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乃迭

  •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戴乃迭英译副文本探究
    的第一手资料。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独立译介是其译者主体性的生动展现,她赋予独译作品的副文本是彰显主体性最明显的素材,其中所呈现的翻译材料选择、翻译标准厘定以及翻译策略运用等内容都是一定程度上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关键词:副文本 译者主体性 戴乃迭 《爱,是不能忘记的》戴乃迭是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家,她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自1938年在牛津求学期间与杨宪益合译《离骚》起,持续约半世纪,为中国文化外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戴乃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7期2023-08-08

  • 夫妻翻译家的旷世爱情
    零点杨宪益和戴乃迭是现代翻译界的泰斗人物,这对才华出众的夫妻一生中翻译了无数中国经典文学著作,两人携手共度风雨六十载的爱情也让旁人羡煞不已,但是这对恋人在恋爱之初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走到一起的。 01.才华出众杨宪益1915年,杨宪益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富裕家庭里。他的父亲是银行行长,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受尽宠爱,过着奢华富足的生活。自小娇生惯养的杨宪益没有变成一个纨绔子弟,而是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文学和语言天赋。幼年杨宪益在念私塾之时,就阅读了很多古代通俗小说,

    阅读时代 2022年12期2022-12-19

  • 沈从文《边城》的译者行为探究 ——基于戴乃迭译本与金介甫译本的对比考察
    City);戴乃迭的沈从文译文集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边城和其他》,1981)包含了《边城》的译文。以上四个英译本中,戴乃迭译本与金介甫译本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先出版的两个译本,原因可能为:前两个译本出版时间久远,且发行量较少;前两个译本的译者在翻译场域中不占据有利位置;前两个译本出版时的社会环境与后两个译本存在较大不同。笔者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金介甫译本与戴乃迭译本为研究对象,重在考察《边城》英译者的译者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2-07

  •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葬花吟》三个英译本之评析
    译本中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大卫 · 霍克斯译本和许渊冲译本最具代表性,由于文化背景与语言环境的不同,三个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拟从修辞、文化特色的词句等方面分析三者的译文,从而为今后从事该类文本翻译的工作者积累经验,并向读者提供更好的译本。【关键词】 《葬花吟》;杨宪益;戴乃迭;大卫·霍克斯;许渊冲【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104-02《红楼梦》最显著

    今古文创 2021年11期2021-09-10

  •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红楼梦〉底本研究》
    版社)杨宪益、戴乃迭伉俪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大家,《红楼梦》一百二十回英文全译本是其影响最大的译作之一。 李晶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红楼梦〉底本研究》一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深入分析杨-戴译本的底本情况及此译作自开始至完成的历史过程,着重阐释其在译介文史典故、诗词书画、服饰器具、饮食医药等传统文化内容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成就,进而结合与其他重要英文译本的文本对比,通过底本选择与对原著中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的表达,分析杨宪

    红楼梦学刊 2020年6期2020-11-17

  • 叙事重构三维译控论
    ;三维;译控;戴乃迭;《沉重的翅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20)04-0117-08一、引言叙事视角下的翻译作为一种复叙(renarra-tion),是译者利用建构策略在社会现实中斡旋的一种行为。在《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一书中,贝克(Mona Baker)认为叙事是“我们所认同并引导我们行为的公共的和个人的‘故事”(2006)。这一理论使我们在“故事”阐述中审视翻译发挥作用的方式。译者“认清原语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11-02

  • 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界的“神雕侠侣”
    们就是杨宪益和戴乃迭。“我有两个祖国”杨宪益出身天津名门,父亲曾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1934年,杨宪益到英国留学,1936年通过考试入读牛津大学。一年后,戴乃迭也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法国文学。戴乃迭生于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曾在北京度过了六年快乐的童年时光,对中国有甜蜜的记忆。在牛津大学,杨宪益和戴乃迭相爱了。当杨宪益和戴乃迭决心要结为夫妻时,双方的家庭都不大同意。杨宪益的母亲觉得那个时候中国人都很没有保障,娶一个外国人恐怕更不好办。戴乃迭的母亲也不想女儿远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30期2020-09-02

