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

  •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和救赎情结
    年时期的经历为伯格曼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灵感。童年时期的伯格曼经常把零用钱用在购买能够用于投影的画片上,这些画片带给小伯格曼无穷无尽的想象。这种特殊的童年成长经历成为伯格曼在日后电影创作过程中一个无意识的宝库。而“利用电影做文学”是伯格曼电影的又一特点,伯格曼的电影剧本与同时代的剧本相比往往具有一种超前性,“他的电影剧本的文学水平几乎超越了当代的其他的任何人”[1], 因此伯格曼的电影有一种诗意,饱满的文学性使伯格曼的电影成为影史上的经典。电影作为全新的艺术形

    名家名作 2023年18期2023-11-15

  • 剧场中的悖论
    名字,英格玛·伯格曼,作为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其作品独特的艺术性和哲学性不仅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源,也为当代各门类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这次法国野驴剧团带来的《伯格曼小姐》便是以伯格曼1996年的编剧作品《私谈》为灵感而制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这部戏于9 月8 日作为演艺大世界·2023 国际戏剧邀请展的开幕大戏正式登陆中国大戏院,此次来沪,是法国野驴剧团首次将这部戏带到亚洲。情感故事、当代法国、伯格曼和太阳剧社如何碰撞,满载着的好奇心终于在剧场

    上海戏剧 2023年5期2023-10-21

  • 新版《婚姻生活》中的性转设计与意义生成
    翻拍自英格玛·伯格曼于1973年创作的电视剧《婚姻生活》。新版剧集的导演海加·李维通过翻转行为主体性别,为剧集注入了时代的新质——他变更了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拓展并凸显出当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困境;同时,他又将“出走”主体由丈夫转换至妻子,重构了当代语境下的“娜拉出走及以后”。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时代变迁下婚姻制度中恒定未变的性、性别、权力等要素,探索着婚姻的困境与悖论。新版与原作共同构筑起复杂的婚姻场域,进而完成了对婚姻这一宏大命题跨时代的探讨与审视。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2023-06-25

  • 人性深渊:哭泣还是低语?
    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1972年拍摄的电影作品。故事讲在一个古老庄园里的四位女性:艾格尼斯、卡琳、玛丽亚三姊妹和仆人安娜。艾格尼斯身患重病,姐妹俩和安娜轮流照顾她,但艾格尼斯仍然痛苦地死去,姐妹俩在她葬礼后离开了庄园,将贯穿全片的孤独、痛苦、折磨、呼喊、低语、无助抛向了身后,留给了观众及这个难以言说的世界。本片自诞生以来,就被认为是伯格曼最伟大且电影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作品之一,也被《世界报》誉为“杰作中的杰作”,它至少还有《呼喊与低语》《哭泣与耳语》《喊叫与耳

    青海湖 2023年2期2023-05-30

  • 阿尔伯特·伯格曼和中国
    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又译作“鲍尔格曼”“波哥曼”)从未到过中国,他只在作品中数次提及中国。美国在伯格曼的哲学体系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其家乡蒙大拿州密苏拉市。美国主要技术哲学家中,讨论度最低、作品被译成中文数量最少的,伯格曼是其中之一。伯格曼独特的技术哲学思想值得引起中国学者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对技术物质文化弊病的诊断以及为此开出的药方,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同样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1937年,伯格曼出生于德国弗莱堡。在德国接受了基础教育后,他前往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6

  • 再读伯格曼:穿透人类心灵的亮光
    瑞典语版本的《伯格曼文集》,心怀敬意地进入电影大师用文字创作的心灵迷宫。窗外传来的救护车的呼啸声开始渐渐远离我,各种关于疫情的信息引发的慌张被伯格曼静谧深情的文字安抚着,心情平静了下来。两年后,我坐在同样的书桌前,打开中文版的《我们都是马戏团:伯格曼文集》,黑色硬皮封面上烫着银色大字体的书名,封面上还印着一只棕金色的握着钢叉的小魔鬼的图案。伯格曼用电影探讨生死、信仰和上帝的沉默。对于他是否有宗教信仰的提问,他的回答是:我不属于任何教派,我有我自己的天使和魔

