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

  • 一株铜绿微囊藻溶藻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5篇,而关于真菌溶藻能力和溶藻方式的报道相对较少,目前只有15种真菌被鉴定为能够抑制和裂解蓝藻细胞。有研究发现,真菌对铜绿微囊藻的降解速率可能比细菌更快[16]。因此,本研究从富营养化水体及附近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溶藻真菌,研究其溶藻特性、溶藻方式及溶藻效果,为利用溶藻真菌控藻提供更多实验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藻种铜绿微囊藻购自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FACHB),经活化后接种于BG11培养基,置于恒温光照条件下培养,温度设置为25 ℃,光照强度设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3年10期2023-10-24

  • 溶藻弧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0082)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的条件致病菌,在海洋和河口中分布广泛,不仅对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具有致病性,还能通过进食被感染的水产品和感染创口等方式引起人体食物中毒、组织坏死、中耳炎等疾病[1]。因此,能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溶藻弧菌,有助于及时阻断疾病传播,减少水产养殖业损失,维护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1 传统细菌检测技术通过细菌培养技术分离病原菌,并根据菌落特征、生化反应等方法

    现代食品 2022年6期2022-12-06

  • 棕榈酸对溶藻弧菌的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02)0 引言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是一类含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弧菌,广泛生存繁殖于世界各地的沿海、溪流及水生等生态环境中,能够感染海洋鱼类、贝类、蟹类以及虾类等多种海水养殖动物[1-6],出现细菌性出血、贫血及腮部溃烂等病症[4,7],从而给海水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8].溶藻弧菌还是一种典型的人-畜-鱼共患的高致病性微生物,是细菌性的食源性致病菌,会导致人类中耳炎、创伤性感染,食用其某些菌株感染的水产食物还会引发人类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6期2022-12-01

  • cbpD基因对溶藻弧菌毒力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口 570228溶藻弧菌 (Vibrio alginolyticus)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的嗜盐革兰氏阴性菌[1]。近年来,溶藻弧菌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中主要的致病菌[2],其引起的弧菌病可导致养殖动物表皮出血、肾脏发白、内脏充血,特别是在夏季较高的温度下致病率会显著提高[3],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6年9月,马来西亚杂交石斑鱼 (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 × E. fuscoguttatus) 幼鱼感染溶藻弧菌,疾病爆发致大

    南方水产科学 2022年5期2022-10-25

  • 原生质体融合制备三效工程菌HL及其溶藻机理
    化学法治理蓝藻,溶藻细菌因其成本低、安全环保等优点更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在菌株溶藻过程中往往随着藻细胞的破裂,藻细胞内氮、磷等营养元素会二次释放,使原本的环境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继而会再度成为藻类的“温床”。通过溶藻菌单一的溶藻作用去处理蓝藻问题难以治本,因此寻找一种兼备溶藻、脱氮、除磷菌株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在微生物领域原生质体融合已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将亲本优势基因发生重组,使获得兼备双亲优良性状的融合菌株获得成为可能。这不仅克

    化工进展 2022年8期2022-08-29

  • 一株来自水库底泥的溶藻菌G2溶藻特性研究
    系统中分离出多种溶藻菌类型,包括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sp.)[16]、噬胞菌属 (Cytophagasp.)[17]、腐生螺旋体属 (Saprospirasp.)[18]、交替单胞菌属 (Alteromonassp.)[19]、交替假单胞菌属 (Pseudoalteromonassp.)[20]、柠檬酸菌属 (Citrobacersp.)[21]、弧菌属 (Vibriosp.)[22-23]和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24]等

    南方水产科学 2022年3期2022-06-22

  • 基于溶藻弧菌感染的合浦珠母贝转录组数据分析IAP蛋白家族的表达变化
    方向[4,5]。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生长在海洋或出海口,数量位于海水类弧菌之首,易引起鱼、虾、贝等海洋生物爆发流行性疾病[6,7]。已有研究发现,溶藻弧菌给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9]、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10]等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Wang等[11]利用