  •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视角下的霍、杨《红楼梦》两译本比较
    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这两个版本最值得探究和比较。本文从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出发,以《红楼梦》第一章为研究对象,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发现两译本与翻译伦理模式间的关系及版本之间的异同。关键词:红楼梦;翻译伦理模式;霍克斯;杨宪益;戴乃迭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48-02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曾多次被多位译者译成不同语言版本。其英译版中,最为完整,流传最广的有二:一版为大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5期2020-07-27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与共的英伦淑女戴乃迭。家中摆着杨宪益和戴乃迭身着唐装的结婚照,杨宪益的卧室则挂着郁风为戴乃迭晚年画的肖像,郁风在画上题字:“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房子是杨宪益的小女儿为父亲安度晚年安置的,杨宪益曾赋诗记事:独身宛转随娇女,伤偶飘零似断蓬。莫道巷深难觅迹,人间何处不相逢。”我好奇地问:“您的后代有没有与外国联姻?”杨宪益笑答:“我的小女儿的丈夫是加拿大人,我大女儿的儿子跟一个美国小姐结婚。家里像个联合国。”2003年,杨宪益患重病后行走不便

    同舟共进 2020年4期2020-06-05

  • 杨宪益夫妇:白首同归爱长在
    们便是杨宪益和戴乃迭。杨宪益自幼便是个富家少爷,父亲担任当时中国银行的行长。可生得好不代表就是吉兆。据说,杨宪益母亲生他之前曾梦见一只老虎跳进肚子里,算命先生掐指一算,不得了,这是个凶兆。不承想,杨宪益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可能这只是偶然,也可能刚好就是预言的验证。但不得不说,杨宪益确实是个可造之才。他11岁时,已经阅读了大量古代笔记小说、明清通俗传奇等,后来还开始阅读胡适、鲁迅等人的作品。他对书的欲望到了贪婪的地步,高中期间几乎每天或几天内读完一到两部

    百家讲坛 2019年15期2019-11-27

  • 从语篇衔接和连贯角度看《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
    纯深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进行分析比较。3.1 语篇的衔接衔接是将语篇中一些意义上相关的句子或词联系起来。基于语篇所展现出的语言意义,属于一种非结构性关系,这又与句间所表现出的成分语义有所不同。Halliday曾经论述过衔接的五种途径:指代、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一)指代指代关系是指两个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指代来达到一致。对于语篇翻译而言,理清代词的指代关系很重要。韩礼德指出,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包括he, she,they, him, her

    文学教育 2019年22期2019-11-26

  • 从改写理论看《边城》英译的“不忠实”
    论,本文探讨了戴乃迭《边城》英译本中的“不忠实”现象,分析得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受意识形态与诗学规范的影响。此外,译者由于对汉语的语言文化理解出现偏差,忽视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导致改写失误,因此译者不能一味地为了适应译入语的诗学规范而损害原文的逻辑关系,要认真推敲上下文,保证译本的流畅度,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词:改写理论 《边城》 “不忠实” 戴乃迭一.引言翻译中的“信”与“忠实”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谭载喜,1999)译者坚持

    文学教育 2019年10期2019-11-07

  • 英汉对比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
    选取著名翻译家戴乃迭译本(1962年)作为英文语料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作为中文语料来源,从英汉对比视角对《边城》原文与戴乃迭译本作对比分析,具体从静态与动态、形合与意合、替换与重复、繁复与简短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戴乃迭译本自然流畅,既符合译入语习惯,又诠释了原作自然纯净的神韵与风骨。关键词:《边城》 戴乃迭 英汉对比一.戴乃迭与《边城》戴乃迭(Gladys Yang)出生于北京,七岁时随母亲回到英国,儿时在北京的成长经历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9期2019-10-06