    书城 2022年6期2022-05-31

  • 孤独尽头是野草莓之地
    柚由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英格玛·伯格曼的影片创作通常是围绕一个家庭来展开,然后细腻入微地刻画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精神心理上的冲突和隔阂。作为瑞典国宝级导演、20世纪电影大师、“作者电影”的代表人物,英格玛·伯格曼基本保持每年1—2部影片的产量,他一生编导电影70多部、舞台剧170多次,每部电影在质量和艺术探索上皆为上品,他在各大电影节颁奖礼上拿奖拿到手软。伯格曼拥有许多名导迷弟,2013年关于

    世界博览 2022年19期2022-05-30

  • 伯格曼“焦点生活”观念的存在论解读
    美国技术哲学家伯格曼(Albert Borgmann)发展了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他基于“装置范式(device paradigm)”来批判现代技术,围绕“焦点物-实践(focal thing and practice)”来追问生活世界的意义,为重新定位人-技术-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具有丰富理论及实践蕴含的“焦点生活(focal life)”观念,(1)在伯格曼那里,“焦点生活”是这样一种朴素的生活世界图景:“焦点物”作为占据家庭中心位置、凝聚劳作的手段与目的及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24

  • 伯格曼电影中的虚无主义症结探究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曾创作约50部剧本,编导戏剧、话剧与纪录片约120部。自1956年他指导的影片《夏夜的微笑》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之后,伯格曼作为导演的声誉开始跨出瑞典而闻名世界,其作品也多次摘得世界级奖项。伯格曼是一个著名的电影和戏剧导演,但他首先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他对自我及其时代,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与忠诚。伯格曼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尼采宣言上帝死了的时代,而那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反省现代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风起云涌,

    电影文学 2021年4期2021-11-14

  •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观化倾向
    01)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的著名导演,其电影创作影响深远。哈罗德·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是我们的水平线,作为读者,我们不可能不是“后莎士比亚的”——这样的评论完全可以用来表达伯格曼对观影的影响。在某种层面上,伯格曼的眼睛成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像生活在伯格曼的镜头中一样,透视着面孔特写下的情绪;伯格曼的思考变成了我们的思考,我们采取伯格曼的态度,忧虑在20世纪中人类共同体的命运与个体精神生活的动荡。一、特写镜头与主观叙事中的主体在伯格曼开始电影创作之前,特写镜头普

    电影文学 2021年20期2021-11-13

  • 伯格曼的怕与爱
    界。这个男孩是伯格曼,这台电影放映机,是昨夜他用上百个锡兵,从哥哥手中交换来的圣诞礼物,连同一卷三英尺长的影片,名叫《霍尔夫人》。近百年后,一个盛夏,在远离北欧的东方海滨城市,阳光炽烈,暑气蒸腾,我关闭门窗,拉上窗帘,营造出一个密闭的单人影院:用一台糖果盒大小的投影仪将伯格曼的电影投到一堵墙上,在“屏幕”变幻的光影里,我沉浸在独属于伯格曼的魔幻世界中,体会他的焦灼、紧张、幻觉,一个现代人的孤独感,精神的分裂隔绝,对宗教的恐惧痴迷,对情感的极端渴求,渴望抚慰

    天涯 2021年3期2021-08-16

  • 第二双眼睛
    家卫和杜可风、伯格曼和尼科维斯特,他们之间或许不是“我”与“另一个我”,但一定是“正因为是他,也正因为是我”。编辑:摩索每一位电影大师都有离不开的合作对象,摄影师作为其中之一,担当的是“导演的眼睛”的职能,摄影师需要和导演达成审美的一致,使得导演的创作意图转化为银幕影像。在配合的过程中,摄影师亦会发挥个人的主观的表达,一个镜头之外装的是两双正在思考的眼睛,而这两双眼睛彼此契合才能创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侯孝贤和李屏宾、王家卫和杜可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亚努

    小资CHIC!ELEGANCE 2021年26期2021-07-30

  • 《利刃出鞘》拍续集,导演主演各挣1个亿
    的老朋友拉姆·伯格曼。报道称,根据同网飞方面达成的协议,约翰逊对续集作品的艺术创作拥有极高自主决定权,而网飞唯一的条件就是续集必须继续由丹尼尔·克雷格饰演大侦探布兰克。令人咋舌的是,约翰逊、伯格曼和克雷格通过参与《利刃出鞘》系列续集,将分别拿到1亿美元的报酬。有分析认为,狮门影业之所以愿意将《利刃出鞘》这个大IP交给网飞,是因为新冠疫情下约翰逊和伯格曼两大主创人员都不看好影片续集在影院上映后的票房前景,而更愿意通过流媒体巨头网飞试水网络上映。网飞方面虽然出