    农业与技术 2022年9期2022-05-17

  • 厦门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状况研究
    造成经济损失。而溶藻弧菌是一种人及水生动物共患的病原菌,不仅是养殖水产品的重要致病菌,爆发时可引起鱼、虾、贝类的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也具有致病性,国内曾有多地报道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4]。本研究通过了解厦门市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污染及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确保消费者健康,以及为监管部门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从厦门市各个区的零售店、超市、农贸市场以及批发企

    现代食品 2022年8期2022-05-14

  • 刺参体腔细胞免疫相关基因对溶藻弧菌感染的响应
    icus)的一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刺参后,刺参体腔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响应变化,分别给刺参注射100 μL生理盐水(对照组)和1×109 CFU/mL溶藻弧菌菌液(实验组),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4 h内刺参体腔细胞Lys、Rel和p105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射生理盐水对刺参体腔细胞Lys、Rel和p105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影响。感染溶藻弧菌后,实验组刺参体腔细胞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24 h显著升高,且1

    河北渔业 2022年5期2022-05-12

  • 群体感应介导的溶藻行为对蓝藻水华控制的研究
    及DNA的交换和溶藻物质的分泌等[5-8].部分溶藻细菌通过群体感应调控其溶藻物质的分泌,从而造成蓝藻细胞的死亡.群体感应在细菌溶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在蓝藻水华防控治理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溶藻菌群体感应系统、蓝藻自身的群体感应及菌藻关系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探讨溶藻细菌群体感应在蓝藻水华治理中的作用,为蓝藻水华的防控提供参考.1 蓝藻水华的危害与溶藻细菌蓝藻水华的暴发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鱼、虾等生物的死亡,水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04

  • 组氨酸激酶BaeS对溶藻弧菌毒力因子和环境应激的作用
    021)0 引言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是海水环境中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该菌为兼性厌氧菌,具有进行液体条件下游动的极生鞭毛和固体表面爬动的周生鞭毛系统,无芽孢和荚膜,最适生长温度为17 ℃~35 ℃.溶藻弧菌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河口和入海口等水体环境中,由溶藻弧菌引起的鱼体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症,呈现为受感染的鱼体行动变得迟缓,进食次数减少,皮肤暗淡无光,鱼鳞开始掉落,鱼体表面发生溃疡甚至出血,同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1期2022-02-14

  • 利用核酸适配体的竞争置换作用检测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竞争置换作用检测溶藻弧菌()*林筱钧1, 2, 3, 4彭英林1鄢庆枇1江兴龙1, 2周建传1汤学敏2范云庭1郑 江1, 2, 3①(1.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2. 鳗鲡现代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厦门 361021; 3. 福建省水产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厦门 361021; 4. 福建省特种水产配合饲料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清 350308)溶藻弧菌()是水产养殖中致病性较强的一种条件致病菌, 为更灵敏、高效地

    海洋与湖沼 2022年1期2022-01-19

  • 鱼腥藻藻华水体一株溶藻菌BWFA55的鉴定及溶藻特性
    腥藻藻华水体一株溶藻菌BWFA55的鉴定及溶藻特性范德朋1,2,胡亚冬1,2,杨敏志2,雷明科1,王 琦3(1. 碧沃丰生物科技 (广东) 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00;2. 碧沃丰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00;3.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鉴定一株鱼腥藻藻华水体的溶藻菌,分析菌株的溶藻特性。从佛山近郊湖泊鱼腥藻水华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BWFA55,通过菌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1年6期2021-12-24

  • 铜绿微囊藻溶藻菌EA-1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林 璋铜绿微囊藻溶藻菌EA-1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卢 露1,马金玲1,牛晓君1,2*,张冬青2,郑小贤1,林 璋1(1.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石油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石油化工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 茂名 525000)从广州流花湖分离获得一株溶藻菌株EA-1,16S rDNA分析表明菌株EA-1 属于肠杆菌属 ().研究了肠杆菌EA-1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和溶藻机制.结果表明,对数期EA-1具

