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类

  • 动介兼类词“给”的历时演变和分类依据
    成两个词,不放在兼类中讨论,本文只讨论现代汉语中读音为[kei214]的“给”。“给与”义的“给”自先秦开始使用,但当时还不读[kei214],例如《春秋·国语·周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中的“给”。把“给与”义作为“给[kei214]”最先获得的意义,从语法化角度讨论现代汉语中“给”常见义项间的关系可见,“给与”义的“给[kei214]”即“给1”,到清朝开始大量出现,但“给与”义动词虚化为介词引

    文教资料 2023年10期2023-09-25

  • 现代汉语时间词的词类标注问题研究*
    两类情况:唯名和兼类(仅“明后天”例外)。无论《现汉》还是《现汉规范》,唯名时间词的占比都远高于兼类时间词,均值分别为90.60%和9.40%。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汉语词典间对时间词的词类标注在唯名和兼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唯名:χ2=.065,p=.799>α=.05;兼类:χ2=.000,p=1.000>α=.05)。表1:时间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词类标注情况2.2 汉英词典中时间词的词类标注情况2.2.1 描述性统计时间词在五部汉英词典中均有词类标注,详见图

    外语研究 2022年3期2022-07-29

  • 现代汉语中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新探
    语中产生了大量的兼类词。实际上,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出了“通名假借”的概念,并认为跨类现象都属于词类通假现象。杨伯峻的《文言文法》和朱德熙的《语法讲义》,都探讨过兼类词特点的问题,认为这类词的特点是一个字同时起两个不同词性的作用,兼类的词只能是少数的。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其中,如何区别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是讨论的重点。这是因为,现代汉语中,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有大量的交叉,二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基于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8

  • 现代韩国语兼类词表征研究 ——以《新国语词典》(第5版)为例
    031)0 引言兼类指一个概括词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现象,在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王仁强,2013)。兼类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语法学界的老大难问题。Bazell(1966:35-36)指出,关于语法多功能现象的四种观点:(1)处理为词类交叉或曰兼类;(2)增加词类范畴;(3)处理为同形词;(4)所有词归入一类,只不过很多词在屈折变化上存在缺陷(比如virtue的屈折变化不包括virtued*和h

    外国语文 2021年4期2021-09-16

  • 兼而美之
    在现代汉语中,兼类本意是指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借用到文学批评领域,大抵可以看作某个作品杂糅了诸多类型小说的创作模式和风格,或者同时具有了“严肃”和“通俗”的双重气质。无论是把目光局限在类型小说中间,还是放眼严肃文学乃至诺贝尔文学奖,“兼类”的文学现象都蔚然可观,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索。本文以《九州缥缈录》为范本,从在类型之兼、“严肃”与“通俗”之兼两个方面,探讨文学“兼类”现象。关键词:江南 《九州缥缈录》 文学的 “兼类”现象江南是我國著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7期2021-08-03

  • “表扬/批评”的词类标注问题与对策 ——一项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研究
    如何处理概括词的兼类现象一直困扰着学界,同时也成为各个理论阵营争论的焦点,其中动名兼类尤甚[1-4]。国内学者如朱德熙[5]、袁毓林[6]、李尔钢[7]、沈家煊[8]、郭锐[9]等就词类问题观点不一,争议不断。然而,王仁强和王端[10]认为绝大多数研究对兼类这种跨越形态学、句法学和词典学的课题尚未全面系统的认识。鉴于现代汉语概括词的兼类现象与词频呈正相关[11],且反义词是最能彰显译义对称性原则的聚合词语类别[12],故笔者选取了高频且具有反义关系的“表扬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4-06

  • 汉英“斗争”/“Struggle”词类范畴化对比研究
    语法多功能现象(兼类)问题尤为凸显。[2-5]王仁强指出,兼类是指“一个多义的概括词或词项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在语文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6]兼类问题是汉语词类问题研究的难点,同时也是语文词典编纂研究的核心和关键。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汉语/汉英词典对多音节词“斗争”进行个案研究,并发现,汉语词典将“斗争”标为动词,部分汉英词典将其标注为动名兼类词。鉴于现代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其兼类比例应高于现代英语。因此,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2-04