    环球时报 2021-04-082021-04-08

  • 影像中的女性主义 ——以多部电影为例解读伯格曼影片中的女性世界
    伦曾经说过,“伯格曼的电影是任何一个电影人都想拍摄的,哪怕只能拍出其中一部。”回顾伯格曼所导演的所有影片,其中频繁地出现各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伯格曼曾说过“女人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她们成为伯格曼最有效的核心手段。①伯格曼对于女性形象的把握是细腻而又独到的,不论是《呼喊与细语》《野草莓》,还是《处女泉》《莫妮卡的夏天》。伯格曼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将其与男性角色相比照,抑或是构建一种男性角色的缺失来更加清晰地呈现女性角色的真实样貌,对她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

    大众文艺 2020年16期2021-01-27

  • 伯格曼:人性的救赎和回归
    00)英格玛·伯格曼家庭宽裕。母亲卡琳·阿克布卢姆出身于瑞典上流社会,精通多国语言。父亲埃里克·伯格曼是路德教牧师,家教严厉,孩童时的伯格曼常受父亲体罚。这也形成了他作为资产阶级成员惯有的特质:高效、自信、向往自由,同时家庭的宗教气息也影响了伯格曼的电影创作。为逃避父亲,他尽可能地去电影院。伯格曼起步于舞台剧编导,在之后担任电影导演的过程中还继续戏剧创作,一生大约执导了125部舞台剧、43部电影,是位多产的导演。其作品还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金像

    电影文学 2020年16期2020-11-14

  • 天才在何处
    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经典电影作品分析伯格曼作为电影导演的天才之处,主要从其伯格曼的出身背景、戏剧生涯、文学天赋、视听语言、宗教信仰、哲学思考、世界观来对其电影世界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伯格曼的电影宇宙。英格玛·伯格曼生于1918年7月14日,他的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后来成为宫廷牧师,严肃无趣,而母亲也性格孤僻,这导致英格玛·伯格曼的童年生活压抑又沉闷。在寂寞的童年生活里,他沉迷于巴赫音乐和史特林堡的戏剧,剧院最边上的位置就是他躲避无趣现实世

    大东方 2020年3期2020-10-21

  • 《野草莓》究竟“野”在何处
    要】 英格玛·伯格曼,敏感的创作者,无情的剖析者,自我的叙述者,灵魂的表达者。一生创作无数,从戏剧到电影到电视,他仿佛有取之不尽的灵感,有不曾枯竭的情感。一个好的创作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他一定懂得聆听自己的声音,聆听心灵的声音,聆听世人的声音。【关键词】 《野草莓》;伯格曼;创作背景;影片表达;主题意蕴【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37-02《野草莓

    今古文创 2020年37期2020-09-10

  • 英格玛·伯格曼:用电影缝补人心
    _网络英格玛·伯格曼是谁?对艺术电影和欧洲电影了解甚少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英格玛·伯格曼自己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而且一生都在电影里寻找答案。片场,给演员讲戏大特写,伯格曼喜欢使用的镜头语言正是这样自我追问的过程,成就了伯格曼的电影风格:用镜头去探索人心。可能再也不会有一个导演像伯格曼一样,把镜头像显微镜一般对准人类的内在世界。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席卷全球之前,上个世纪是欧洲艺术电影的黄金岁月,大师辈出,经典不断,他们的盗版电影也滋养过一代中国青年。伯格曼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5期2020-08-03

  • 本特·万塞留斯:我镜头中的伯格曼
    了他和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一次见面。那是1984年,他刚刚加入瑞典皇家剧院任驻院摄影师,“为伯格曼导演工作,我觉得这是我梦想中的一个机会,非常激动”。那时的伯格曼,在执导完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后,宣布退出影坛,专心排演他热爱的戏剧。但是,他们吵了一架。斯特林堡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瑞典人的血液第一天上班,本特·万塞留斯兴冲冲地一早就去了剧院,因為太早,错过了剧院同事打来的电话,那个同事本想告诉他:“今天千万不要来剧院,因为伯格曼先生遇到了一些事情,心情非常非常差