    中国环境科学 2021年11期2021-12-01

  • 一株微杆菌CBA01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与生理响应研究
    细菌上,通过细菌溶藻来抑制藻体生物量,从而抑制有害藻华的爆发[8-9]。如今,溶藻细菌作为赤潮防治的新方法,开始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溶藻细菌如何裂解藻细胞进行溶藻的机理以及溶藻细菌中具有溶藻作用的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都仍处于研究阶段[10]。因此,研究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的作用机制对当前生物防治赤潮爆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之前从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天涯镇的能源绿藻Picochlorum sp. SCSIO-45015开放池中,分离出一株入侵生

    生物技术通报 2021年10期2021-11-19

  • 溶藻细菌控制蓝藻藻华的研究进展
    点。本文利用分析溶藻细菌控制蓝藻藻华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溶藻细菌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工程应用提出了建议。1 溶藻细菌溶藻细菌是指可以抑制藻细胞生长或者溶解藻细胞的一类细菌。目前,研究报告显示出溶藻细菌有黏细菌(Myxobacter)、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嗜胞菌属(Cytophaga)、鞘广醇单胞菌(Sphingomonas)、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反消化产碱杆菌(Alcaligenes denitr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17期2021-11-14

  • 威灵仙水提物对卵形鲳鲹源溶藻弧菌的抑制作用*
    影响[5-9]。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是一种嗜盐、嗜温菌,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沿海地区[10-11]。溶藻弧菌为海洋生物土著菌之一,属条件致病菌,可以人畜共患[12-14];一旦暴发具有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流行面广等特点,造成社会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3]。抗生素的使用一度减少了水产动物疾病的暴发,但是近些年抗生素滥用的潜在危害也相继出现,例如抗生素耐药及残留,不仅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而且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8-27

  • 养殖塘底泥中溶藻细菌的分离及16S rRNA序列分析
    一类方法,其中以溶藻细菌的除藻研究最为深入[4-5].本研究从杭州某养殖塘底泥中直接分离细菌,从中筛选溶藻活力强的菌株,以期为富营养化水环境的藻类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藻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购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保藏中心.1.2 样品从杭州某水产养殖池塘挖取底泥,装于无菌塑料离心管中,4 ℃暂时保存.带回实验室后立即用于菌种分离.1.3 培养基BG-11培养基:NaNO31.5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12-14

  • 一株溶藻菌CBA02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
    裂解藻细胞或分泌溶藻物质而发挥有害作用[7]。近几年来,有关藻菌互作特别是溶藻细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自然环境中有害赤潮或水华的生物防治等方面[8],而在微藻的工业化生产等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随着国际上对微藻广泛应用前景的高度关注,从微藻养殖的病害防治的角度开展溶藻细菌的研究将十分重要和迫切。本研究在海南三亚的微藻室外培养的前期研究中,发现一株污染蓝藻可以广谱“溶解”几乎所有处于不同扩种阶段、具有商业潜力的真核微藻,通过实验室对该蓝藻进行分离和培养研究,发现

    生物技术通报 2020年11期2020-12-04

  • 放线菌JXJ 0170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
    环境中均存在大量溶藻放线菌,目前报道的主要是其中的链霉菌属,诸如不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chromogenes)[8]、生暗链霉菌(S.phaeofaciens)[9]、脱叶链霉菌(S.exfoliatus)[10]、寝屋川链霉菌(S.neyagawaensis)[11]、灰霉素链霉菌(S.griseinus)[12]、九江链霉菌(S.jiujiangensis)[13]、庐山链霉菌(S.lushanensis)[14]和S.eurocid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0年5期2020-06-17

  • 溶藻细菌筛选及溶藻活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理活性的影响
    报道最多的是利用溶藻细菌控制蓝藻水华。这些溶藻细菌多为革兰氏阴性菌, 一般分离自发生水华或赤潮的海洋、湖泊及水库, 少数分离自土壤, 适合在水华发生初期投入使用, 短期内即可抑制藻类生长, 缓解甚至消除水华[2]。溶藻细菌的胁迫能够影响藻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理过程, 比如阻碍电子传递降低藻细胞光合系统活性、抑制叶绿素a等色素合成或一系列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氧化损伤引起藻细胞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失活、阻碍胞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扰乱胞内正常的离子代