  • “控制”的词类标注问题研究
    如何处理概括词的兼类问题(尤其是动名兼类问题),观点不一,争议不断。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对兼类这种跨越形态学、句法学和词典学的课题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2020年2月,《人民日报》一则报道中出现了“期待疫情早日得到彻底控制”这句话。此句中的“控制”为宾语成分,那该词属何种词类用法?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5、6、7版)及《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2版)等4部词典,发现其都只给“控制”一词标注了动词词性(见表1)。那么问题便出现了:“控制”作宾语是其动词用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8-07

  • 基于统计的《HSK词汇等级大纲》动名兼类词标注研究*
    “词条定性不准、兼类不当、离合词缺少标注。”(3)李英.关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几个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4).赵金铭等从《大纲》所依据的7个动态性词频统计词典、词表和字表存在的局限性入手,指出《大纲》在兼类词标注方面存在“兼类词的某一词性失注或多注、兼类词的词性排序失当”(4)赵金铭,张博,程娟.关于修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若干意见[J].世界汉语教学,2003,(3).等问题。齐珍珍以自建的教材语料库为基础,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年4期2020-08-01

  • 参照生成词库理论对动名兼类现象再讨论
    刘扬摘要词的兼类问题及其处理策略是历久弥新的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重要而又困难的课题之一。文章简要介绍汉语语法学界关于兼类的研究,然后参照生成词库理论,对其中最受关注的动名兼类现象再次进行讨论。根据陆俭明教授从汉语教学需要出发对兼类词下的定义,认识到字形和读音相同的动词与名词互为兼类词的条件是它们互为语义角色。文章还从语义层面论述了名动词不处理为动名兼类的合理性。文章在融合语法研究与语义研究方面是一个尝试,最后提出与兼类相关的一些语言学问题及语言工程任务。

    辞书研究 2020年4期2020-07-16

  • 《汉英词典》(第三版)“X变”双音节词条表征策略研究 ——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
    类问题主要集中在兼类的处理上。[1-8]兼类是指一个多义的概括词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在语文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9]汉英等汉外词典的编纂一直以已标注词类的汉语词典为蓝本,[10]而汉语词典因遵循“词义不变,词类不变”的原则,对于实词的词类标注存在严重遗漏。[11]因此,汉英等汉外词典的词类标注成为双语词典编纂的难题。[12-13]作为备受瞩目的汉英词典,《汉英词典》(第三版)(以下简称《汉英3》)收词丰富,实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5-12

  • 基于语料库的民商事法律动名兼类词汉英翻译研究 ——以我国《公司法》中的“规定”为例
    类系统后,由于“兼类触及词类判断的标准和依据乃至语言使用的根本原则等重大问题”(王仁强,2013:13),“兼类”成为汉语词类划分研究的重要概念,一直是现代汉语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最为棘手(胡明扬,1996;李兰霞,2013)。学界对汉语词汇的转兼类现象有很多不同意见,焦点集中在以语法功能为标准还是以意义或数量为标准来判断是否是兼类词。对汉语词的“跨类”“通转”“变位”的理论研究,对活用、假借、转类、兼类现象确实存在这一前提,学界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目前,法律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1期2020-03-04

  • “采访”的词类标注问题探讨 ——一项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实证研究
    庆400031)兼类指一个多义的概括词或词项在社群语言系统词库层面拥有两个及以上词类范畴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动名兼类词兼属名词和动词两个词类。在词典配例或释义中,只表示一个词性,如名词或动词;但在词目词中却能同时兼属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表现为动名兼类词。判断一个词目词是否是动名兼类词或其他兼类词,可依据王仁强等人[1]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提出的四个标准进行判断,对于现代汉语而言,一般以前两个标准为基础,需考虑在整个社群语言系统中达到规约化或相变的词以及这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12-03

  • 融合语言特性的越南语兼类词消歧
    0500)引 言兼类词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性[1]。词性(Part of speech,POS)自动标注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基础课题;由于兼类词歧义影响着词性标注的准确率[2],直接影响着词性语料库的质量;而越南语词性语料库的质量是后续语言处理工作的保证,这使它广泛地应用于多个方面,例如:名词短语分析[3]、句法分析[4]和机器翻译[5-6]等。因此,解决越南语兼类词消歧问题是构建高质量的越南语词性语料库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兼类词消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9年4期2019-09-06