    小说界 2020年1期2020-03-12

  • 斯蒂格·比约克曼:与伯格曼聊天的日子
    的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瑞典最著名的演员英格丽·褒曼金风玉露一相逢,两人合作拍摄电影《秋日奏鸣曲》,这是一部有关人生痛苦的电影,拍摄的过程也非常痛苦,两位王者相互折磨。多年之后,瑞典著名纪录片导演斯蒂格·比约克曼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本期主题“被祝福的那个”来自于伯格曼作品)这样说道:“我不认为褒曼女士在拍《秋日奏鸣曲》时被伯格曼先生折磨,我觉得,是褒曼女士在折磨伯格曼先生也不一定……因为他们都是那么强势的人。”斯蒂格·比约克曼拍过关于伯格曼的纪录片《英格玛

    小说界 2020年1期2020-03-12

  • 不完整的人 ——浅析《呼喊与细语》中女性情感的破碎与弥合
    □ 李嘉璇一、伯格曼电影表达的性别意识伯格曼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女性在其文本中的地位,在他后期的作品当中,甚至直接把焦点放置在女性身上,通过女性来表达他本人对西方文化危机的意识。在这些作品中,女性有着自己独立的心灵生活,她们所遭遇的精神危机和情感危机,并不单纯来自于男性,甚至和男性无关。伯格曼也因此得到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的关注,尽管态度不一。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伯格曼也许并不是主动站到女性角色这一边的,因为女性主义电影常常用一种先锋性的表达方式来为女性发

    视听 2020年2期2020-02-24

  • 波音新机型测试遭遇事故
    音发言人保罗·伯格曼在声明中称总体测试仍在继续。但原定于今夏首飞的777X恐在明年才能飞上蓝天,该机型原本计划同空客远程客机型号竞争。美国《西雅图时报》6日报道称,该测试机在进行负载测试时一扇货舱门向外爆炸,为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适航认证,该机型必须通过这项测试。路透社援引伯格曼的话称,飞机在测试期间要承受的负荷和压力明显超过正常运行条件,波音公司正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王会聪)

    环球时报 2019-09-092019-09-09

  • 失败的“沉默” ——评英格玛·伯格曼《犹在镜中》
    威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塑造了个人风格浓厚的电影语言,并且证明了电影艺术在表达“哲学”这一命题上具有极深的潜质,也正是因为英格玛·伯格曼的存在,瑞典一度成为欧洲电影的旗帜。在英格玛·伯格曼自身的创作生涯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他在不同年代对电影表达主题理解的变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创作进入了相对成熟期,在此之后的十年间,他的电影主要表现的是人在世界的微不足道,虽然已经初步彰显了英格玛·伯格曼的哲学风格,但是主题基

    名作欣赏 2019年14期2019-07-16

  • 技术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碰撞
    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在电影《野草莓》中运用大量镜头特写、视听语言以及现实与梦境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思考了技术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碰撞表达。在影片中,技术理性毁掉了伊萨克一生的幸福,他漠视与家人、朋友间情感的表达,陷入冷漠与孤独之中。影片在逐层的抽丝剥茧中传达生命冷酷的外衣终究包裹着温暖外壳的真谛,揭示人类幸福的根源最终会被引向信仰的主题。【关键词】《野草莓》;技术理性;信仰;英格玛·伯格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戏剧之家 2019年15期2019-06-27

  • 失败的“沉默”
    作品,英格玛·伯格曼《犹在镜中》虽很好地诠释了伯格曼内心的新境界,但并不能称得上一部“成功”电影的典范。尤其较之伯格曼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熟期的“沉默”系列作品,其对于“沉默~封闭”乃至其“存在主义”和“上帝主题”等的表达,在语言、空间和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缺憾。关键词:英格玛·伯格曼 《犹在镜中》 “沉默”挪威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塑造了个人风格浓厚的电影语言,并且证明了电影艺术在表达“哲学”这一命题上具有极深的潜质,也正是因为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5期2019-06-25

  • 浅析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巴赫元素
    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对于音乐的独特感受几乎也表现在其执导的每一部影片中。伯格曼曾说,“电影的第一性应该是音乐性。”作为巴赫的忠实门徒,伯格曼的影片中的配乐大多引用巴赫的作品。无论是音乐旋律、创作风格,甚至精神内涵,巴赫的音乐元素似乎与伯格曼的电影作品存在着独特的联系。本文将从电影形式、内容和主题等角度对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巴赫元素进行探究。关键词:英格玛·伯格曼;巴赫;电影;音乐元素指导老师:魏巍[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2019-04-16