  • 杨宪益:白首同归我负卿
    潘姝言杨宪益和戴乃迭,一对跨国夫妻,被翻译界誉为“携手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伉俪”。他们翻译的《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等作品被欧美多国的国家图书馆收藏。两人的爱情同样为人称道,杨宪益说,爱情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好的爱人必是知己。中国公子,英国小姐1915年,杨宪益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杨毓璋是银行家。作为唯一的儿子,杨宪益从小备受宠爱,家里专门为他请了先生教习国学,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根基。1937年,杨宪益考入英国剑桥大学。

    中外文摘 2019年16期2019-08-29

  • 从语篇衔接和连贯角度看《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
    纯深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进行分析比较。3.1语篇的衔接衔接是将语篇中一些意义上相关的句子或词联系起来。基于语篇所展现出的语言意义,属于一种非结构性关系,这又与句间所表现出的成分语义有所不同。Halliday曾经论述过衔接的五种途径:指代、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一)指代指代关系是指两个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指代来达到一致。对于语篇翻译而言,理清代词的指代关系很重要。韩礼德指出,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包括he, she, they, him, her

    文学教育 2019年8期2019-08-27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戴乃迭《沉重的翅膀》英译研究
    著名英籍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Yang)于1987年翻译出版了《沉重的翅膀》的英译本——Leaden Wings,在文学界广受好评。本文拟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探析戴乃迭如何英译《沉重的翅膀》,旨在说明戴乃迭的译介活动是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一、翻译生态环境《沉重的翅膀》初稿发表于1981年,以改革为主题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沉重的翅膀》是中国第一部拥护邓小平路线的政治小说。而戴乃迭对中国文学的独

    名作欣赏 2019年9期2019-07-12

  • 5岁丧父,64岁丧子,和妻子翻译大半个中国,惊艳西方文坛
    日子,还和妻子戴乃迭举行了婚礼。证婚人是赫赫有名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及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戴乃迭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女孩,第一次见面时,两人一见钟情。杨宪益特地根据她的英文名,音译了“戴乃迭”这个美丽的中文名。见惯了虚荣势利的英国贵族女孩,戴乃迭的真挚大方令他见之不忘。同样的,风度翩翩的杨宪益让戴乃迭痴狂,为此,她忽略了一众王公贵族的示爱。大学期间,杨宪益翻译的第一篇中国古典作品就是《离骚》,不为了纪念父亲的期望,只是想跟英国老师显摆一下中华文化的底蕴之深。这

    世纪人物 2019年5期2019-05-13

  • 翻译伦理视角下戴乃迭的译者主体性探究——以《阿诗玛》的英译为例
    18)一、引言戴乃迭(Gladys Yang)于1919年出生,其父母时为住在北京的英国传教士。由于担心戴乃迭长期住在中国会被同化,父母在她七岁时将她送到英国学习。1937年,戴乃迭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正是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戴乃迭结识了当时学校的中国协会主席杨宪益,后来与之结为夫妻。毕业后的戴乃迭和杨宪益回到中国,开始了超过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学英译工作。他们合作翻译了140多种作品,如《楚辞》《长生殿》《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白毛女》《红楼梦》等中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4-28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戴乃迭《沉重的翅膀》英译研究
    三方面对翻译家戴乃迭英译《沉重的翅膀》的翻译活动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文学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启迪。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戴乃迭 《沉重的翅膀》 英译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发轫于2001年,开始于中國,是“由中国学者胡庚申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陈金莲,2015),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是翻译生态(译境)、文本生态(译本)、“翻译群落”(译者)生态,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胡庚申,2013)生态翻译学探讨译者在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3期2019-04-15