  • 《现代汉语词典》兼类词词类标注修订例析
    摘 要 在兼类词词类标注的修订上,《现代汉语词典》从第5版到第7版有增加和减少两大类。增加包括义项增加、词类更改、增收新词和条目合并四种致因,减少则包括删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标记,以及条目分开和条目删除等致因。文章以具体词条为例分析了这些修订,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兼类词词类标注修订做出评价和反思,提倡结合大型平衡语料库的概括词使用模式调查来标注词类。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词类 兼类 转指 自指《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从第5版

    辞书研究 2019年1期2019-08-01

  •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兼类词表征策略研究
    重点和难点,其中兼类问题尤甚。兼类指一个多义的概括词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在语文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Wang,2014:345)。比如,在2015年出版的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9thEd.)中,wrong就是一个兼属形容词、副词、名词和动词的多义概括词。然而,在现代英语、现代汉语等典型的分析语中,概括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难点和

    外国语文 2019年2期2019-05-27

  • 汉语类词缀“性”和“化”的兼类产生机制
    词,因此可被看作兼类类词缀。研究二者的兼类产生机制很有意义。首先,穷尽性地分析了“性、化”和不同词基的结合以及兼类情况,发现一半以上的“X性”派生词兼具名词和区别词性,动名形类词基都能灵活地进入此类“X性”词;而“X化”最常见的是作不及物动词,“N.+化”为其强势派生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性”和“化”兼类产生的原理,“性”和“化”的兼类实质上是时空概念相通在语言中的表现。至于二者兼类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名词类的“X性”多表示一种抽象的性质或概念,是

    现代语文 2019年11期2019-02-10

  •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材兼类词分析研究*
    、大学英语教材的兼类词在大学教材语料库采用的标注类型为词性标注,词性标注也被称为语法标注。本文中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采用的是claws7词性标注集,其中词类标记共有11个,除了词类外,还对语料库中的某些特殊句法表现做了标记,使用的特殊标记共10个,包括连词7个,限定词13个,冠词2个,介词4个,名词22个,形容词4个,数词7个,代词19个,副词16个,动词31个,其他类12个。由于对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语料标注时使用的是词性标注,因此在标注时会遇到词的兼

    山西青年 2019年20期2019-01-15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自指、偏自指用法处理策略研究
    主要动因是固守“兼类要尽可能少”的原则;但针对“偏自指用法”却出现了“横向处理不一”“纵向变动不一”和“微观结构不一”的矛盾处理,原因在于固守“自指”和“转指”的二元划分,且偏自指用法具有模糊性。关键词 自指 转指 兼类 处理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自指和转指又被分别称为“事件名词”和“事物名词”(陆丙甫2012;韩蕾2015),最早由朱德熙(1983)注意到。这对范畴和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的兼类现象密切相关。韩蕾(2010)指出,名动兼类中有130余条

    辞书研究 2018年4期2018-11-22

  • 现代汉语区别词实例辨析
    别词 句法功能 兼类一、引言长期以来,学界对区别词的研究成果颇多。吕叔湘、饶长溶(1981)首先指出现代汉语中如“小型”“现行”等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别,譬如“小型”这类词不能充当一般性的主语和宾语、不能作谓语等等。他们继而提出解决这些词归类的两个方法:或者另立一个词类,叫它们“属性词”;或者把它们归为形容词,称之为“非谓形容词”。而朱德熙对“非谓形容词”这个名称并不认同,他提出将这类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出现的黏着词称为“区别词”,其后又再一次明

    现代语文 2018年3期2018-06-26

  • “展览”的词类标注问题与对策 ——一项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模型”的研究
    比较普遍。其中,兼类问题的处理尤为棘手,极具争议性。赵元任先生认为“当一个词时而属于一种词类,时而又属于另一种词类,这就出现了兼类。如果从这个词的角度看,它就是兼类词”[1]。王仁强明确指出,兼类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现象,在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2-4]。兼类属于词的语法多功能现象。Chao,Coughlin和Robins都曾指出,英语等分析语中常用词兼类现象比较突出[1,5-6]。而朱德熙先生、沈家煊先生、陆俭明先生等都主张兼类要少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11-21