    水生生物学报 2020年3期2020-06-12

  • 溶藻弧菌TolB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723001)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是隶属于弧菌科弧菌属的嗜盐嗜温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海洋、河口、海水养殖池等水体环境中[1],可引起水产贝、虾、蟹、鱼类等败血症和胃肠炎[2-6],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7]。同时该菌是一种人畜共患致病菌,可污染人类的食物,引起腹泻、创伤感染、中耳炎等多种疾病[8-1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抗生素是防治溶藻弧菌感染的主要化学药物[11],但长期使用抗生素,难免出现药物残留、细菌

    河南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2018-12-07

  • 高效铜绿微囊藻溶藻菌WJ6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高效铜绿微囊藻溶藻菌WJ6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洪桂云,马少雄,王 佳,张 瑾*(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徽省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从富营养化水体分离了一株高效溶藻菌,通过分析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了该溶藻菌株,分析了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溶藻特性及其不同培养时期、不同浓度菌液及不同环境因子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溶藻机制.研究表明:W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年11期2018-11-28

  • 溶藻菌R1的溶藻特性
    荡鱼内脏中筛选的溶藻菌R1菌(Lysinibacillus macroides)的溶藻特性,通过chla测定、三维荧光技术,采用高温处置、酸碱处置、透析处置手段,HPLC分离技术,考察了溶藻效果、溶藻产物、溶藻机制及溶藻活性物质。结果表明:菌株R1具有较强的溶藻特性,10 d内chla含量从205.11 mg/L降至35.61 mg/L,溶藻率达82.64%;采用荧光强度表征溶藻率,10 d溶藻率达89.80%,与chla表征的溶藻率82.64%相近;R1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8年5期2018-09-30

  • 溶藻菌R1的溶藻特性
    ,探索行之有效的溶藻方法迫在眉睫。利用溶藻菌(algicidalbacteria)溶藻安全高效,具有广阔前景。近年来,学者们在溶藻菌的筛选、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分析、溶藻微生物的溶藻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当活跃,包括溶藻菌株的分离鉴定、溶藻性质的描述、溶藻方式的探讨、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1-2]以及溶藻机理的研究等。尤其溶藻机理的研究更是深入到基因水平(分子水平):藻细胞的细胞水平[3-4]、功能酶和蛋白水平[5-6]等。近年来溶藻菌的筛选成果颇多[7],已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8年5期2018-08-31

  • 芽孢杆菌产溶藻活性物质的环境稳定性研究
    物自身分泌的具有溶藻作用的胞外物质进行溶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4-6]。迄今,已报道的溶藻活性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类、氨基酸类、多肽类、表面活性剂、抗生素等[7-10]。微生物产生的溶藻活性物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对其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影响[11-14]。为此,我们研究了本实验室获得的芽孢杆菌产溶藻活性物质的环境稳定性,探讨其对温度、酸碱度、反复冻融的耐受性以及贮存时的活性衰减周期,获得了最佳使用、运输和贮存条件,为该活性物质在赤潮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生物技术通讯 2018年4期2018-08-29

  • 不同干燥法对微生物溶藻剂溶解铜绿微囊藻能力的影响
    池中分离得到2株溶藻效果明显的溶藻菌SS和CH-P,研究溶藻机理发现,溶藻菌SS与藻细胞直接接触溶藻溶藻菌CH-P通过分泌物质来间接溶藻[1]。然而,国内外抑藻菌的应用研究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制成产品应用于河流和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本文以溶藻菌RIK为种子菌,发酵后采用离心喷雾干燥法和沸腾制粒干燥法制得2种微生物溶藻剂,研究不同干燥法对微生物溶藻剂溶解铜绿微囊藻的影响,为微生物溶藻剂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试验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溶藻菌RIK由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年7期2018-08-16