  • 杨宪益:白首同归我负卿
    潘姝言杨宪益和戴乃迭,一对跨国夫妻,被翻译界誉为“携手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伉俪”。他们翻译的《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等作品被欧美多国的国家图书馆收藏。两人的爱情同样为人称道,杨宪益说,爱情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好的爱人必是知己。中国公子,英国小姐1915年,杨宪益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杨毓璋是银行家。作为唯一的儿子,杨宪益从小备受宠爱,家里专门为他请了先生教习国学,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根基。1937年,杨宪益考入英国剑桥大学。

    莫愁·时代人物 2019年2期2019-03-13

  • 杨宪益:白首同归我负卿
    潘姝言杨宪益和戴乃迭,一对跨国夫妻,被翻译界誉为“携手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伉俪”。他们翻译的《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等作品被欧美多国的国家图书馆收藏。两人的爱情同样为人称道,杨宪益说,爱情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好的爱人必是知己。中国公子,英国小姐1915 年,杨宪益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杨毓璋是银行家。作为唯一的儿子,杨宪益从小备受宠爱,家里专门为他请了先生教习国学,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根基。1937 年,杨宪益考入英国剑桥大

    莫愁 2019年5期2019-02-22

  • 《红楼梦》第四十回杨宪益译本与霍克斯译本比较
    的就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本文以《红楼梦》的第四十回为例,对两版本进行比较,探寻二者的不同之处。【关键词】《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霍克斯;译本比较【作者简介】侯明潇(1993.03-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英语笔译。《红楼梦》的英译本层出不穷,其中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版本最为出名。本文以《红楼梦》中的第四十回为例进行比较,探寻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第四十回题为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针对这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8期2018-09-10

  • 布迪厄社会学视域下戴乃迭女性作品翻译研究
    三个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女性作品翻译的产生、接受及受其制约所采取的相关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丰富戴乃迭翻译研究。关键词:布迪厄;社会学;戴乃迭;女性作品翻译一、引言戴乃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誉为文艺战线的白求恩。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事业,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她的一生是翻译的一生,她和杨宪益合译、独译了众多体裁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翻译生涯的后期推出的一系列女性文学作品译介,向西方读者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年8期2018-05-30

  • 基于英国民谣诗歌传统风格的少数民族诗歌翻译 ——以《阿诗玛》为例
    一、《阿诗玛》戴乃迭英译本中对原作韵律的变化分析《阿诗玛》在语言上有着十分明显的民歌特征。此外,《阿诗玛》对于诗歌外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简化,不仅韵律感十足,其意象也鲜明生动。原作诗行音步不一,部分为四音步,部分为二音步,并非所有诗行皆有尾韵,但是仍然有着很强的节奏感。在第一节诗中,第二四行为该诗的押韵行;而在第二节当中,一四行为押韵行,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最大程度体现出了民歌的特征。就音步而言,译作使用的是英国民谣形式,也就是以四行为一个诗节,每一行的格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2018-05-21

  •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
    要:杨宪益、戴乃迭是中国最早译介《史记》的翻译名家。学界长期以来对他们翻译的《史记》选译本关注不够,鲜有文章论及这两位翻译大师的《史记》译本。本文梳理了杨氏夫妇出版的各种《史记选》英译本,期待译界能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两位大师的《史记》英译。关键词:杨宪益 戴乃迭 《史记选》 英译本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Records of the Historian)选译本于1974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杨氏选译了《史记》中许多文学名篇,英译文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4期2018-05-08

  • 戴乃迭的文化身份及其汉英翻译
    【摘要】戴乃迭翻译的作品最广为人知特点的是其对于原作的内容和精神的高度忠诚,她的译作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本文把她的个人背景和翻译的社会语境与其翻译活动联系起来,分析她的文化身份与汉英翻译的关系。【关键词】戴乃迭;文化身份;汉英翻译【作者简介】杨莉红,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戴乃迭的文化身份及其汉英翻译研究” (项目编号:17C0408),湖南工程学院校级一般青年项目“戴乃迭的文化身份与汉英翻译活动研究”。仔细地回顾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2期2018-01-23