  • 《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的修订及反思
    典》 词类标注 兼类《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从第5版开始全面标注词类,在汉语词典编纂史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但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完美无误,《现汉》第6版和第7版在修订工作中对词类标注进行了复查,在保持原有词类标注体系的基础上,对少数词的词类标注做了调整。对修订工作进行总结、回顾和反思,探寻汉语词典词类标注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词类标注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词典的质量。一、 《现汉》词类标注的修订概貌《现汉》

    辞书研究 2017年4期2017-08-08

  • 表示“不佳境况性状”含义的分歧词考察分析 ——以“衰弱”“衰微”“忙”等为例
    ;“忙”是动、形兼类。性状;动、形分歧;衰弱;衰微;忙引言表达性状意义的动词和形容词在意义上联系紧密,语法功能又很接近,因而较难分辨。这些词语都是常用词,对学习、教学至关重要。现在不同辞书的词类标注分歧较大,同一个词,有的辞书标注动词类,有的标注形容词类,有的标注兼动词和形容词类。如“喧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1]中标注为形、动兼类,在《现代汉语学习词典》[2]中标注为动词,而在《应用汉语词典》[3]中则标注为形容词。到底是只有某一类词性,还是兼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7-21

  • 兼类词划界标准新探
    刘燕摘 要:兼类词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单类”“倾向兼类”“兼类”三个阶段,“倾向兼类”是从临时活用的动态状态向具有新意义且独立使用的静态状态过渡的阶段。在确定是否兼类的问题上,应适当使用溯源法,即语义探源,因为不考察词的最初词性,就无法确定是否转类、兼类。而判断是否兼类主要是依靠频率统计法,当两种词性的分布比例在频率统计的边缘时,可以考虑意义是否发生变化,如意义已经分化,则为兼类。根据以上原则可分析,“腐败”是名、动、形兼类,并且趋向转类;“衰败”是形容词

    现代语文 2017年4期2017-06-08

  • 文言特殊句式兼类摭谈
    于文言特殊句式的兼类。学生错误率高,究其原因,应该是命题者疏忽大意,没有意识到文言特殊句式存在着兼类现象。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有些文言句子涉及句式归类时,它们可能同时属于其中的不同类型,我们还是要从多角度观察。在平时的教学中,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文言特殊句式兼类现象的存在。这里针对经常被忽略的三种文言特殊句式兼类现象提供一些例句,以供参考。一、被動句与倒装句的兼类(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4期2017-04-27

  •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问题研究
    论,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辩论等众多方面。1.文言文中词语的本用和活用的辩论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有很多原来就是本用的词被误解为活用。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里,这里的“军”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释义是驻扎,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在古代战争时期,军队的宿营原本就是用战车组成一道围墙,以此作为临时行营,所以“军”在这里的本义其实就是动词,释义为“驻扎”。并且,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由卢元等语文大家主编的刊物《学生文言文词典》中。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4期2016-11-19

  •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问题研究
    论,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辩论等众多方面。1.文言文中词语的本用和活用的辩论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有很多原来就是本用的词被误解为活用。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里,这里的“军”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释义是驻扎,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在古代战争时期,军队的宿营原本就是用战车组成一道围墙,以此作为临时行营,所以“军”在这里的本义其实就是动词,释义为“驻扎”。并且,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由卢元等语文大家主编的刊物《学生文言文词典》中。

    中学语文 2016年12期2016-02-17

  • 基于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英汉介词对比分析
    介词的使用频率,兼类情况及其对应关系做以对比分析,以期对英译汉中的介词翻译能有所启示。另外,介词在英译汉时可以采取直译、增译、省译和转译四种方法。平行语料库;英语;汉语;介词对比英语介词通常可以根据位置来判断,而汉语介词则主要依据其作用加以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介词的兼类现象十分突出,许多介词同时也是副词、连词、形容词甚至动词。另外,据英语语言巨著 Syntax的作者,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寇姆(Curme)统计,介词有286个(包括短语介词),但用的最多的介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12-20

  • 现代汉语兼类与词频的相关性研究——兼评“简略原则”的效度
    031)1.引言兼类是概括词①朱德熙、卢甲文、马真(1961:60)指出:“词典里头的词就是概括词,而非个体词。”陆俭明(2013:35)认为,汉语词类问题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词类是概括词的分类,而不是个体词的分类”。鉴于语言学研究中的形式(form)指类型(type),而非个例(token)(Chao,1968:5),以词典为基准进行现代汉语兼类与词频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把握兼类问题的本质。的语法多功能现象(mul

