2023-SF017)。

[作者简介]姚戈(1978—),男,河南南阳人,《地球科学》编辑部主任,副编审;(通信作者)王淑华(1967—),女,湖南湘潭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社社长,《地球科学》编辑部副主编,编审;史冠中(1986—),男,河北衡水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新媒体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