  • 从翻译行为到译者行为:戴乃迭女性译者文化身份
    性倾向。本文以戴乃迭的《边城》译本为例,通过具体的译例对照分析,旨在研究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倾向和感情倾向。关键词:翻译行为 译者行为 女性译者 戴乃迭 《边城》一、引言翻译实际上可以被界定为一种“选择”行为。姜秋霞等学者将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进行了区分,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种集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转换能力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译者对于翻译文本的整体性把握(姜秋霞、权晓辉,2002: 11-12)。翻译能力是一类抽象概念,研究者只能通过译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8期2017-08-23

  • 从幕后到台前:翻译家戴乃迭研究综述
    到台前:翻译家戴乃迭研究综述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戴乃迭翻译研究的期刊论文,从合译作品研究、独译作品研究和译者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翻译家戴乃迭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中存在混淆其与杨宪益的译作与翻译观、对其独立译介作品关注不多、对其作为译者的研究相对滞后等问题,以期对后续戴乃迭翻译研究有所裨益。戴乃迭,译作研究,译者研究,问题1.引言汉学家比尔·詹纳尔(W.J.F.Jenner)曾称赞,戴乃迭是当世寥寥可数的中文外译大家,她的译作无论是独立完成

    外语与翻译 2017年2期2017-07-03

  •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二人翻译的原著鲁迅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杨译本在鲁迅作品方言词的四种处理方式,探讨方言词翻译的特点和方法。关键词:鲁迅;文学;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方言词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026-0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12鲁迅,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文学语言大师,其独具匠心的语言运用能力超超玄著。有学者将其分成三

    学周刊 2017年18期2017-06-23

  • 杨宪益先生翻译生涯研究
    键词: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生涯作者简介:苗雪松(1993-),女,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方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杨宪益是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文学翻译巨匠,为中国翻译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与夫人戴乃迭默契合作,将中国优秀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风采;同时杨先生独自将许多世界优秀文学作品从英语、法语、古希腊语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2017-06-17

  • 戴乃迭女士的“译有所为”
    250022)戴乃迭女士的“译有所为”赵 金 凤 (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从“译有所为”的视角解读戴乃迭的翻译人生,较为全面地考察其译介活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认为生态翻译环境对其翻译行为的影响是相对的,译者的主观翻译动机是引发、推动并维持翻译行为的内生力量,其中,高度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戴乃迭; 译有所为; 主观动机; 客观效果戴乃迭,一个享年80岁、在中国生活了近60年的英籍翻译家,作为传教士的后代,她命中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4-02

  • 《史记》英译中的翻译补偿方法研究
    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史记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一些典型译例,对译者在翻译《史记》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补偿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杨译主要运用直译加注、增益和释义等方法弥补译文的意义损失和文化损失,成功地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关键词: 补偿    楊宪益    戴乃迭    《史记选》    方法1.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涉及原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文化信息的转换。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翻译必然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语言缺

    文教资料 2016年31期2017-02-23

  • 浅析典籍英译中的寓言英译 ——以“刻舟求剑”两译本为例
    立义、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翻译对比;古代寓言一、中华文化英译概况以及寓言英译应注意的翻译策略古代寓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寓言短小精炼,却蕴藏着许多哲理寓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智慧启迪。通过翻译把中国经典文化推广到全世界是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固有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综观中西文化交流史可以看出这种交流大都是单向的,不平衡的。应该如季羡林老先生所主张的,既应该提倡“拿来主义”,又应该提倡“送出主义”[1]。文化的引进与输出应该保持平衡

    山西青年 2017年12期2017-01-30

  •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特定历史时期;戴乃迭;文化身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开始了“文化转向”,“文化身份”问题愈见关注。社会学家张裕禾认为,文化身份是一个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在与他人、他群体、他民族比较之下所认识到的自我形象(张裕禾、钱林森,2002:72)。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也指出的,身份问题与意义和价值相关,对于个人的身份认定会导致个人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个人的行为取向(1989:28)。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文化身份的差别直接对其译介产生