  • 英格玛·伯格曼作品的叙事风格与主题研究
    000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电影界的代表人物,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20世纪40年代,伯格曼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他早期从事戏剧创作工作,大量舞台剧的创作经历使他在电影创作时钟情于特写、固定镜头和人物内心独白,而这些手法也成了他电影的主要特色。伯格曼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路德派的宗教家庭,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近乎残忍的程度,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他在自传中曾提到“我从小被灌输这样的观念罪恶、忏悔、惩罚、宽恕以及谦恭等”[1]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02-21

  • 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影像志:解读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1918—2007)被视作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与意大利导演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1993)和苏联导演塔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起并称作西方电影史上的“圣三位一体”。除导演了诸如《第七封印》《野草莓》和《芬妮与亚历山大》等接连斩获国际电影大奖的电影外,伯格曼因其撰写的电影剧本具有丰富的文学性,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天府新论 2019年3期2019-01-18

  • 因为你需要我
    965年,导演伯格曼在为电影《假面》选角时注意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女演员丽芙·乌曼,她和伯格曼过去的恋人毕比·安德森在相貌上惊人地相似。那年夏天,伯格曼和乌曼在《假面》的拍摄现场法罗岛坠入情网。毕比·安德森奉劝乌曼远离伯格曼,但是,乌曼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后来,她在自传里回忆说:“逐渐地,我发现他任性又自负,他也容易害怕,他年纪大了,他的头发稀疏了,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减弱我对他的尊敬。我知道这就是爱情。”拍摄《假面》期间,伯格曼建了一栋别墅,想要和乌曼在岛上厮

    中外文摘 2018年22期2018-11-29

  • 现实与梦境便是《野草莓》的味道
    要:英格玛·伯格曼作为新浪潮电影运动后,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之一,其电影创作手法影响至今。在伯格曼所拍摄的电影中,伯格曼一直在努力的平衡着戏剧以及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伯格曼本人对于戏剧的喜爱是大于电影的。因此,伯格曼一直试图在自己所指导的电影中做到“戏剧性最大化”。本文主要通过对伯格曼经典电影《野草莓》的文本细读,详细论述伯格曼在这部电影中阐述的观点以及表达的思想。关键词: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梦境;人性思考《野草莓》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卷宗 2018年24期2018-11-07

  • 电影大师伯格曼用摄影机窥探人类灵魂
    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导演过62部电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编剧。这些作品以精简、沉郁的风格,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重要命题,将电影纳入哲学的范畴,为世界电影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篇章。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闪耀于世界影坛,用摄影机窥探人类灵魂,编导出无数部大师杰作,几乎把世界各大主要电影节的大奖都拿了个遍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在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

    看历史 2018年9期2018-10-18

  • 伯格曼的天空
    ,上面映现出了伯格曼的面孔;我走进卫生间,坐在那里,仔细看镜子和墙的夹角处是否有一个伯格曼走出来,就像在《芬妮和亚历山大》中亚历山大所看到的……我的眼前当然是没有,因为我没有伯格曼的“魔灯”;我也早已从亚历山大式的童年出走,再也返不回去。假设我手中有“魔灯”,我是否愿意重返我的童年和童年时代的家庭景观,也还是一个问题。回忆,伯格曼式的回忆,以及普鲁斯特式的回忆,似乎只作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天空,已经被载着我们的不可逆行的巨大飞行器错过。我们已经丧失了我们的过去

    山西文学 2018年8期2018-09-26

  • 莎拉邦德
    《莎拉邦德》是伯格曼拍的最后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他八十五岁,之后第四年安详过世。故事讲的是约翰的前妻玛丽安打破三十年的沉寂,长途开车去看约翰。这三十年,不能说玛丽安总是在思念约翰,约翰给玛丽安的伤害,电影里虽没有说,却是可以想象,且怎么想象大约也不会过分。不然沉寂不会持续三十年。这三十年间,玛丽安该有过多少次动身的念头?又多少次终于没有成行,也是我们不禁想到的。那无从预计的重逢一定被设想过无数遍了,玛丽安自己的,约翰的,都无从预计——就像玛丽安直到走进了