    外国语文 2015年2期2015-12-02

  • 兼类说反思*
    京 100083兼类说反思*周 韧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 北京 100083朱德熙先生的词类观和他确立的汉语词类体系在汉语语法学界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如果深入贯彻朱先生最主要的词类观,那么在汉语的词类划分体系当中,便不宜有兼类的概念。文章首先说明设立兼类词所依据的“数量原则”其实难以把握,进而从概括词和个体词关系、词类划分标准的确定和词性标注三个方面说明兼类概念带来的理论困境。我们认为,一旦确立“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一重要原则,那么设置兼类便

    语言科学 2015年5期2015-08-16

  • 《吕氏春秋》中的程度副词兼类研究
    不同的。程度副词兼类是程度副词用法的重要现象,在《吕氏春秋》中有着集中体现。关键词:程度副词  吕氏春秋  兼类秦国政治家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是先秦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成书年代是确定的,这在先秦典籍中是很少的;所用语言是当时所通行的,基本上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的语言而貌。因此,它对于研究先秦汉语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本文试对《吕氏春秋》中程度副词兼类问题做考察研究,以期为研究古代汉语程度副词提供参考。一、程度副词的界定程度副词是根据其意义从副词中划分出来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9期2015-05-30

  • 基于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英汉介词对比分析
    的是,英语介词的兼类现象十分突出,许多介词同时也是副词、连词、形容词甚至动词。另外,据英语语言巨著Syntax的作者,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寇姆(Curme) 统计,介词有286个(包括短语介词),但用的最多的介词是at,by,for,from,in,of,on,to和with,据说这九个介词的使用占所有介词的92%[1]。因此,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角度,主要对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英语介词和汉语介词作以统计分析。一、相关研究概述介词作为英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2015-04-10

  • 现代汉语兼类词相关成因探析
    9)胡明扬指出:兼类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语法学界而得不到妥善解决的老大难问题。”[1](p215)兼类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形成了不少成果。本文基于对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所有兼类词进行定量考察的基础上,[2](p14-45)从多个角度对兼类现象的成因予以分析。一、词语语义—句法功能转化的词义引申词义引申会导致词语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是兼类现象最主要的成因之一。蒋绍愚[3](p71)、陆宗达、王宁[4](p109)认为,引申是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期2015-03-26

  • 辞书心理动词与形容词标注分歧问题探讨*
    ,发现心理动、形兼类分歧词共有86个(详见附录)。在考察的基础上探讨辞书标注心理动词、形容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在辞书中词类分歧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本文采用的语料库为北京语言大学CCRL语料库。1 辞书释词用例的语法功能问题实词划分主要依据语法功能标准,但从考察情况看,辞书按词类释词,采用例句往往与词类义不一致。特别是一些成分没有区分词类的语法功能,即区别性功能(马彪 刘燕 2014),不能作为判定词类的例证。1.1 定语用例不当有些动、形分歧词,不同词典释

    外语学刊 2015年5期2015-03-18

  • 介词与动词的比较分析
    要障碍在于介、动兼类词的存在。本文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对与介词、动词区分有关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总结出可应用于介词、动词区分的判定方法以及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介、动兼类词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并使其在相关语料中得以证明。介、动兼类词介词、动词区分语义层面句法层面一、介词、动词区分的障碍——介、动兼类词介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介词与动词的关系上。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词,如“比、向、到、在、给”等,同时具有动词和介词双重语类身份,即作为动词时,具有[-N,+

    现代语文 2015年21期2015-02-28

  •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
    用作名词是动词的兼类还是活用呢?这样的用法什么时候是活用,什么时候是兼类词呢?二者的界限又是如何划分的?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的特点之一是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一类词往往充当几种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有些词类的语法功能是交错的。动词最重要的语法特征是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例如:9.他参观了博物馆。10.他不劳动。11.领导慰问灾区群众。“参观”、“劳动”和“慰问”是谓语或谓语中心,显然是动词。但是动词做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4期2014-08-15

  • 两典形名兼类词的对比
    01)“所谓词的兼类是指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一个词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1]词的兼类符合语言经济的特点,很多语言都存在大量的词的兼类现象。汉语形态变化不发达,同一词形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到底是兼类词还是单类词,大家往往观点不一。这在客观上促使兼类词研究成为汉语词类研究中最关键同时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收录的形名兼类词的对比研究,考量形名兼类词标注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2014-07-02