    东方教育 2016年18期2017-01-16

  • 杨宪益的最后十年
    国,与英国才女戴乃迭相爱并结婚。归国后,夫妻二人主要从事翻译工作,译作众多,成就斐然,同为中国翻译界巨擘。杨、戴二人一生遭遇坎坷无数,相爱相持直至离世。戴乃迭去世时,杨宪益自责一生让妻子受苦良多,作悼亡诗一首: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没有了戴乃迭的最后10年,杨宪益经历着内心的孤寂与疾病的侵扰。对一生的经历,他自然有着自己的回顾和思考,但当别人为他所遭遇

    读者 2017年1期2016-12-27

  • 从文体学角度赏评鲁迅小说《风波》的英译
    》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进行赏析。主要从词法、句法以及语义的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引起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于文体学规则的重视,使译文能够尽量接近“信、达、雅”的状态。关键词:翻译 风波 杨宪益、戴乃迭 语言学一、前言鲁迅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尤其是先生创作的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题材的小说为中国文学史开创了全新的面貌。同时,鲁迅先生小说中所体现的独特视角和凝练尖锐的语言特色都对后世影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1期2016-12-07

  • 从归化与异化翻译对策看戴乃迭对《边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再处理
    异化翻译对策看戴乃迭对《边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再处理邓 娜从文化因素影响翻译的层面来看,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本文以戴乃迭的《边城》英译本为例,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用归化和异化来处理文化信息。用异化归化翻译方式来保留源语的意思以及文化,忠实原文,达到语言与文化的传播。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化并伴随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活动。在翻译中,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对文化进行信息处理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当翻译至另一种语

    唐山文学 2016年10期2016-11-26

  • 国家翻译实践视阈下的戴乃迭独译行为研究
    译实践视阈下的戴乃迭独译行为研究任东升郎希萌(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100)戴乃迭是参与新中国国家翻译实践的外来译家之一,她独译及与杨宪益合译的中国文学作品涉古及今,体裁广泛。与杨宪益一样,戴乃迭也是国家翻译实践的执行者,已有研究却偏重杨宪益忽视戴乃迭。我们从国家翻译实践视阈探析戴乃迭的独立翻译,发现其独立翻译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适应特征,是新中国翻译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翻译实践,外来译家,戴乃迭,独立翻译,选择性适应传统翻译观提倡译作透明如原作,读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5期2016-11-03

  • 《诗经?郑风?将仲子》英译本对比研究
    文针对杨宪益、戴乃迭,汪榕培和理雅各的译本,联系相关的诗歌翻译理论,对上述三个译本的风格特点进行对比,并尝试提出了新的译文。关键词:《诗经》;《将仲子》;杨宪益、戴乃迭;汪榕培;理雅各作者简介:李玉梅(1991-),女,四川仁寿人,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1.引言《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将仲子》在春秋时期流行于郑国一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4期2016-08-01

  • 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国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1940年,杨宪益夫妇回国。解放后,杨宪益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一起献身中国的翻译事业,翻译作品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各个门类,共计近千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北京的后海这个季节游人如织。人称“胡同串子”的人力黄包车迎来了他们的丰收年,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小巷来去自如,谙熟每一个旮旯的看点,更了然高鼻梁绿眼睛们的心思。他们一边用流利的英文讲价,一边用饶舌的京腔向老外们搬弄京城名吃:爆肚、豆汁儿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5期2016-05-14

  • 译者行为批评
    译实践视阈下的戴乃迭独译行为研究》(下称《戴乃迭》)以及唐蕾的《华裔获得语作家身份建构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以李翊云〈逃避之道〉汉译为例》(下称《李翊云》)。2006年我国确立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直接服务这一战略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如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译学界,研究者从译者模式到传播模式,从翻译效果到接受效果,从传播过程到传播手段,从儒家文化到百家争鸣,从文学翻译到科技翻译,从汉民族文化典籍到少数民族文化典籍,从泛文化翻译研究到专书翻译批评研究,从翻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5期2016-04-14