    天涯 2018年3期2018-06-19

  • Bf 110王牌伯格曼:夜空流星
    度,赫尔穆特·伯格曼正是德国空军夜战王牌。一头金发的伯格曼是德国空军中的一名“夜猫子”,他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驾驭着Bf 110夜间战斗机活跃在黑暗的欧洲上空,一度是进袭德国本土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一大劲敌。新人驾新机伯格曼于1920年5月26日出生于鲁尔工业区的城市波鸿,和战争年代的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在完成基础学业后便选择了报名参军。1940年5月,体格出众的伯格曼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德国空军,并入选夜间战斗机部队训练,于1942年5月正式进入NJG 4

    军事文摘 2018年6期2018-06-13

  • 浅谈翻转学习新发现
    程中,乔纳森 伯格曼等发现了翻转学习之外的新发现,最重要的是翻转学习不只是一个教学策略,而是用来支撑其他一切学习策略的方针; 翻转学习可以解决教育界一切棘手难题。翻转3.0更新我们所认识的翻转课堂。关键词 乔纳森·伯格曼 翻转学习 翻转学习新发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24On the New Discovery of Flipped Learning——Based on

    科教导刊 2017年34期2018-01-25

  • 跟着爷爷闯极地——一碗水和一桶水
    么高大,是因为伯格曼法则的缘故。库佩尔博士,你知道伯格曼法则吗?”“当然知道。”库佩尔博士盯着姣姣,满心疑惑地问道,“不过,弗兰克与伯格曼法则能有什么关系呢?”“是这样的,”位爷爷从背包里掏出了一本关于因纽特人的书,指着上面的图片道,“弗兰克说,他祖母是因纽特人,而且可能是多赛特因纽特人的后裔,你知道多赛特因纽特人吧?”位爷爷问库佩尔博士。“是的。”库佩尔博士毫不迟疑地点了点头,“多赛特因纽特人是北极的一个未解之谜。”“所以我就想,”位爷爷举着那本书晃了晃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7年9期2018-01-22

  • 品读
    典] 英格玛·伯格曼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副标题:英格玛·伯格曼自传(全译本)译者: 张红军出版时间:2017.8页数:368定价:88.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549592135《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一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

    走向世界 2017年11期2017-12-25

  • 甘于愚蠢更可怕
    的少年英格玛·伯格曼,曾在德国魏玛为希特勒欢呼、敬礼、泪如泉涌,他的哥哥则在家乡成立了瑞典纳粹党,他的牧师父亲投票支持。对纳粹的狂热信仰持续了十余年,当人们终于不再怀疑纳粹对数百万犹太人的大屠杀,他还在为希特勒辩护,认为这是反纳粹的恶毒宣传。许多年后,他突然想通了为什么他和家人会那样拥戴希特勒:“我们从来没听过自由这个词,从来没尝过自由的滋味。在一个权威体系里面,所有的门,都是关着的。”朋霍费尔与伯格曼属于同时代人,不过,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政治立场恰恰相反

    读书文摘·经典 2016年11期2016-12-15

  • 伯格曼电影表达和戏剧经验的关系探研
    ]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和戏剧创作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于伯格曼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样的关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通过分析发现,伯格曼的电影呈现和戏剧经验之间可谓是互为表里。戏剧创作是其电影艺术的思想原动力和方法实践场,同时,电影技术的发展补充、完善排遣着他对戏剧艺术的思虑。伯格曼对这两种艺术的熟稔,使得戏剧和电影可以在其创作中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神奇而通达的艺术效果。[关键词]伯格曼;电影;戏剧戏剧和电影,作为大师英格玛·

    电影文学 2016年2期2016-05-23

  • 与神共舞,犹在镜中
    的思考,似乎是伯格曼电影永恒追求的母题,《犹在镜中》是伯格曼六十年代电影风格趋于成熟时的重要影片,本文将从人与人、人与神以及人与死亡等几个命题角度,结合影片《犹在镜中》的具体叙事与隐喻,分析伯格曼电影《犹在镜中》的人生哲学。关键词:伯格曼;人与人;人与神;人与死亡;隐喻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02-03伯格曼导演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自己编剧,因此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影片的主题大多探讨生命的价值

    人间 2016年8期2016-05-14

  • 时间消失的斯堪的纳维亚岛屿影像
    ,我看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2007)的电影,也去他拍摄电影和生活的地方,感受那里的夏天和冬天,于是才更进一步地理解他。法罗岛是一个近似于永恒的世界,在那里不太感受得到时间,唯一显示着时间刻度的事物是树,再往北一些就连树木都没有了。在那里发呆的时候我想,如果我住在这里二十年,拍出的电影是否多多少少也会有伯格曼的影子?岛上的居民绝不会为你指出他的家,这里不是我们所生活的普通世界,你感受不到太多变化,于是你自然而然被永恒的、最