  • 太湖芦苇根系中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效果
    造成蓝藻爆发,而溶藻菌可以有效降解水体中的蓝藻污染。从蓝藻污染严重的太湖百渎港岸边芦苇根系中筛选出1株溶藻菌(Bacillus sp),命名为G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6菌株与芽孢杆菌同源性最高。将培养至对数期的G6菌液以菌藻比1∶10的比例,在温度28 ℃、光强2 500 lx、光暗比12 h∶12 h的條件下经光照培养箱培养7 d,对铜绿囊藻液Chla去除率可达82%。此外,G6菌株在无光照条件下也具有溶藻特性,这有利于其在缺少光照的深水域中增殖并发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7年5期2017-11-15

  • 芽孢杆菌dhs-330-021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溶藻机理研究
    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溶藻机理研究司晓光,张晓青,郝建安,姜天翔,杜瑾,杨波,张爱君,王静国家海洋局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 300192目的:本实验室通过转座突变技术获得了一株高产表面活性物质的芽孢杆菌dhs-330-021,研究其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抑制效果,及其溶藻作用方式。方法:在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培养液中添加dhs-330-021的发酵液等,间隔一定时间计数获得藻细胞的数量。结果:菌株dhs-330-021培养后期的发酵液溶藻效果好于培养前期和

    生物技术通讯 2017年4期2017-11-06

  • 不同来源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效果比较
    068)不同来源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效果比较章登岚, 赵以军, 吴 刚, 程 凯*(湖北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湖生态修复与藻类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68)为了探究从何种类型的自然生境中更易分离得到溶藻微生物,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分别从水库底泥、湖泊底泥、农田土壤、林地土壤等四种来源共36份样品中分离了7 600株菌,并最终从中筛选得到了5株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的溶藻菌,其中4株为假单胞菌

    微生物学杂志 2017年3期2017-09-04

  •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鉴定溶藻弧菌方法的建立
    光定量PCR鉴定溶藻弧菌方法的建立陈昌国 侯兵兵 陈秋圆 郭建巍 赵强元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DNA回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基因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溶藻弧菌的方法。方法 以溶藻弧菌标准株(ATCC)和溶藻弧菌野生株(WT)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设计溶藻弧菌gyrB基因的特异性PCR引物及Taqman-探针,采用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检测,评价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溶藻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7年1期2017-07-18

  • 运用抗原芯片原理与竞争免疫层析技术制备鱼类病原性溶藻弧菌快速检测试纸❋
    术制备鱼类病原性溶藻弧菌快速检测试纸❋李嘉文, 绳秀珍❋❋, 唐小千, 邢 婧, 战文斌(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免疫与病害学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03)本文将抗原芯片法原理与竞争免疫层析技术相结合,利用兔抗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多克隆抗体标记20 nm胶体金颗粒后制得金标垫,将溶藻弧菌的外膜蛋白、鞭毛蛋白、胞外产物和全菌破碎蛋白4种抗原组分以及羊抗兔IgG喷涂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作为4条检测线和1条质控线,制备溶藻弧菌胶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9期2017-07-17

  • Qrr1对溶藻弧菌不同生理功能及毒力的调控研究
    38)Qrr1对溶藻弧菌不同生理功能及毒力的调控研究刘 欢1, 杨金芳1, 张姗姗1, 刘 望1, 陈雪峰1, 张谷芬2(1.陕西科技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2.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38)溶藻弧菌是我国海水产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原菌,造成水产养殖业严重的经济损失.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溶藻弧菌体内筛选得到群体感应调控sRNA分子,即Qrr1,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无标记框内突变株的构建,鉴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4-10

  •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筛选与分子鉴定
    , 李红丽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筛选与分子鉴定朱晓漫, 罗玉双, 李娜, 邹万生, 熊鹏, 潘慧, 李红丽(湖南文理学院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常德, 415000; 湖南文理学院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及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常德, 415000; 湖南文理学院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湖南常德, 415000)为了筛选对铜绿微囊藻有溶藻活性的菌株, 采用试管法筛选溶藻效果好的细菌, 显微观察高效溶藻菌的溶藻作用方式, 对其热稳定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2-10

  • 两株潜在益生菌安全性评价及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影响❋
    sp)BZ5株和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VZ5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溶血特性、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感染菌体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注射和浸泡方式下,研究两菌株对凡纳滨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抗菌酶活力变化的影响以及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芽孢杆菌BZ5株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0期2016-11-10