  • 戴乃迭:白首同归我负卿
    肖 瑛戴乃迭:白首同归我负卿肖 瑛肖瑛大连人。生于60年代末。辽宁大学毕业。23年编辑生涯。目前供职于沈阳日报。生性疏懒,所作不多。主编散文集《味道》《小熊老师》《像赫本那样做淑女》《每个饭局都有一款牛人》《女性的榜样》等文散见于报端杂志。他们是让人仰羡的一对儿,夫妻联袂,将《红楼梦》《离骚》等千古名篇翻译成英文,向西方打开了中国文学经典之门。他们又是让人唏嘘的一对儿,双双身陷囹圄四年,接踵而来的是中年丧子的沉重一击。如果早知命运如此安排,戴乃迭当初还会毅

    辽海散文 2016年9期2016-02-23

  • 女性译者主体性探究——析戴乃迭英译《沉重的翅膀》
    体性探究——析戴乃迭英译《沉重的翅膀》张生祥汪佳丽(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4)摘要:作为著名的英籍翻译家,戴乃迭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独特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和丰富的翻译实践使其成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极好的对象;而女性译者文化身份又为其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性别视角。在后期的独立译介活动中,作为一名女性译者,戴乃迭积极主动地译介了大量中国女性作家作品,其译者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本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戴乃迭汉译英作品中体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8期2015-12-29

  • 杨宪益与戴乃迭
    1937年秋,戴乃迭到牛津读书,并参加了牛津大学的中国学会,而学会的主席是中国留学生杨宪益。两个人情投意合,很快坠入爱河。婚后,两个人也是翻译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合译中国文学名著时,一般是由杨宪益译初稿,然后由戴乃迭修改润色,最后定稿。杨宪益译初稿一般是在打字机上译一遍。戴乃迭修改则常常要打两三遍,所以她花的时间更多。《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老残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一部部中国名著就是这样进入英文世界的。杨宪益与戴乃迭有着半个世纪的情缘,

    做人与处世 2015年12期2015-09-10

  • 浅析《边城》戴乃迭译本中的异化翻译
    富的《边城》的戴乃迭译本作为文本,浅析其中词句异化翻译的特征,从中探讨异化翻译的作用。关键词:异化翻译;戴乃迭;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到目前为止,《边城》已经有四个英译本:1936年项美丽和邵询美的第一个译本;1947年金堤和白英的合译本The Frontier Clty;1981年戴乃迭的第三个译本The B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2015-05-30

  • 戴乃迭译者文化身份建构研究 ——以英译王安忆《人人之间》为例
    10015)戴乃迭译者文化身份建构研究 ——以英译王安忆《人人之间》为例胡燕娜(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5)针对目前译学界对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作品的研究与对戴乃迭独立完成的译介作品的研究的极不平衡性,结合一定的历史文献、传记文学和译介作品,从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对戴乃迭作为一名独立译介者展开研究,弥补一些译学界对于戴乃迭作为一名独立译介者关注的不足,引起译学界对于戴乃迭以自主姿态从事译介活动的研究兴趣。在研读王安忆《人人之间》英译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1-21

  • 从译者视域看戴乃迭独译的译者现身风格——以英译本《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
    )从译者视域看戴乃迭独译的译者现身风格——以英译本《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花 萌1, 李春芳2(1.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2.苏州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可以分为合译期和独译期两个阶段。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她和杨宪益的合译作品上,而对她的独立译介活动关注不多。独译阶段的戴乃迭脱离合译者、翻译助手的身份,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译者主体性。翻译文本中存在大量“译者现身”的现象。通过对《爱是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9-05