  • 藏语词语兼类情况及识别规则库
    000)藏语词语兼类情况及识别规则库完么扎西(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青海海南 813000)同其他语言一样藏语词性的兼类现象普遍存在,这给词性标注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对兼类词的处理是藏语词性标注的关键所在。文章利用传统和现代藏语语法理论,在分析藏语真实文本的基础上,归纳了藏语兼类词的种类,提出了兼类词的标注原则。并根据词语搭配关系和词的组合结构构建了兼类词的识别规则库,利用该规则库可对兼类词的词性进行较准确的标注。藏文信息处理;兼类词;标注原则;识别规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28

  • 浅析《马氏文通》之“字类假借”说 ——兼谈词的跨类现象
    假借;字无定类;兼类;活用;假借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作为一部语法专著,是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为我国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对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著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文通》首次对汉语词类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字类假借”说。《文通》中大致分为五类:“通名假借”“静字假借”“动字假借”“状字假借”“虚字假借”等。一、“字类假借”与“字无定类”关于字类划分,马氏认定“字有定类”,以“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2014-03-29

  • 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关系初探
    词性标注过程中,兼类词的处理非常棘手,尤其是动名兼类词。何为“兼类”?学者如胡明扬(1995)[1-2]、邵敬敏(2001)[3]、黄伯荣、廖序东(2002)[4]等学者一致认为: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兼属两个或多个词类,并且具备这些词类的主要语法功能,在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一、兼类词判定的意义标准兼类现象的产生与汉语形态变化不丰富、词类与句子成分并非一一对应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兼类词在变更语法功能时,词的语法形式无任何形态上的标志。对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的认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3-20

  • 连介兼类词在专利文献中的考察及区分
    如何区别这组连介兼类词,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费周章的问题。刘静辉(1984)归纳出三种方法:互换法、代替法、插入法。沈锡伦(1987)提出四种方法:分解法、互换法、插入法、调换位置方法。玉柱(1988)认为分解法、互换法和调换位置法并不能对所有动词都适用,而插入法是最有效的分辨方法。上述研究主要是面向人的研究,靠实验和转换来尝试,判断的标准是语义是否改变。本文的研究是面向专利的汉英机器翻译的,此判断标准对于目前无法理解语言的机器而言是无能为力的,

    语文学刊 2014年8期2014-03-19

  • 现代汉语区别词的研究述评
    和其他词是否存在兼类问题也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关注。由于区别词本身的词类地位、语法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它会向动词、形容词、名词游移,尤其容易向形容词游移。区别词 语法特征 兼类 功能游移“区别词”是指“金、银、正式、高级、初级”等一类词,表示事物的属性,这是由朱德熙最早提出。黎锦熙(1924)和赵元任(1979)都曾使用过“区别词”这一名称,但黎锦熙的“区别词”是形容词和副词的统称,赵元任的区别词是指“粘着的单音节语素”,如“这、每、前、后、全、满”等,他们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2014-02-05

  • 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区别词兼类研究
    9)一、前 言“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的词。汉语中有一类特殊的词,朱德熙称之为“区别词”它是“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边出现的黏着词”(1982),汉语中还有一类词是副词,朱德熙将其定义为“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但是,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可以兼有区别词和副词的双重功能——既可以充当定语,也可以充当状语。很多学者多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兼类词,而对副区兼类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学者最早关注的是副区兼类词应该是“分类”还是“

    海外华文教育 2013年2期2013-10-09

  • 《汉英词典》(第3版)词类标注评析*
    做如下改进:三、兼类词的定性和标注词典标注词类,主要目的是说明词的用法,最大的好处是提高释义的准确性。汉英词典中标注词类对提高释义、配例及其翻译的质量都有益处,姜亚军、张辉(2004),王仁强(2007)等对此有详细讨论。词类标注的这些好处在多义词,特别是兼类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兼类词条目在词典中虽然不占多数,但兼类词的词类标注是汉语(或汉外)词典编纂中最为棘手的问题(钟梫1980;郭锐1999;赵大明1999;杨同用2010)。汉语兼类词有两种:一种兼类