    书城 2016年2期2016-04-07

  • 在沉默中倾听身体 ——重释伯格曼影片《沉默》
    身体 ——重释伯格曼影片《沉默》潘汝(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杭州 310018)摘要:在《沉默》中,瑞典导演伯格曼通过演绎伊斯特和安娜这对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将“身体”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赋予“身体”以超乎寻常的力量,阐释了“身体”作为寂静之音和大道之言的内涵。姐姐伊斯特病入膏肓,满怀仇恨;妹妹安娜健康强壮,勇敢自信,她们分别是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的典型代表。在这里,虚伪而衰败的理性和真实而强悍的身体,在相互对抗的舞台上表达着这样的意旨:真实的永恒生命、爱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04

  • 从电影《呼喊与细语》看伯格曼对人性的思考
    呼喊与细语》看伯格曼对人性的思考⊙陈婉均[广西民族大学, 南宁530006]摘要:伯格曼的电影《呼喊与细语》塑造了四位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用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表现了女性的渴望与痛苦,表达了伯格曼对人性的质疑与失望,同时提出了救赎人性的力量是爱。关键词:伯格曼人性救赎爱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一位出色的导演,其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是电影史上的一座高峰。伯格曼的电影有各式主题,如童年记忆、宗教、性与爱等,这些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本文所探讨的电影《呼喊与细语》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2016-03-13

  • 沉思与博弈:伯格曼电影《第七封印》
    博弈。英格玛·伯格曼用尽了一生去寻找人性的归属,也用尽了一生成为一个抱着怀疑的知识分子。电影《第七封印》是伯格曼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作品,1957年上映至今,不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与学者进行反思,该作品在96分钟的时间内以其对于人性、命运、存在与信仰的思考获得了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电影《第七封印》深邃地探索了死亡及宗教的奥秘。整部电影围绕着骑士布洛克与死神的对弈展开,延伸到对宗教信仰和命运的讨论,影片通过布满瘟疫的十四世纪的不同人物关系,折

    戏剧之家 2015年10期2015-06-17

  • 上海公安博物馆馆藏品之自动手枪篇(一)
    王笑梦德国伯格曼自动手枪西奥多·伯格曼是德国19世纪末期著名的商人和实业家,与当时大多数西方实业家一样,伯格曼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自行车和汽车制造上,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产品却是公司制造的各型伯格曼自动手枪、冲锋枪。早在1893年,伯格曼就生产出了实用型半自动手枪,与美国人博查特一样被誉为早期自动手枪的先驱者。上海公安博物馆馆内收藏了2支伯格曼手枪,都属于非常珍贵的稀有型号。其中一支为伯格曼M1897 7.8mm卡宾枪型手枪,又称伯格曼5号手枪,是伯格曼

    轻兵器 2014年21期2014-11-11

  • 瑞典法罗岛盛衰都因一个人
    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他的电影而举世闻名。没有银行,也没有警察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开车或乘火车到女那萨姆码头,需要一个多小时。从那里再乘船到哥特兰岛,轿车可以随船走。从哥特兰,这个瑞典东南部大岛的北部,再乘渡船只需十分钟,就到达著名的法罗岛了。尽管离主岛哥特兰一水之隔,但岛上交通非常不便,和岛外的联系仅靠两艘渡轮,岛内的道路也聊胜于无,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靠两条腿走来走去。这里没有银行,没有邮局,也没有警察——按照当地渔民的说法,他们与世无争,又没有多少

    环球时报 2014-08-122014-08-12

  • 《处女泉》把李安重重击倒
    有在银幕上遭遇伯格曼的话,而这一切估计也不会发生。“我第一次‘纯真的丧失’源自于电影《处女泉》。”熟悉李安的人都知道,他奉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宛若神灵。“《毕业生》让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好感,《处女泉》却把我重重击倒,几乎久久不省人事。我坐在那里看了一遍又一遍,因为一开始我并不能‘消化’影片的全部精髓,无法一下子弄明白它讲的究竟是什么。”这部被李安奉为神灵的《处女泉》是一部1961年的黑白片,也是伯格曼首次染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伯格曼在他的个人长