  • 戴乃迭《中国文学》译介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面来解读翻译家戴乃迭在为英文期刊《中国文学》服务的数十年内的译介活动、译作和翻译成就,旨在说明戴乃迭译介活动是她在所处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外部需求和表达内心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一、翻译选材与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是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语言环境的总和(方梦之,2011)。戴乃迭(Gladys Yang)在她近半个世纪的翻译生涯中,翻译过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文学的海量作品,早期的翻译以和丈夫杨宪益先生合译为主,而戴乃迭的大部分译作,尤其是独立翻译的作品多是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31

  • 戴乃迭的杂合文化身份与独立译介活动阐释
    马月华摘 要:戴乃迭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位具有西方和东方两种杂合文化身份的外籍翻译家。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她和杨宪益的合译作品上,而对她的独立译介活动却关注不多。从杂合文化身份的角度,探求戴乃迭独立译介中的翻译思想、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译作特色,有助于我们丰富对她的研究,同时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本质。关键词:戴乃迭;杂合;文化身份;独立译介[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82-3 doi:10.396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年4期2013-11-22

  • 戴乃迭《边城》译本的翻译伦理审视
    3403)一、戴乃迭和《边城》戴乃迭,著名英籍翻译家,原名 GladysTayler,1919年出生于北京,在那里度过了七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学习法文,并遇到了她一生的爱人杨宪益,他的才华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戴乃迭,童年时对北京的美好记忆也使她更加热爱中国文化,于是改修中文,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位中文学士。1940年,戴乃迭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和杨宪益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并结为夫妻。后来加入重庆国立编译馆,正式开始了职业翻译生涯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酒,每天与夫人戴乃迭在家对饮。1968年4月27日晚饭后,杨宪益与戴乃迭照例在家对饮。戴乃迭喝罢先睡了,杨宪益尚未尽兴,夜11时,酒喝到一半的杨宪益被传唤到外文局大楼,在办公室里被捕。另一拨公安人员进入杨宅,叫醒了戴乃迭,带走。至1972年,先于戴乃迭获释的杨宪益回家时,发现那瓶未喝完的酒依旧在茶几上,酒色已黄。(胡宪摘自《法制周末》2011年2月17日)

    读者 2011年9期2011-05-14

  • 酒,每天与夫人戴乃迭在家对饮。1968年4月27日晚饭后,杨宪益与戴乃迭照例在家对饮。戴乃迭喝罢先睡了,杨宪益尚未尽兴,夜11时,酒喝到一半的杨宪益被传唤到外文局大楼,在办公室里被捕。另一拨公安人员进入杨宅,叫醒了戴乃迭,带走。至1972年,先于戴乃迭获释的杨宪益回家时,发现那瓶未喝完的酒依旧在茶几上,酒色已黄。(胡宪摘自《法制周末》2011年2月17日)

    读者·校园版 2011年9期2011-05-14

  • 杨宪益的最后十年
    学,与英国才女戴乃迭相爱并结婚。归国后,夫妻二人主要从事翻译事业,译作众多,成就斐然,同为中国翻译界巨擘。杨戴二人一生遭遇坎坷无数,相爱相持直至离世。戴乃迭去世时,杨宪益自责一生让妻子受苦良多,作悼亡诗一首: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十年前,戴乃迭辞世;十年后,杨宪益也走了。从此,译坛的这对最为闪耀的双星终于再次相聚在天堂。穿过北京后海银锭桥,小金丝胡同6

    小康 2010年1期2010-11-23

  • “对不起,谢谢!”纪念戴乃迭逝世十周年
    ,凤毛麟角也。戴乃迭与杨宪益堪称珠联璧合的典范。戴乃迭,原名Gladys B. Tayler,婚后易名为Gladys Yang,于1919年生于北京一传教士家庭。其父J.B Tayler,中文名戴乐仁,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上世纪初到中国传教,曾任燕京大学首任经济系主任,并负责英庚款使用(派生赴英留学)事务;后又帮助中国创建工合组织(CIC),致力于赈荒救灾工作。母亲塞琳娜是传教士兼教师。戴乃迭行四,上有三个兄姐,下有一个弟弟。戴乃迭在北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人物 2009年1期200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