    辞书研究 2013年5期2013-08-07

  • 基于统计和规则的常用词的兼类识别研究
    究课题。由于词的兼类现象的普遍存在,给词性标注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正确识别兼类词的词性是词性标注问题的关键之一。“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词类的词。那么,兼类词的数量与给定的词性标记集有关,一般情况下,词性标记集越详细,词的兼类情况就越复杂。兼类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因此解决好兼类词的词性标注问题对于提高词性标注的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兼类词的词性标注的研究,有许多相关的技术和文献:基于分类器集成的兼类词消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3年2期2013-07-25

  • 藏文词性自动标注中歧义问题处理方法研究
    义问题的处理,即兼类词的处理问题。所谓兼类词在理论上指的是有些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句法分布特征,这些词将属于不同的词类,简称兼类[1]。兼类词是影响藏文词性自动标注的关键因素,也是自然语言处理中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及语法界存在争论的焦点问题。据对藏文中常用的词典《藏汉大辞典》[2]、《新编藏文词典》[3]和《藏文动词词典》[4]合并去重后精选七万余词条完成词性标注统计,其中兼类词有23 623个,约占总词数的32.36%。据对12万余字的人工标注语料统计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3年24期2013-07-20

  • 现代汉语兼类问题研究——兼评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重要价值
    031)1.引言兼类指词项①经过历时发展后在共时语言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现象,在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比如,根据2010年出版的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8th ed),当代英语中的forward是一个兼属副词、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的词条,而根据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

    外国语文 2013年1期2013-06-10

  • 关于名词功能游移的几个问题
    “志气”;有些是兼类,如“气派”;而有些已经转类,如“铁”。也就是说“临时活用—兼类—转类”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们都是名词功能游移现象的不同程度的反映,哪些是临时活用,哪些是兼类与转类,并不是那样界限分明的。二、名词功能游移的方向张伯江曾考察了名词功能游移的方向,认为“名词>非谓形容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连续统中“靠近左方者功能游移较为自然,可接受程度也较高,右方的则一般低于左方”,而且“相邻项目之间功能游移较为自然,距离越远越不自然”[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2-15

  • 《左传》兼类词类型举隅*
    300)《左传》兼类词类型举隅*马丹丹(铜仁学院 中文系,贵州 铜仁 554300)本文以《左传》隐公元年至襄公三十一年中单音节兼类词为研究对象,共搜集214例。根据兼属词类多少,主要分为兼两类型词、兼三类型词、兼四类型词三种类型。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左传》兼类词类型以兼两类型词为主,其中又以兼名∕动为主要形式。研究《左传》兼类词类型对于理解上古文献语言有积极意义。《左传》;兼类词;类型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分实词和虚词。多数情况下,一个词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11-17

  • 现代汉语词汇的兼类问题——由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兼类谈起
    097)一、词的兼类问题的研究阶段(一)无意识阶段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公认的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该书取得的最大成绩无疑是在对词的研究上,在谈到字类划分时,按照意义给字(词)进行分类,故得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依义定类”、“随义转类”的结论。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在此类划分问题上说得更明确:“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上(即字的形体上)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这个词是何种词类。”也就是“依句辩品,离句无品”。两位先生的

    文教资料 2012年32期2012-08-15

  • 小 议 “爱” 的 词 性
    名词,也就是动名兼类词。下面就求证这一假设。2.什么是动名兼类词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兼类词。在兼类问题上,大部分学者是承认兼类现象的,并且在兼类词性质的认识上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如:王力认为凡属兼类词都必须具备两种以上的常见用法④;张志公认为一词兼类的意义必须相关⑤;胡裕树认为:“所谓兼类,……指的是某个词在某一场合具备甲类词的特点而不具备乙类词的特点;在另一场合具备乙类词的特点而不具备甲类词的特点。”⑥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各家观点,给动名兼类词下一个定义:

    文教资料 2012年14期2012-08-15

  • 基于语料库的“有”的词性标注研究及其对汉语词典编纂的启示
    “有”应是动代助兼类词。在探讨“有”的用法的基础上,对词典编纂提出了点滴建议。有; 兼类; 语法功能; 语料库; 词典编纂一、引言自1930年《王云五大辞典》的出版开创汉语词典编纂标注词性的先河以来,汉语词性问题历经上个世纪三次大讨论,被推向了汉语词典编纂研究的纵深。尤其是近30年来,国内学者取得了很多词类标注的理论成果[1](P28)和实践成果,即编纂出版了10多部带词类标注的汉语词典[1](P27)。尽管汉语词类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汉语缺乏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10-28