  • 溶藻细菌及其溶藻活性物研究进展*
    HABs的目的。溶藻细菌具有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等特点,且专一性强、高效、二次污染低、环境友好、成本低廉,越来越受到环境工作者的重视;而其分泌的溶藻活性物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溶藻活性物被分离纯化,为溶藻仿生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综述了溶藻细菌类群、溶藻活性物、溶藻作用方式及溶藻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溶藻细菌的研究提出展望。1 溶藻细菌类群溶藻微生物是指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抑制或溶解藻体细胞的一类微生物的统称,包括细菌、真菌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年9期2016-03-13

  • 蜡样芽孢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溶藻方式的研究*
    方法[3-5]。溶藻细菌是一类能通过直接接触藻细胞或间接分泌胞外代谢产物来抑制藻类生长,甚至溶解藻细胞、杀死藻类的细菌的统称[6]。溶藻细菌治理蓝藻水华是生物除藻的一种方式[7-8]。本研究从太湖水华水域分离得到一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是一种有效的溶藻细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通过优化培养温度、转速、装瓶量、接种量、发酵时间等培养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得到蜡样芽孢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从而提高溶藻细菌培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年8期2016-03-13

  • Hfq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毒力的调控分析*
    100049)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菌。它是海水养殖中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原之一(Campanelli et al, 2008; 赖迎迢等, 2014), 其引起的“弧菌病”的发病率在近些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Newton et al, 2012)。同时, 溶藻弧菌也是人类的机会致病菌, 可通过食源途径引起人类患病(Feingold et al, 2004; Austin 2010)。其

    海洋与湖沼 2016年3期2016-01-15

  • 溶藻细菌FS1的溶藻效果与机制初探
    250101)溶藻细菌FS1的溶藻效果与机制初探母锐敏1, 贾静静2, 张盛至1(1.山东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2. 山东亿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近年来,由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蓝藻水华频繁暴发,对水体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给人类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生物法除藻具有高效性、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如果能获得具有较高溶藻效率的溶藻细菌,选择生物法除藻更为理想。从菏泽一富营养化池塘分离得到1株溶藻细菌F

    微生物学杂志 2015年6期2015-12-27

  • 江苏省水产品中溶藻弧菌分布情况
    江苏省水产品中溶藻弧菌分布情况高 璐, 陶晓雅, 陈峻琛, 饶胜其, 方维明, 杨振泉*(扬州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随机采集江苏省各地区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鲜活水产样品252份,参考国家标准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方法,采用形态特征观察、生化特性测定并结合特异性基因测定的方法对溶藻弧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252份样品中共有198份分离鉴定出溶藻弧菌,其分离率为79%。其中,淡水产品的检出率为76%,海水产品的检出率为81%。淡水

    微生物学杂志 2015年6期2015-12-27

  • 醋酸钙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王赟 张业猛 李佩佩(河南城建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平顶山 467036)淡水微囊藻水华不仅造成水体动植物缺氧死亡,而且释放藻毒素,影响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健康。利用液体感染技术,从河南省平顶山市白龟山水库分离一株能够溶解铜绿微囊藻PCC 7806的溶藻菌,命名为溶藻菌5,16S rDNA核苷酸序列测序证实该菌株为醋酸钙不动杆菌。它具有一定的溶藻特异性,只溶解PCC 7806,对FACHB-930和斜生栅藻没有影响,能够促进衣藻和红球

    生物技术通报 2015年3期2015-10-26

  • 环境因素对溶藻弧菌HN08155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8)环境因素对溶藻弧菌HN08155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刘文竹, 李红月,范学亭,周永灿,王世峰,谢珍玉(海南大学 海洋学院,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 海口 570228)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HN08155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方法,结果显示:在3个不同培养基中,于2216E培养基中生物膜形成的速度最快,与其他实验组存在明显差异;在pH4~9范围内,当pH值为7.0时,溶藻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3-13