    电影 2013年1期2013-09-26

  • 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两希”文明底蕴
    曾在西方构筑“伯格曼现象”的重要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始终用他那精彩的、梦幻般的镜像语言,对“上帝的沉默”、“人类的堕落”、“欲爱人性”等一系列主题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其中,对伯格曼的“宗教天问”,学者们更是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究,争论从未停止过。如果我们把伯格曼关于“上帝之沉默”的种种追问,放在“两希”文明的背景上,放在西方知识分子致力于“两希”文明均衡和谐的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4-07

  • 哲学的人生 哲学的电影——浅谈伯格曼电影世界中的哲学思考
    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悄然离去,从此电影界又失去了一位以电影为生命并为之做出杰出贡献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一生共拍摄了56部电影,他的电影是对人生意义个性化的沉思,显示了欧洲人对于人生哲学、生命意义探索的喜好,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因此,伯格曼的影片是电影中的哲学,将伯格曼称为电影界的哲学家,也并不过分。1918年7月14日,伯格曼出生在瑞典的布萨拉,瑞典是富裕的北欧国家,它的社会现实,决定了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基调。瑞典

    电影评介 2012年24期2012-11-22

  • 伯格曼的“自然信息”概念的解读
    10081)对伯格曼的“自然信息”概念的解读李 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81)伯格曼从历史的、人文主义的和哲学的视角将信息区分为自然信息、文化信息和技术信息。本文将“自然信息”视为伯格曼信息理论的出发点,对其自然信息的核心结构进行界定,并从自然符号的视角出发来考察“自然信息”的特征。自然信息;自然符号;自然信息特征伯格曼(Albert.Borgmann)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美国技术哲学家之一,他把技术哲学“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讨论推向一般伦理-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伯格曼电影的戏剧元素
    071000]伯格曼电影的戏剧元素⊙赵 然 乔洁琼[保定学院信息技术系, 河北 保定 071000]电影是第七艺术,它是踩在其他艺术的肩膀上站立起来的。在电影艺术当中常常有其他艺术的影子。伯格曼的电影中戏剧的痕迹太重了,有人把他的电影称之为“戏剧电影”,本文就伯格曼电影的戏剧元素进行简要分析。伯格曼 戏剧 电影当我面对瑞典地图的时候,我无法相信在北欧,这个仅有少量日耳曼文化遗存的小国竟然诞生了英格玛·伯格曼(1918— )这样一位电影大师。以理性精神见长的

    名作欣赏 2011年12期2011-08-15

  •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题
    下,对英格玛·伯格曼这位艺术电影大师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伯格曼电影的主题开掘入手,结合影片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释他是如何用一些简单的形式去发掘一系列深刻主题的。择其优点来比较和反观当代的中国电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研究方法。[关键词]英格玛·伯格曼;主题;发掘英格玛·伯格曼作为一位有特殊家庭出身的电影导演,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给他的电影多少抹上了一丝自传色彩;同时,伯格曼父母坎坷的婚姻生活和他自身多次的婚恋经历也成了他创作的最直接源泉。他的一大部分

    电影文学 2009年23期2009-04-15

  •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昆虫,也受到了伯格曼法则的制约。例如,北极的苍蝇个头很大,身体近圆形,飞起来嗡嗡作响,像是一架B2型轰炸机。北极的蚊子更加可怕,像小蜻蜒似的,而且数量庞大,成群结队,一把就能抓好几个,攥在手里,沉甸甸的,而且非常勇敢,前仆后继,轮番攻击,特别善于打游击。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人类怎么样呢?是否也遵循伯格曼法则呢?当然也是如此。例如,白人是在欧洲比较靠北的地方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就比较高大。而黄种人是在亚洲温带地方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小一些。同样的,在中国

    百科知识 2008年2期2008-09-20

  • 人物·英格玛·伯格曼:擦魔灯的人远去了
    电影”的旗手,伯格曼及其同时代人曾真诚思考人类的命运电影在他们的手中真正成为思想和变革的武器2007年7月30日,一个与死神多年对弈的耄耋老者终于放弃了他生命的棋局,悄然离开了这个纷攘的世界。英格玛·伯格曼,当他在隐居多年的瑞典费罗岛安详辞世的时候,被世人膜拜为“电影先知”的他其实早已自我放逐到世界的尽头。他曾倾注毕生心血、绽放思想光焰的电影,如今已不再是引领心灵的艺术魔灯,非但无力承继他们那一代人的痛苦与求索,而且在通俗娱乐的好莱坞金元大道越走越远。19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8期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