  • 《现代汉语词典》“动、名兼类”计量考察
    语料,考察动、名兼类现象,试图在定量基础上寻找规律。一、关于动、名兼类标准的讨论动、名兼类大多是由双音动词分化出名词用法造成,“双音动词按什么标准兼注名词”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与焦点,发表的文章已数以百计,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名动词说”[1]。朱德熙认为,“研究、调查”这类具有名词性质的动词叫作“名动词”,属于动词里面的一个小类。郭锐进一步阐明了朱先生的观点,他指出:“把`研究'等一类名动词处理为兼类在句法简单性得到的好处不多,而

    辞书研究 2010年4期2010-08-07

  • 浅析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很”修饰的形容词
    独提出的。(四)兼类词如:残余、名誉。这两个词并不是单纯的形容词,而属于形容词和名词的兼类,它们也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兼类是可以被“很”修饰的,比如:“很科学”、“很民主”等。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论述。(五)其它如:昂扬、垂危、光辉、亲爱、日常、通常。关于这类很难对其特点做一个总体的描写,所以将其列为其它类。三、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的原因上述五种类型都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修饰有着一定的原因,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2009-09-03

  • 汉语语法通则和词语个性分析
    从词类活用、词语兼类、词语重叠、词语形象化和词语方言性等五个方面来分析汉语语法通则和词语个性,以期能够对语法通则和词语个性获得更深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关键词:语法通则 词语个性 活用 兼类 重叠 形象化 方言一、引言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通则是语法的基本规则或规律。例如:“西洋语法要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这是通则,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汉语则是在主语可知的情况下,不用为常,这是通则,而不是例外。”(王力《语言学词典》)词性指个别的词在

    现代语文 2009年6期2009-08-04

  • 散文世界的“兼类”作家
    里,我们称之为“兼类散文”。王鼎钧就是“五四”以来最早认识到兼类散文审美气度的作家。他在《千手捕蝶》一书中说:“在台湾为及早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融入散文之一人”②,真是煌煌大音,大音而稀声,至今才引起两岸四地、五湖四海偌大空谷之回应。王氏的散文勇于打破千年百地之常规,将四大文学体裁的种种表现方法弄得浑然一体甚至光芒四射,创造了世界华文散文直到目前堪称无与伦比的文体奇迹。一、议论散文议论散文,也称议理散文。这在新文学中是最早发生的形态,也是最典型的散文文体。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7期2009-07-24

  • 浅谈《尚书》名动兼类词的语义关系
    告诫君主的言语。兼类词是一个很不容易界定的一类词,因为它与同音词,词的活用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本文对兼类的界定是:“具备两类词和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因此对同音词和词的活用并未作区分),那么名动兼类也就是说此词既具有名词的语义也具有动词的语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语法关系里面同一个词的名词和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可以转换的。《尚书》中名动兼类,共计26例,占实词兼类的.38.2%, 占《尚书》兼类总数的24.3%.在《尚书》中出现的名动兼类的词有:宅服宾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2009-05-20

  • “互参法”在兼类词词性标注中的补充作用
    “互参法”力图为兼类词的确定与标注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兼类词标注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以实例论述了“互参法”在相关词条之间、多义词的平行义项之间以及同一义项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所能发挥的补充性与辅助性的作用,涉及到了词目、释语、配例等要素之间或要素内部的互参。关键词互参法兼类词标注辞书兼类词指的是“形音皆同的一个词具有两个以上的词性”。根据词义的异同,学术界将兼类词分为词义不同的异型(转指)兼类词(如“锁、代表、死”)和

    辞书研究 2009年2期2009-04-26

  • 《左传》兼类词的语义关系分析
    通过对这105个兼类词的分析,笔者得出三属18种兼类词,但是限于篇幅,每属兼类词只能举出一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一)二属兼类词:其中包括动名、动形、动连、名形、形副、介连、连副七种类型,下面以动名兼类为例进行分析:根据动词和名词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我们拟分成四种语义关系类型:(1)行为主体的动作/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方法及工具:例:道:1.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宣公四年)(王道) 2.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道路)3.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常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20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