  • 放线菌JXJ-0110 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
    验拟初步研究一株溶藻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溶藻效率、溶藻活性成分的部分性质及溶藻菌株的分类地位等,旨在为该菌在蓝藻水华防治上的应用提供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藻种与放线菌来源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FACHB-905),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藻种库提供。供试放线菌JXJ-0110,是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从庐山土样中分离获得。1.2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1)液体培养,以HGZ 为铜绿微囊藻培养基,温度为27

    江苏农业学报 2014年1期2014-12-23

  • 溶藻弧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药敏试验分析
    南250031)溶藻弧菌是海洋弧菌科中数量最多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域和口岸处,易引起海洋作业人员伤口海水浸泡感染、中耳炎、眼内炎、胃肠炎、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疾病[1-4]。由于其致病特点不同于陆地致病菌,其感染规律及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感染后表型及代谢特征复杂多变导致了临床鉴定困难、不能及时救治等许多问题。溶藻弧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夏季,但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溶藻弧菌感染的季节范围逐年扩大[4]。因此,海洋溶藻弧菌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到目前为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3期2014-08-25

  •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
    分离出1株有较强溶藻活性的细菌,命名为L-D1,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L-D1的菌悬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试验发现,L-D1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共同作用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的;L-D1的溶藻效果在温度为25 ℃时优于其他温度,盐度为20‰时优于其他盐度,全黑暗条件下的溶藻效果优于其他光照条件下的。关键词:溶藻细菌;中肋骨条藻;溶藻;赤潮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增加,世界航运的不断发达,以及沿海工业、农业、

    河北渔业 2014年2期2014-07-08

  • 一株芽孢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特性研究
    情况下,研究利用溶藻细菌防治水华和赤潮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溶藻细菌(Algae-lysing bacterium)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从而溶解藻细胞[3]。近年来,国内外不断分离和发现新的溶藻细菌[4-5]。已报道的溶藻细菌主要有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交替单胞菌等,它们的作用对象比较广泛,既有蓝藻也有甲藻和硅藻,这些溶藻细菌多数是通过分泌胞外物质到环境中抑制藻的生长,导致藻细胞的溶解,如分泌蛋白质、抗生素、氨基酸[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3年1期2013-10-23

  • 溶藻细菌L7的高密度培养及溶藻活性物质提纯鉴定*
    潜在因子。其中,溶藻细菌 (algicidal bacteria)作为一种有特异性杀藻作用的微生物,具有潜在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应用价值,国内外在此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6]、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7]和溶藻机制[8]等方面,利用溶藻细菌治理水体虽略有报道[9],但利用溶藻细菌开发生物杀藻剂的工程应用实例鲜有报道。目前报道的生物杀藻剂或生物抑藻剂多从两方面制备:一是将水生植物体[10]或其它植物体[11]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13年1期2013-09-15

  • 一株芽孢杆菌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效果
    水中的藻菌关系和溶藻细菌治理赤潮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尤其对赤潮藻中球形棕囊藻的报道较为鲜见.因此开展溶藻细菌治理球形棕囊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环境因子是重要生态平衡因素,目前的研究大多是探讨对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溶藻细菌生长的影响,而环境因子对细菌溶藻过程中影响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考察了海水介质中芽孢杆菌B1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研究了环境因子对细菌溶藻效果的影响,以期探索出细菌在抑制藻类生长时的环境影响规律,为赤潮的微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 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3年3期2013-07-03

  • 溶藻弧菌对水产动物致病性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316004)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荚膜[1],隶属于弧菌科Vibrionaceae、弧菌属Vibrio,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致病菌,在世界各地海水及河口处广泛分布[2],并且其数量居海水类弧菌之首[3]。因其生物学性状有许多与副溶血性弧菌相似,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1974)中将其列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I型菌(副溶血弧菌为生物l型)。可对人引起伤口感染、食物中毒[4]、中耳炎[5]等疾病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1-21

  • 芽孢杆菌Z5溶铜绿微囊藻特性研究
    一株编号为Z5的溶藻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研究了Z5菌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的溶藻能力,考察了不同生长期的Z5菌无菌滤液及添加比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用6d后,Z5菌稳定期的无菌滤液对处于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达到91.36%.在4%~12%的投加范围内,无菌滤液的投加量与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溶解作用呈正比.研究表明芽孢杆菌Z5

    中国环境科学 2011年5期2011-12-20

  • 一株海洋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解效应及其溶藻特性
    藻的溶解效应及其溶藻特性汪 辉,刘 玲,牛丹丹,刘兆普*(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5)从山东胶州湾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菌,暂将其命名为JZ-1.根据生理生化及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菌株JZ-1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研究表明,菌株 JZ-1对中肋骨条藻具有很好的溶解效果,它能够破坏藻细胞膜内物质的结构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胞膜内物质流出导致藻细胞死亡.溶藻现象发生在细菌培养液的上清液和0.

    中国环境科学 2011年6期2011-12-20

  • 溶藻细菌YZ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
    210095)溶藻细菌YZ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牛丹丹,郑青松,刘兆普*,张 娜,汪 辉,姚 瑶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5)为了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室前期从青岛一池塘分离出的溶藻细菌YZ的溶藻效应.考察了不同量的YZ无菌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YZ溶藻效果与加入

    中国环境科学 2011年2期2011-10-20

  • 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成二次污染。细菌溶藻得到了广泛关注。文献报道较多的是细菌分泌胞外物质到环境中抑制藻的生长,导致藻细胞溶解[1]。因此通过筛选溶藻细菌来提取其溶藻活性物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溶藻细菌的研究在国外已有数十年历史,最早(1924)发现的溶藻细菌是粘细菌属(Myxobacter),随后国内外一些文献又有报道如中性柠檬酸菌 (Cltrobacter intermedi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氏假单胞菌(Pseudomo

    黑龙江科学 2011年3期2011-08-15

  • 海水及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海201306)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腹泻病原菌中的一员,为专性嗜盐性弧菌。与其他致病弧菌一样,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江河入海口的水域中,并且数量居海水类弧菌之首[1],过去一直被认为不致病或仅能引起部分创伤性感染而未受到重视,近年研究证实该菌与副溶血弧菌一样是常见的病原菌[2-5],为海洋环境的主要优势菌种之一[6]。溶藻弧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中耳炎和败血症等[7],夏季是养殖动物感染溶藻弧菌发病的主要季节,容易发生该菌引发的

    微生物学杂志 2011年3期2011-01-12

  • 致病溶藻弧菌脂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
    70228)致病溶藻弧菌脂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徐先栋, 谢珍玉, 王世锋, 宣雄智, 周永灿(海南大学 海洋学院, 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海南 海口 570228)以热酚水抽提法提取致病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 并将不同浓度的溶藻弧菌粗LPS通过腹腔注射法接种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研究该LPS对点带石斑

    海洋科学 2010年3期2010-10-23

  • 一株新型寄生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0)一株新型寄生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许丽娜1,程 凯1*,许 敏1,赵以军1,杨季芳2,陈吉刚2,吴庆喜2(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水环境生态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2.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微生物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替换为 315100)从宁波象山港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 XD-G.该菌株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1115)的溶藻效果较好,感染1 d后,藻细胞基本裂解,叶绿素a减少达66.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9-25

  •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鉴定
    10095)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鉴定晋 利,刘兆普*,赵耕毛,汪 辉,陈 雷(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5)从山东黄岛边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J1),研究了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效果、作用方式以及细菌培养基、菌株与铜绿微囊藻不同生长阶段等因素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将牛肉膏蛋白胨

    中国环境科学 2010年2期2010-09-20

  •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溶藻胶弧菌复苏后的致病性及基因表达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溶藻胶弧菌复苏后的致病性及基因表达姜荧安1,陈吉祥1**,贾俊涛2,郭倩茹3,赵明君1(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2.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2;3.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溶藻胶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是海洋生物及人类的条件性致病菌。溶藻胶弧菌在不良环境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当条件适宜时复苏为可培养形式。本文研究了溶藻胶弧菌由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复苏为可培养状态时的生理特征及对斑马鱼的致病性,结果发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期2010-09-13